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丁建峰 《天府新论》2013,(3):121-127
胥吏政治是中国古代社会中相当独特的政治现象.作为具有专业技术的行政人员,胥吏在古代中国行政事务中的作用不可或缺,然而,这一群体的政治、经济、社会地位均在不断下降,这构成了一个内在悖论.从政治经济学的广义效用视角来看,胥吏的预期效用由收入、职位和名誉组成,由于古代中国的社会复杂化和行政繁琐化,同时国家财政能力并未相应增长,导致国家无法支付胥吏的信息租金,甚至无法支付胥吏的基本生活费用,而社会阶层的动态隔离演化,使胥吏群体的职位前景与社会声誉交替下降,胥吏无法通过正常途径获得满足,只能通过各种替代性方式谋求体制外的补偿,导致腐败的广泛化,胥吏政治遂发展成难以治理的痼疾.  相似文献   

2.
蒲松龄在《聊斋志异》中塑造了大量狐仙鬼怪等幻想中的形象,也塑造了现实世界中形形色色的胥吏形象。这些胥吏贪赃枉法、欺上瞒下、鱼肉百姓、挟持主官,其性格主要表现为贪、酷、猾等特征。蒲松龄塑造的胥吏形象反映了晚清胥吏腐败的现实,是作者长期在实际生活中观察的结果。蒲松龄关于胥吏的问题触及了封建管理体制中的痼疾。  相似文献   

3.
一、书吏的设置胥吏作为封建专制国家机构的班底,是国家机器的重要组成部分。每个封建王朝不但要设置庞大的官僚队伍,而且还要配备为数众多的胥吏承办日常具体事务,胥吏在国家管理中发挥着极其重大的作用。随着封建专制制度的腐朽没落,愈到封建社会晚期,胥吏的影响愈大,权势愈炽。乾隆年间,曾佐人廿余年、名重一时的老幕友汪龙庄对此  相似文献   

4.
"城局"为吐鲁番文书中记载的一个官职,目前大多数学者都将其视为县以下职役或胥吏。本文通过对吐鲁番出土的《西州典马思忠牒》、《唐某人与十郎书牍》、《周氏一族纳税文书》及伯希和库车D.A90号汉文文书中"城局"的逐一辨析,认为"城局"并非县以下职役或胥吏,而是军队僚佐,属于军职人员。  相似文献   

5.
衙前是北宋的一种职役 ,担负收管官物的重任。衙前在北宋中期是胥吏与乡户差役并存 ,以后乡户充差的比例逐步降低 ,到北宋末期衙前已转化为专门的低级官吏。从胥吏与乡户差役并存到合流为小吏 ,这种转化是适应北宋的财政状况而发生的。  相似文献   

6.
论宋代胥吏的作用及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宋代随着中央集权统治的不断加强 ,各项法律条文的日趋繁密 ,以及国家对官员管理力度的增强 ,使官府中处理文书和奔走驱使的胥吏在国家管理的作用越来越突出 ,出现代官理政甚至越权行事的现象 ;同时 ,由于管理体制上存在的某些缺陷 ,自身素质不高的胥吏也给国家政治带来了诸多负面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赵亮 《理论界》2008,(6):138-139
清代,胥吏侵贪远超前代,尤其是到嘉庆朝以后,形势愈加严重,其对于王朝统治根基的破坏是十分惊人的。本文拟以嘉庆十五年广东和平县书吏捏信借贷案为例,对嘉庆朝胥吏侵贪案的表层及深层次原因进行探讨,从而从一个视角更清晰地观察侵贪类案件的始末根由。  相似文献   

8.
作为元代中期出现的一部吏员初习启蒙读物,《吏学指南》是元代吏员出职制度的产物,也是此段历史的有力佐证。它反映出在元代官员铨选制度下,官府胥吏在具有不同于以往的政治地位的同时,更加形成了独立的自我意识。这种独特的胥吏意识的凸显,在我国政治制度发展史中具有一定意义,应该受到必要的关注和认识。  相似文献   

9.
民讼官--宋代民众对官员的诉讼抗争论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宋代社会民风好讼并非只体现于民众之间,也体现于民众对官吏的诉讼活动中。官员被民所讼与行政能力有关,但更大诱因在于其对民众权益的不法侵害。民讼官的频繁,不仅因为民众维护权益意识的觉醒,也是中央政府的政策使然。豪强与胥吏在官民诉讼斗争中角色复杂,胥吏讼官更多体现统治阶层之间的矛盾,豪民对官员的讼争客观上与一般民众的利益有一致性。  相似文献   

10.
三言二拍中有很多涉吏题材,从不同角度表达了对吏治的思考,对官吏的道德诉求,具体表现在:欲为官者不动利心存道心,现任官员要清廉,忠诚,体察人情,仁心爱民;致仕官员以及胥吏不仗势作威作福,虐民为害.作者通过善恶报应的形式,表达了对构建和谐吏治的期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