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张彦远对谢赫"画有六法"进行了多方面的诠释,如论及"六法"及其相互关系,引入了"立意"这一概念;揭示了书画之间的密切联系;对绘画按照古今与题材进行评述;并由绘画论及画者。在绘画功能上他主张人伦教化与怡悦情性并举;在绘画品鉴上他提出了"五法论",以"自然"为最上。  相似文献   

2.
唐代画论家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一》中所体现的思想,对唐以后画家的创作实践活动和绘画的发展产生较大影响。并且,今天来看,他的不少论点涉及了画家创作的某些心理规律,给我们的绘画创作心理研究提供了经验性材料。张彦远论画的创作经验,很少作空泛之论,大都结合具体画家作品加以点化,有关创作心理活动规律的画论,比较集中在分析顾恺之、陆探徽、张僧繇,吴道子的“疏密二体”用笔特点中。“意存笔先”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有这样的论述:  相似文献   

3.
《历代名画记》为张彦远所著,成书于唐宣宗大中元年(公元847年),是我国第一部大型的、比较系统完整的绘画史论著作.其中张彦远对《绘画六法》作了精辟的论述:“夫象物必在于形似,形似须全其骨气,骨气形似,皆本于立意而归乎用笔,故工画者多善书……”张彦远在《论  相似文献   

4.
唐代画论家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就这样论述过:“无以传其意,故有书;无以见其形.故有画。”①可见,作为中国美术史上的一部重要画论和画史著作,早就有了书以传意,画以见形的观点。而素描作为绘画的一种特殊形式,是黑白灰单色关系对形的一种阐释,是形与形式的高度完美的结合。素描既是绘画艺术的基础,又具有独立存在的艺术价值,在众多绘画种类中,蛇的艺术特性和形式特性也就显得特别重要。在此,笔者拟就这两方面的特性谈点粗浅看法。一、素描的艺术特性素描的原始含义是“单色痕迹”,是指某种绘画工具在纸上或其它材料上运…  相似文献   

5.
沈颢的山水画南北宗论并非董其昌所论的重复,虽论列宗派,终又不为宗派所囿,倡导自主性和创造性.他又主张绘画应表现"自性"、"自然",这是庄禅思想的体现,是明末士人挣脱思想束缚的表现.他就传神提出了"挹之有神,摸之有骨,玩之有声"的要求.他拟画为诗,以简约取之,在技巧论上颇有创获,在鉴赏论上尤其鄙弃功利性.沈颢对绘画落款的研究具有开创性,对我国绘画与诗、书、印的结合有所推助.  相似文献   

6.
“传移模写”与刘绍祖没有必然的联系.对刘绍祖而言,“移画”仅仅表示他有能够超出一般画家的精密细致的描写能力.“传移模写”和临摹没有联系.“传移模写”以自然为粉本,“传移”强调创造性,“模写”强调细致的描写.张彦远提出“传移模写,画之末事”应当在他所提及的语境中去理解,从张彦远批评当代艺术家绘画只顾及形似、色彩,而失其笔法,没有气韵以及艺术家轻率的创作态度看,“末事”不是小事,而是大事,它与“经营位置,画之总要”一样,处在非常重要的地位.“传移模写”要求绘画应该包含形、色、笔法,甚至气韵,它是对画家提出的高标准.张彦远和谢赫都对他这种画风提出了批评.  相似文献   

7.
元代绘画作为中国绘画的分水岭,“宁静淡泊,超然物外”思想意识成为元代绘画的精髓,文人画成为画坛的主流。以黄公望、吴镇、倪瓒、王蒙“元四家”为首的山水画家弘扬文人画风气,以寄兴托志为旨,极大地推动了当时绘画艺术的发展,其中吴镇以画隐选题材著称,在元代绘画中占有重要地位。主要对吴镇的山水画进行初步的探究分析,来了解和揭示其山水画的艺术表现。  相似文献   

8.
意境这个范畴具有双重性意义,它既是审美要求,又是创作法则。郭熙谈意境所说“故画者当以此意造,而鉴者又当以此意穷之”(《林泉高致》,下同),就是这个意思。在今天看来,好的绘画都应有美的意境,不论是何画种,但从绘画理论史上考察,中国绘画的意境提出,并非对人物画,而是在反映自然美的山水画发展到了一定阶段所提出的创作要求和审美要求。中国山水画起源于东晋南朝,宗炳论山水给人的美感享受是“畅神”,王微是“画之情”,他们并未提出意境问题。宗、王的山水画可能会有意境,否则宗炳赏画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三个方面对李唐绘画作了研究。其一,从山水、人物、画牛等三方面对李后的绘画进行了考察,分析了其画风之渊源、演变和发展。其二,评述了李唐在中国古代画史上的地位。李唐创立的“水墨苍劲”之“大斧劈皴”山水画,不仅确立了他在南宋山水画坛的“首席”地位,同时影响深远,成为中外山水画史上开宗立派的一代祖师;李唐以历史故事为题材之人物画,开拓了宋代人物画之新的表现内涵,增强了表现力度,同时在表现技法上也为中国古代人物画的发展开拓了新境。其三,对李唐现存画迹进行了考索。  相似文献   

10.
“虚与实”和“黑与白”在哲学上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在山水画中“虚实”、“黑白”的关系非常密切。中国宋代山水画“黑、白”与“虚、实”之间不同的构成关系,产生了两种经典的绘画风格一“简洁空灵”与“雄强浑厚”;宋代山水画中“画内之虚白”的讲究,追求的是无尽的“画外之虚境”。  相似文献   

11.
水彩画家张小纲从观念到技术都对中国水墨画进行了成功的借鉴。张小纲在水彩画艺术创作中非常重视“意境”的创造,强调审美主体虚静的心胸对于审美观照的重要性,虚实结合营造意境;吸收水墨写意画技术因素,对造型进行简化,注重用笔法度。张小纲对中国画观念与水墨写意技法的借鉴,深化了作品内涵,拓展了水彩艺术的表现力,因之其作品具有独特的时代地位与民族性。  相似文献   

12.
张大千是中国20世纪画坛上的大师,文章聚焦张大千画作中画款书法与绘画的关系,从画款书法与画作的结构和画款书法与画意的关系方面进行讨论。他的画款书法以绘画为主体,既服务于视觉的审美,又将自己对人生、对绘画的情感及观点融汇其中,在构图美的基础之上自然而然地造就了画境之美,形成了诗书画的完美结合,艺术的审美意境获得无尽的延伸和拓展。  相似文献   

13.
一代大儒饶宗颐不仅富于学而且精于艺。他着意于诗词歌赋,醉心于琴曲书画,常有独到之创作,多发醒人之言论。在其艺术观点的表达中往往隐含着理性的艺术诉求和艺术理想,艺术创作中亦蕴含着共同的艺术心灵。他认为“和”是中国艺术的核心思想,“太和”则是艺术心灵的极致境界。“和”的艺术理念引领着其艺术创作的求和之心、向和之路、成和之境,成为其艺术作品的内在理趣。  相似文献   

14.
高克恭是宋末元初绘画史上一位著名的山水画画家。作为宋末元初山水画绘画风格转型时期的重要代表人物,高克恭在繁忙的政务之暇,还创造出了丰硕的绘画成果。他的山水画风格对后世的影响也是极大的。主要阐述了高克恭的生平,并且研究了他的山水画艺术风格特征及其主要贡献。  相似文献   

15.
李可染是通过山水写生来改造中国画的实践者,是古典山水画向现代山水画过渡的大师.他创立了一套现代山水写生方法并形成独特的山水画风格,在六十年代渐渐完善了自己的山水画艺术.李可染山水画,从写生到创作的发展过程中的成果和经验,是学习和研究中国画所必需的,也是二十世纪中国美术史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6.
宋元山水画所表现的空间意识是中国人特有的宇宙意识、文化精神的真实写照。可用三种意境来形容 :远境 ,藏境 ,玄境。远境 ,侧重画法、技巧方面 ;藏境 ,侧重空间处理、布局层面 ;玄境 ,则侧重空间意识、宇宙精神层面。三者是依次深入、层层递进的关系 ,但又是浑然一体、不可分离的  相似文献   

17.
王学仲先生将古典文学与诗歌,用书法写入山水画中,他将诗的可读性、书法的抽象性、绘画的具象性有机融合,建构在统一的审美基调中。王学仲先生以其对书法的深厚理解构造画面形式,将山水放在古典文学的语境中思考,将“诗”与“画”互相渗透,使画面体现出浓厚的诗歌韵味和文化底蕴。  相似文献   

18.
范成大是南宋中兴四大诗人之一,其题画诗作内涵丰富,既表现了他心忧国事、怀念故土的爱国情结,也包含了对平生遭际、自我人生的喟叹与思考,同时还有对田园风光的吟咏以及对画家画作的品评。他的题画诗追求写实,摹写精微,善用典故,巧妙运用了譬喻、通感等多种艺术手法,呈现出丰富多彩的艺术效果。  相似文献   

19.
意境的创构与人格生命的自觉--宗白华美学思想核心简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宗白华从意境创构、层次结构两个方面对艺术意境作出独特分析,站在了美学的现代高度。他对中国艺术意境的追求与其个人的艺术美观念有着内在联系,主张"芙蓉出水"是意境创构的最高目标,是中国艺术的理想的美感类型。对艺术意境的追求,涵容着宗白华的人格精神追求。把美学视界主要落在中国美学,特别是中国艺术意境的研究上,是宗白华内心个体生命感受的现实展现,是他生命本真的自觉。  相似文献   

20.
持“法”求变 开宗立派——李鱓艺术论@黄俶成$扬州大学商学院!江苏扬州225009~~~~~~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