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儒学是一种与科学管理哲学相映辉的人文管理哲学。荀子作为先秦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他在人文管理思想上不同于孔孟 ,他以“人性恶”为基础 ,在管理的组织观、控制观、价值观、原则观、人才观方面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 ,构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人文管理模式 ,对历代社会管理产生了深远影响。值得我们认真总结 ,以古为鉴 ,为当代管理寻获一些启示。  一、“人性恶”的管理人性观荀子认为人性生来就是恶的 ,但可以通过后天的教育去恶变善 ,即“人之性恶 ,其善者伪” (《荀子·性恶》,下引《荀子》只注篇名 )。他明确区分了先天的“性”与后天…  相似文献   

2.
钟嵘的《诗品》问世1400多年来,评家纷起,毁誉参半。郭绍虞先生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中说:“《诗品》和以前批评风气不同的地方就是显优劣、有品第”,“所以能提高鉴赏的标准,同时也开创新的历史的批评之方法”①。美国汉学理论家丁·刘若愚则认为:“刘勰同时代人钟嵘,主张表现主义诗歌观。”“钟嵘认为诗人以情感反映外界事物,并把这一反映,以诗的形式表现出来……《诗品·序》把表现观列为第一位。这一事实本身说明了表现观是钟嵘批评思想的核心,他的主要用心在于实用批评和文学史,因而对一般的文学理论的贡献不大。”②清代的王士认为,…  相似文献   

3.
荀子文艺美学思想管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荀子(约公元前313年—公元前238年),是战国后期新兴地主阶级杰出的朴素唯物主义思想家。所著《荀子》,除哲学论文之外,还有两篇是由61篇文学作品所集成:《成相》篇收入56首用通俗民歌体写成的作品;《赋》篇收入5篇小赋。刘勰给这些小赋的评价是“象物名赋,文质相称”(《文心雕龙·才略》),并说“赋也者,受命于《诗》人,拓宇于《楚辞》也。于是荀况《礼》《智》(荀赋中的两篇,在这指代荀子赋体的作品),宋玉《风》《钓》,爰锡名号,与诗画境,六义附庸,蔚成大国。”(《文心雕龙·诠赋》)指出荀赋对赋体文学的发展具有开拓意义。可以说,荀子不但是个思想家,而且是个有影响的诗赋作家。更值得注意的是,荀子还发表了不少文艺美学方面的言论。他的《乐论》篇,是  相似文献   

4.
许慎《说文解字·叙》云 :“其于所不知 ,盖阙如也。”对于“盖阙如”有两种理解 :( 1)“盖”是表推测的情态副词 ,“阙”和词尾“如”组成附加式合成词“阙如”。 ( 2 )“盖阙”是联绵词 ,与“如”组成“盖阙如”。段玉裁持后一种观点 ,他作注说 :此用《论语·子路篇》语。“盖”“阙”叠韵字。……“盖”旧音如“割” ,《汉书·儒林传》曰 :“疑者丘盖不言。”……“丘盖”荀卿书作“区盖”。“丘”“区”“阙”三字双声。段氏指出《说文》是用《论语·子路》的典故 ,并提示我们“(盖 )阙如”这个词还牵涉到《荀子》和《汉书》用例。我们…  相似文献   

5.
从周公提出“天听自我民听”(《孟子·万章》引)以后,民本思想就成了中国传统的思想。。孟子的“民贵君轻”,荀子的“立君为民”都是民本思想的不同论述。西汉贾谊对民本思想作过系统论述。他说:“民无不为本也。国以为本,君以为本,吏以为本。”又说:“自古至于今,与民为仇者,有迟有速,而民必胜之。”(《新书·大政上》)王符继承传统的民本思想,也说:“故天之立君,非私此人也以役民,盖以诛暴除害利黎元也。”)《潜夫论·班禄篇》)君不是为自已私利去奴役人民,应该为人民去消灭危害人民的东西。他认为:“无功庸于民而求盈者,未尝不力颠也,有勋德于民而谦损者,未尝不光荣也。”(《遏利篇》)王符的民本思想与前人相比并无新见,在议边、论赦中论述这种思想却颇有特色。  相似文献   

6.
王充在《论衡》中经常讲到“气”。“气”是王充哲学中的重要概念。因此,我们要探讨王充的哲学,就必须全面系统地研究一下王充气论思想。一、气在宇宙间的地位从战国到两汉,很多哲学家使用过“气”这个概念,但他们所赋予它的含义却不尽相同。《管子·内业篇》讲的“精气”和《荀子·王制篇》讲的“水火之气”是物质性的,而《孟子·公孙丑上》讲的“浩然之气”则属精神性的。在王充的思想中,“气”究竟是什么呢?它在宇宙间处于什么地位? 首先,我们可以看到,王充经常把“气”和有形体的物相对为言,例如他说: “非物则气”(《纪妖》); “不为物,则为气矣”(《论死》);  相似文献   

7.
荀子,名况,字卿,又称孙卿,赵国人。早年游学齐国稷下学宫,中年的大部分时间在稷下学宫任教,期间访问过秦国,居留过赵国,晚年在楚国的兰陵度过。他的一生,主要是从事教学和著作,培养的著名弟子有韩非和李斯,撰写的著作保留至今的有《荀子》一书。荀子学于儒家而背儒,他综合百家之学,通过解诸子之蔽,取百家之长,建立了综合诸说并以“课名实相符”为特点的荀学。荀子的思想“足以为天下法式表仪”,对后世产生巨大的影响。“观其善行,孔子弗过”,“德若尧禹”,可是“世少知之”(《荀子·尧问》)。在两千余年的中国历史上,荀子及其荀学占据了显著而又醒目的一页。历代思想家以及政治家对荀子及其思想议论纷纷,有褒有贬,时而奉为圣人,时而打入冷宫。从荀子地位的浮沉升降中,多少可以看出古代社会思想文化的衍变,也强烈地启示后人:不可低估荀学的价值,不可忽视对荀学的研究。  相似文献   

8.
《学术月刊》1962年第1期,陈绍闻同志的“读书偶识”一文,论及《荀子·富国篇》,“和调累解”一语的意义,对于前人王念孙、俞曲园、王先谦等人的注释,提出不同的意见。这是非常有益的,它有助于对荀子思想的研究,但我对这句话的解释,还有不同的看法,愿提出来求教于陈同志和各位专家。《荀子·富国篇》的那段原文是:“故君国长民者,欲趋时遂功,则和调累解,速乎急疾;忠信均辨,说乎赏庆矣;必先修正其在我者,然后徐责其在人者,威乎刑罚。三德者诚乎上,则下应之如景响,虽欲无明达,得乎哉?”陈同志同意“说,读为悦。”并同意王念孙“速乎急疾,威乎刑罚下皆当有‘矣’字,与说乎赏庆矣对文”的说法,而对于“和调累解”一语,认为:“‘累’  相似文献   

9.
“谓之……”与“……之谓”都是文言里常用来表示总结性判断的格式。如: ①状变而实无别而为异者,谓之化;有化而无别,谓之一实。(《荀子·正名》) ——事物外貌变了,但实质并没有为另一种东西,这就叫做化;这种只有外貌的变化,而没有实质的区别,这仍然叫做同一事物。  相似文献   

10.
历代史籍在讲到周代初年的历史时,都说武王崩,成王幼,不能当政,周公旦摄行政当国,辅佐成王。如:《尚书·金滕》:“武王即丧,管叔及其群弟乃流言于国,曰:‘公将不利于孺子’”。《说文》释“孺子”,“乳子也”。《荀子·儒效》:“武王崩,成王  相似文献   

11.
又乐其知。 (杂言篇 P4 2 9)按 :知 ,当据《荀子·子道篇》、《孔子家语·在厄篇》改作治。王先谦《荀子集解》云 :“治 ,谓所事皆治。”景公曰 :“天不雨久矣 ,民且有饥色。”(辨物篇 P4 52 )按 :且 ,《太平御览》卷八七九引作皆。裴学海《古书虚字集释》 :“且 ,犹并也。《论衡·非韩篇》‘此所谓文武张设 ,德力且足者也。’”并、皆义合。《后汉书·马廖传》城中谣云 :“城中好广眉 ,四方且半额 ;城中好大袖 ,四方全匹帛。”且、全互文 ,且犹皆。费昶《咏照镜》“城中皆半额”正作“皆”字 ,尤为确证。谢《和伏武昌登孙权故城》“…  相似文献   

12.
“杀盗非杀人也”这一命题,是墨家的光辉逻辑著作《墨辩·小取》中提出的,对这一命题人们历来争议较多。不少人受《荀子·正名篇》的影响,认为这个命题是诡辩,是“惑以用名以乱名”。也就是说这个命题犯了偷换概念的逻辑错误;也有人认为:这一命题是墨家为了宣扬“兼爱”的政治主张,而忽略了逻辑;另外,也有不少人为这一命题作了辩解。认为《小取》中提出的这一命题是从“获事其亲,非事人也”等例,根据《小取》“以类取,以类与”的原则和“援”式合乎逻辑地推出“杀盗非杀人也”的结论的,因而认为这一命题不是诡辩。(参见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1年版《中国逻辑思想史论文选》462—470页)  相似文献   

13.
<正> 在荀子的时代,正是学派蜂起、百家争鸣的时代。诸子们名执一端,自持一术,欲兢售于世,因而互相斗争,入主出奴,是丹非素。《庄子·天下篇》说:“百家往而不反,必不合矣。……道术将为天下裂。”面对“百家”不合的情景,荀子没有发出“悲夫”的感叹,而是顺应时代的潮流,进行总结,综合了百家之学。对此,郭沫若在《十批判书·荀子的批判》有一段确当的论述。他指出:荀子“是把百家的学说差不多都融汇贯通了。先秦诸子几乎没有一家没有经过他的批判。……这些固然表示他对于百家都采取了超越的态度,而在他的学说思想里面,我们很明显地可以看得出百家的影响。或者是正面的接受与发展,或者是反面的攻击与对立,或者是综合的统一与衍变。”  相似文献   

14.
今本《韩非子·喻老》中有一则记事:“楚庄王欲伐越……杜子曰:……”这个“杜子”究属何人?王先慎说:“杜子”乃系“庄子”之误。我认为此说甚是。因为稽之古籍,诸书都作“庄子”。如:《御览》366引此条时作“庄子”,《荀子》杨倞注引此条时亦作“庄子”(陈奇猷说:松皋  相似文献   

15.
《红楼梦》第五回,作者借警幻仙姑之口提出一个有关“好色”的命题——“好色即淫”说,而司马迁在《史记》卷八十四有“《国风》好色而不淫”论。“好色即淫”还是“好色而不淫”,似乎成了一桩有待了断的“公案”。  一、“好色而不淫”论与先秦文化中的“好色”观  其一,先秦儒家承认“好色”是人的一种天生“情性”、自然人性。上博战国楚竹书《诗论》第14简:“以琴瑟之悦,拟好色之愿。”①《孟子·万章上》:“好色,人之所欲。”《荀子·性恶》:“目好色,耳好声……是皆生于人之情性者也,感而自然,不待事而后生之也。”其二,先秦时期…  相似文献   

16.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所载《鵩鸟赋》云:“众人或或兮,好恶积意。”《集解》引李奇说:“或或,东西也。”按李奇是以上文“怵迫之徒兮,或趋西东”来释此文,意谓众人东西趋利也。未得其解。或或,亦作“惑惑”,《荀子·解蔽》“今诸侯异政,百家异说,则必或是  相似文献   

17.
荀子是对先秦诸子百家作总结式的大思想家 ,其哲学、政治、经济、军事和教育等方面的思想皆相当丰富 ,所以人们在对其主流思想作深入研究的时候 ,往往忽视了对其非主流思想———生态伦理思想的探究 ,这是与荀学研究的繁荣局面不相称的。当今 ,随着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的日益加剧 ,现代生态伦理学学者们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伦理思想给予了高度重视 ,为此 ,对荀子的生态伦理思想进行深入研究就摆到了我们面前。一、“天行有常”的生态伦理意识我们说 ,荀子丰富的生态伦理思想首先是与其“天行有常”的生态伦理意识分不开的。荀子在《荀子·…  相似文献   

18.
谄主以邪 ,坠主不义。 (臣术篇 P36 )按 :谄读为陷。《荀子·修身篇》 :“以不善先人者谓之谄。”杨注 :“谄之言陷也 ,谓以佞言陷之。”此文谄与坠对举同义 ,正当读为陷。《春秋繁露·五行相胜篇》“导主以邪 ,陷主不义”是本书所本 ,虽然“陷”在下句 ,但可确知谄当读陷。《书钞》引谄作谗 ,未得其义而妄改 ,不可信从。有能尽言于君用则留。 (同上 P50 )按 :当于“君”字逗 ,尽 ,《荀子·臣道篇》作进 ,古字通。《汉语大字典》 :“尽 ,通进。”举《吕氏春秋》、《史记》二例 ,《庄子·齐物论》 :“其行尽如驰。”台湾学者严灵峰《庄…  相似文献   

19.
释“信宿”     
“公归无所,于女信处”、“公归不复,于女信宿”,《传》曰“再宿曰信”,信宿即连宿两夜。《周颂·有客》“有客信信”,《传》亦曰“再宿曰信”。典籍注释训信宿为再宿者,不胜枚举,其义无可置疑甚明。然再宿何以得曰信宿?未有说者。今案信为申之同音假借。《邶风·击鼓》“不我信矣”,《释文》曰“信即古伸字也”。《考工记·轮人》“信其程围”,疏曰:“信,古之申字”。《谷梁传》隐公元年“信道而不邪”,注曰:“信,申字,古今所共用”。皆其例证。申字训重训再,如《荀子·王霸》“案申重之以贵贱杀生”,注曰“申亦重也”;《苟子·仲尼》“疾力以申重之”,注曰“申重犹再三也”;《尔雅·释诂》曰:“申,重也”;《大雅·旱麓》序“申以百福干禄焉”,疏曰“申者重也”。申字既有重、再之训,故再  相似文献   

20.
本文试图阐明周代军事编制中“卒”的规模、性质和作用,探求“卒”的起源,并澄清《史记·周本纪》中所谓“大卒”的含义。 一 在春秋以前,“兵”指武器,“卒”指战士,二者迥然有别。但从更严格的意义上说,“卒”不单纯是战士的泛称,而是一种军事编制。《孙子·谋攻》:“凡用兵者……全卒为上,破卒次之……”《荀子·议兵》:“故仁人之兵,聚则成卒,散则成列。”《孙膑兵法·威王问》:“毁卒乱行,以顺其志。”都是在军事编制的意义上使用“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