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四库馆臣提出明一代台阁之体滥觞于吴伯宗的真实内涵,主要是指从风格特征上来看,明代的政治文学萌芽于吴伯宗.其着眼点在于吴伯宗首科状元的政治身份,以及该身份所代表的明代新朝文人.但在易代之际的视野下考察明初的科举制度,以及吴伯宗学术与文学来源可知,吴伯宗具新朝文人之名却不具新朝文人之实.四库馆臣夸大吴伯宗文学地位的原因,主要因为其构建明代文学史的方法性缺陷.更为重要的是,对四库馆臣这一判断的反思表明,对明代台阁体的研究应当置于元明易代之际的历史语境中.  相似文献   

2.
北齐时代河北地区是京畿中心,同时也是文学重镇,学术颇为繁荣,涌现出大批文人学者,拥有学术话语权的世家大族也多集中在这一区域。从地域分布来看,北齐河北文人既呈现州际之间分布均衡的特征,又呈现一州之中各郡县间分布极不均衡的特征。从文人身份构成来看,北齐河北文人最为明显的特征便是文人只有极少数出身寒微,其余皆出自士族人家。这种文学地理特征的形成有诸多原因,包括统治者的提倡、经济基础的支撑、世家大族的存在、文化传统等。  相似文献   

3.
江南文化和文学的发展与嬗变是唐代江南文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作为唐代第一代的江南文人,以虞世南、许敬宗为代表的文人延续了陈隋以来江南文人的宫廷文学之士的政治身份,同时又因家族文化和师学传承等因素影响呈现出学行兼备的文儒特征,从而展现出江南文人在唐初的变迁。受其影响,唐初江南文人的诗歌表现出复变相交的创作特征。  相似文献   

4.
士商张潮创作和出版了大量的游戏之作,这些作品不同于书贾、稗贩用于盈利的商业投机,而是张潮不自安于商人的社会身份,以出版和创作的方式参与文化风尚,从而跻身士人阶层的有益尝试。张潮通过“韵牌”“酒牌”与文士广泛交往;以戏谑的游戏文、意象堆叠的游戏集句完成自我对“文士”身份的想象与建构;以奇趣巧思抒发著书自娱的志趣。“笔耕心织”是张潮对文人事业的概括,亦是其倾注心血的所在,他期望通过文学才能和文化事业来获得文士的尊严感、价值感。  相似文献   

5.
清代两浙文学世家的区域分布极为不均衡,主要集中在杭嘉湖宁绍五府,其中浙西地区远多于浙东;其时代演变总体上呈现历时递减态势,从清前期到中期世家数量骤然剧减,清后期依然衰减.清代两浙文学世家的文学传承有着鲜明的时代性和地域性,即家族、地域与流派唱和有着高度的融合性.文学世家一方面致力于本家族的文学建设,另一方面又是乡邦文学的引领者和建设者.同时,文学流派和文人结社也往往由家族文人群体组成和参与,建立在家族文化圈的基础上.  相似文献   

6.
北田五子是清初兼具政治性和文学性的特殊文人集团,在学界较少受到关注. 北田五子的生存方式充分展现了清初遗民眷恋故国、抗拒新朝、珍爱并标榜自我遗民身份等遗民情怀,具有政治操守和道德毅力上的模范意义;其文学活动集中体现了"诗言志"的诗学传统、遗民文士的儒学情结及清初遗民文人的生命价值. 北田五子这一典范遗民文人集团的成功建构是社会评价、公众心理期待、集体性审美理想、时代思潮等多方因素合成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7.
高校教师在企业实践中,要面对企业、社会、同行以及自我身份认同的挑战。我国现行的高校教师发展制度以及校企合 作的开展水平,造成教师自我身份认同和他者身份认同的文化和现实困惑,这种“客体”身份的困惑对教师企业实践的投入程 度、实践成果和效果产生了很大负面的影响。超越身份认同困境,提升高校教师企业实践的效果,第一,高校教师要深入企业 实践,而高等职业院校专业教师引进要以企业实践经历作为入职门槛;其次,营造专业课教师身份认同的文化环境;最后,要建 立教师自主专业发展机制,培育教师职业人格。  相似文献   

8.
以宋濂的人生起落为主线,从人生期待与角色扮演两个角度,可探讨其仕明前后的心态变化。儒者身份和济世情怀是宋濂弃元仕明的主要原因。明初,宋濂因政治影响而逐渐丧失儒者身份,沦为“文人”角色。这种不以文人自期而终归文人的心态变化,造成了宋濂文章由沉雄尚气到中正典雅的演变。由此,可以进一步探讨宋濂文学思想的形成以及元明之际文化思潮的变动。  相似文献   

9.
身份和身份认同是一切文学中不可避免的主题,其多种表现形式常常带有不可避免的政治性。本文讨论身份与身份认同在文学中的表现,以及女性主义、后殖民主义、文化研究等当代文学批评关于身份问题的利用,从身份认同、身份危机、身份建构和身份叙事等方面探讨文学中的政治问题。结合对法侬、奈保尔等后殖民知识分子和作家对经典作品中的人物以及身份在批评理论中之挪用的分析,指出身份本身就与社会、文化、民族、种族等重大问题不可分割,与人的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不可分割,因此本身就具有政治性。  相似文献   

10.
地域主义与文化身份看似全球化时代的话题,却也是个历史性的话题.各种建筑的地域特征形成于不同的地域环境与历史,在政治、经济、技术与文化的不断交流与碰撞中,地域特征越来越关联到建筑的文化身份认同.身份认同既能激发起对多样性的地域建筑文化特征及价值的自觉关注,也可能使建筑风格演变为形式标签.本文将西方历史上的相关现象为引子,以审视中国近代以来建筑中地域主义和身份认同的种种观念与实践.  相似文献   

11.
在身份认同理论的观照下,匹普的成长过程包含了以主体为中心的启蒙身份认同和以社会为中心的社会身份认同。在此过程中,匹普经历了焦虑与希冀、痛苦与欣悦并存的主体体验。同时,认同环境也对其身份认同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2.
清代嘉兴文学家族丛生,地域文学独具特色,文学家族内部教育模式促成地域文学特色的形成和发展。在家族内部,传统家族文学精神召唤起家族成员的身份认同,重视家学、以儒为业、传承家族文学精神成为家族成员的自觉意识。在延展家族文学影响力上,母系教育融合了传统家学和外家文学资源,丰富了文学家族的"优良品性"内涵。清代嘉兴鲜明的家族文学特色,对江南文化和文学地域特色的形成具有积极的作用,值得充分重视。  相似文献   

13.
任何文学作品都是创作主体居于某种特定身份的言说。汉代文学主体的身份受政治格局、权势分布以及时代思潮的影响而呈现不同的形态:其中既包括以群体身份出现的文学主体,如诸侯王宾客群体,天子文学侍从群体,幕府文士群体;也包括以个体身份呈现的文学主体,如帝、王、后、妃,公、卿、大夫,郎、史,太守、郡丞、郡县小吏以及岩穴隐逸之士等。身份各异的汉代“文人”创造了色彩纷呈的汉代文学。  相似文献   

14.
"身份认同"这个在全球化与后殖民语境中备受争议的概念,与中国传统文献中"和而不同"的理论资源有着惊人的不谋而合之处,中唐文士的社会身份认同并不是指他们有一个程式化的价值评判标准,而是在承认个体的差异性并寻找到了"和"这个契合点基础之上的认同。历史有了某种断裂,主体才会产生认同危机,才会产生重新建构身份的需求,而身份认同的过程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并与权力格局的变动息息相关。  相似文献   

15.
西南地域文化对明代四川青神余氏家族文人及其文学创作产生重要影响。青神余氏家族为名门望族,有才之辈多出、文学代际相传,于文学、科考、政治等方面都声望盛隆,在巴蜀乃至全国皆有盛名。西南地域文化丰富了余氏家族文人诗歌创作的题材,深化了诗歌创作的内涵,促进了余氏家族文人气质的形成。余氏家族文人借由诗歌作品记录了西南地区的风俗民情,呈现了西南地区的文化历史,展示了其对西南地域文化的理解和认知。  相似文献   

16.
身份是由一系列的自我观点组成,这些自我观点是在特定的群体或角色中,通过自我归类或认同活动基础上形成的.身份具有社会性、独特性、稳定性和建构性.身份激活依赖于身份突出性,而认同身份过程主要依赖身份确认.当前身份研究的焦点主要集中在多重身份和身份确认失败上.未来的研究需要解决的主要是认同身份理论与社会身份理论的融合问题,以及身份确认与心理健康的关系问题.  相似文献   

17.
江西傩艺人汉族族群身份的认同有其特殊性:需要特定情境来唤醒。唤醒情境的建构以族际文化的比较为表现形式,并以民族文化认同的整合为深层动机,这与以地方性家族宗族文化为核心表述的江西傩戏惯例性情境存在着文化观念上的张力。这种张力导致了江西傩艺人的族群认同体验出现了跨层级认同的情境性特征。江西汉族族群身份认同现象的情境特殊性,也为在全球化语境中身份认同的研究及国内本土化身份认同理论的建构提供某种范例启示。  相似文献   

18.
元代中州文士北上两都的历程是南北统合过程中北方士人经历的缩影,体现了元代文士活动中心地位的转移与文坛格局的演进。蒙元初期北方文士在疆域征服、治理过程中大放异彩,苏门山文人群体的学术、事功奠定了程朱之学作为官学的地位,并决定了元代“通经显文”的创作取向。而在元中后期,南方文士逐渐成为元廷中汉族文臣的主要构成,中州文士进入两都核心圈层的数量大减。中州文士地位升降与元代北方文士地位演变的整体态势变化相符。南方士人逐渐把握文柄,文士活动群体中心、地域中心发生转移,文坛出现裂变,由整到散,诗文风气、文学思想的多元化、地域性进一步增强。  相似文献   

19.
复社贰臣的身份危机因社会污名和前后身份的巨大反差而引发。复社贰臣对前代贰臣进行吟咏实际上是在寻找原型,以固化主体身份。在私人场合,好用伍子胥式原型,以示不死与再仕的积极意义;而在官方场合则舍弃了复仇意象,选用魏征式原型。隐士主题显示复社贰臣实无意归隐,"遗民向往"不过是缓解失节压力的一种手段,二者的矛盾暴露了贰臣对本群体身份的消极认同。江南主题表明复社贰臣具有双重政治身份认同,并在不同情境下显现。有些贰臣的清人身份认同并不与仕清时间一致,而是有所延后。明人身份认同比较牢固,始终难以完全抹煞,但却带有贰臣特色,表现为归属感的缺失。咏史怀古作品所体现出的身份感与咏史外作品中的身份感互为补充,但若细加考辨,发现前者更为真实、隐曲。  相似文献   

20.
文学旅游已经成为当前文化旅游的一个亮点和重要组成部分。经由文学作品而生成的对旅游目的地的想象与渴望,并付诸实践的旅游行为,不能不说是文学作品引发的文化认同与旅游者身份的再建构。江南文化的优雅传统所产生的文化认同,士阶层的生活方式所引发的身份体认,以及小说依托江南士风的地方感的营造,使《美食家》成为理解与规划文学旅游的典型作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