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我国,逐步建立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的社会经济运行机制,需要理论工作者和实际工作者认真加以研究和探索。本文拟就此问题,谈谈我们的看法。 正确理解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的含义 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是我国发展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经济的调控机制。它是主观意识对客观经济的反映,是主观的东西。因此,要建立这样一个经济运行机制,  相似文献   

2.
建立有计划商品经济的新体制和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的经济运行机制,是九十年代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基本目标,也是实现我国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发展和第二阶段经济发展战略的重要保证。正确认识并认真搞好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的有机结合,对我国的经济发展和经济改革的深化,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着重就这一问题谈  相似文献   

3.
三、计划与市场的关系 这方面有三个问题需要讲一讲。 第一个问题是关于计划经济和市场调节相结合这样一个提法究竟应该怎么看? 我们现在正式的提法是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但实际上议论是不少的。李鹏同志在十三届七中全会上有一段话讲得很好。他说:对于计划经济和市场调节必须结  相似文献   

4.
建立适应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经济发展的、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给合的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是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基本方向。回顾总结改革开放以来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的实践,研究探索新形势下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的有效途径和形式,对于解决当前调整结  相似文献   

5.
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问题,是我国经济运行机制构建的核心问题,本文拟就两者结合的模式选择原则,谈几点粗浅看法。 一、问题的提出 计划与市场的关系问题,是一个世界性的课题。在我国,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学术界就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  相似文献   

6.
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是一个重大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目前全国性的大讨论方兴未艾,而在治理整顿、深化政革和日常经济调整中又迫切需要按照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的原则处理各种经济问题,这不仅关系到我国经济能否持续、稳定、协调发展,而且也关系到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方向。多年来,我们一直在不断探索解决这一  相似文献   

7.
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是我国管理社会主义经济的一条重要原则,是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发展的基本途径,也是从实际出发、走自己的路,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的、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核心内容,所以说,它是社会主义经济的一个重大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笔者就这个问题,略述断思,抛砖引玉。  相似文献   

8.
由于现代市场经济盲目性、自发性的特点,必须要政府发挥其经济管理的职能,而且随着市场经济日益高速的发展,政府经济管理的职能越是重要。市场调节与政府经济管理职能相结合,是市场经济不断高速有效发展,市场经济体制日益完善的保障。我国政府的经济管理职能在多年的探索与实践基础上,已经取得全新的定位与转变,但随着商品经济的高速发展,市场局面的复杂多变,新问题新情况的不断涌现,未来政府机构在经济管理的职能上还需要坚持不懈地加强与完善下去。  相似文献   

9.
纪彭 《领导文萃》2014,(6):79-81
正进入上世纪80年代,从苏联照搬过来的计划经济体制已经严重制约了中国经济的发展,必须进行改革。当时,在党内享有与邓小平几乎同等地位的元老陈云仍然主张计划经济。他提出"鸟笼经济"。按照陈云的话,就是:"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当时党内高层基本达成了这样一个共识:计划经济不可能覆  相似文献   

10.
在现代市场经济体系中,市场调节与政府干预,自由竞争与宏观调控,是紧密相联、相互交织、缺一不可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市场机制的完全有效性只有在严格的假说条件下才成立,因而使政府干预成为必要。也就是说,市场调节与政府干预都不是万能的,都有内在的缺陷。因此,在我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之时,我们不可单方面的夸大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而一味排斥政府对经济的调控作用。寻求市场机制与政府调控的有机结合,使得政府干预及时纠补市场失灵所带来的弊端,对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无疑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1.
<正>一、从经济法视角研究"油荒"问题的理论依据"经济法是调整在国家协调本国经济运行过程中所发生的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是国内对经济法定义比较一致的看法。我国经济法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高度集权的计划经济阶段;第二阶段是有计划的商品经济时代;第三阶段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阶段。从计划经济到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再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国经济正  相似文献   

12.
党的十四大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个精辟论断,是对我国十四年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实践的科学总结,传统的经济思想和经济理论的重大突破,标志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的根本转变。建立市场经济体制,是建立发达的社会化的商品经济的必备条件。市场经济是商品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是商品经济发展较高层次的运行形式,或说是发达的、社会化的商品经济。与计划经济和不发达、不成熟的商品经济相比,其特点在  相似文献   

13.
一、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就是有计划的商品经济 商品经济是社会主义的经济形式。任何生产关系本质上都是物质利益关系。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劳动者之间在根本利益一致的同时还存在着利益的差别和矛盾。实践证明,只有通过商品货币关系才能使这种物质利益关系得到协调,从而推动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因此,商品经济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实现形式。我们应从这一意义上去把握商品经济与社会主义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党的十四大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市场经济与商品经济是一种什么关系,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为什么要改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呢?商品经济与市场经济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作为商品经济,它是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关系的总和,已经有了几千年的历史。资本主义社会以前的商品经济,是以个体所有制为基础的小商品经济,其特点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在社会经济中占统治地位,商品生产者生  相似文献   

15.
党的十四大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至今已将近三年了。但正确认识市场经济及其一般性和特殊性,对于指导我们的经济工作仍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一)市场经济是商品经济的运行总体。作为经济运行方式的市场经济,其基础是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即商品经济,所以市场经济和商品经济在性质上是同一的,两者与社会经济制度的性质没有直接的联系.它们是对同一事物从不同角度考察的结果。商品经济是相对于自然经济来讲的,市场经济是相对于计划经济来讲的。这两个概念要说明的是经济如何运行,社会总劳动如何分…  相似文献   

16.
中国的市场经济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是资本主义国家商品经济与社会主义国家计划经济模式的有机结合,有其独特的一面。中国加入WTO以后,跨国公司对华投资项目与规模继1993年后又一次急剧扩大,对我国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日益明显。已有文献多是研究FDI对我国经济的影响,包括社会主义市场里的商品经济和掺杂在其中的计划经济。本文将选择市场经济予以单独分析。本文先是分别介绍了中国市场经济与跨国公司对华投资的发展现状,再从优劣两面分析跨国公司对华投资对中国市场经济的影响,最后提出针对劣势影响的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17.
将计划经济的优势同市场经济的优势结合起来,使之真正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调动配置资源上,市场经济不如计划经济。我国真正的比较优势不是劳动力低廉,而是我们的社会主义制度和曾经进行过的计划经济的实践。要振兴我国的新兴产业,靠企业自身无济于事,而应依靠上述两者优势相结合的市场经济。  相似文献   

18.
这次全省工交生产会议主要研究解决两个问题。一是总结1-5月工交生产的情况,统一对经济形势的认识,研究下半年应重点抓的工作,尤其是如何贯彻重庆会议精神,落实搞活大中型企业的政策;二是研究和探索坚持有计划的商品经济体制,如何搞活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的经济运行机制,也就是要通过讨论学习进一步解放思想,大胆探索,增强市场观念,明确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经济工作的指导思想,制定强有力的措施。现就第二个问题谈几点意见。  相似文献   

19.
高广亮 《决策探索》2002,(11):38-39
一、国企改革取得明显进展,成就非常显著 国有企业改革已进行了23年,改革的进程可以分为两个阶段.1992年党的"十四大"之前为第一阶段,改革的主要特点是在坚持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前提下政府向企业放权让利,扩大企业的经营自主权和市场调节的范围.党的"十四"大明确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目标之后,国有企业改革进入了以制度创新为主的新阶段.从总体上看,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已取得突破性进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基本确立,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过程中已开始发挥基础性的作用.与此同时,我国国有企业改革也取得了重大进展,主要表现在:  相似文献   

20.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大量引进和借鉴经济强国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理论,应该说我们在技术上的这种引进与借鉴还是成功的,但在管理上,无论是80年代的TQC运动,还是90年代的CIMS浪潮,还是……我们始终感觉付出的努力和得到的收效不成正比。细究原因,在于我国企业管理的基础和管理积累的程度与经济发达国家不在同一个水平线上,毕竟我国经济曾长期在计划经济的土壤中存在,国外的先进管理模式难以在我国企业中“套用”或很难“套好”。另外,这些被我们引进的管理模式都产生于成熟的商品经济环境中,而我国的商品经济还仅仅处在起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