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刘淼 《城市》2015,(1):68-72
一、引言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的发展,资源信息、技术人才和经济市场的形成和发展带动了全球城市化的发展进程.我国经济正处于加速发展阶段,由于工业化与信息流、创新流逐渐共享、交融,产业结构受到很大影响,市场经济日趋完善.区域产业的空间分布往往与区域经济增长关系密切,这其中最具效用的是集聚效应.它是不同或相同产业由于相互之间的共性和互补性等特征向一个区域不断迁移靠近的过程,最终形成在空间上集中、相互支撑的产业群,是工业化发展进程的必然结果.天津市正处于工业化发展中后期,“建设面向世界的现代化工业基地”是天津工业发展的目标,毗邻港口的优越地理位置为天津带来了巨大的优势.笔者侧重对天津产业的集聚效应和规模效应进行分析,找到发展中的困难和重点.  相似文献   

2.
杨叶 《职业时空》2009,5(1):9-10
区域经济的理论与实践表明,集聚不仅是区域主导产业形成的途径.也是高科技产业的区位特征。阐述了高新技术产业空间集聚的机理,分析了广东高新技术产业空间焦聚的特征和实践探索。  相似文献   

3.
对我国空间城市化发展模式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赵峥 《城市》2012,(1):35-39
一、空间城市化发展模式的比较城市是具有一定空间形态的经济集聚体,人口和产业集聚是城市的基本特征.生产越发展,生产社会化程度越高,分工越细,经济社会对空间集聚程度的要求也就越高,这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规律.空间城市化是人口与产业在空间上集聚并形成集聚效应的过程.而集聚效应的产生又依赖于空间城市化发展模式的选择,一般而言,最优的空间城市化发展模式将可以产生最大的空间集聚效应.相比小城镇发展模式而言,从集聚形式、规模经济、"增长极"作用的角度来看,大城市、城市群发展能够发挥集中集聚优势,代表着空间结构演变的发展方向,在规模经济方面优势明显,更是现代国家和地区发展的重要"增长极",是空间城市化发展模式的最优选择.  相似文献   

4.
基于区位商模型,从动态和静态两个维度,对天津市产业集聚和主要工业行业集聚程度进行测算分析.从动态上分析天津市2004年~2015年三次产业的区位商变化情况和产业优势水平,从静态上分析2015年天津市工业行业内部区位商,探讨主要工业行业的集聚水平和发展程度,并对天津市产业优化升级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付云鹏  郜健 《城市》2021,(12):57-69
笔者利用区位熵方法对2006年-2018年我国高技术产业的产业集聚情况进行测算,并分析其特征.在此基础上,利用空间杜宾模型研究高技术产业集聚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效应.结果 显示:高技术产业集聚有助于区域经济增长速度的提高,高技术产业集聚的空间效应对周围地区的经济发展速度具有显著的负效应.最后,笔者提出利用产业集聚促进区域经济增长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陈刚  杨代友 《城市观察》2023,(1):19-34+155-156
近年来,广州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坚持产业第一、制造业立市,着力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初步形成了特色产业、现代服务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先进制造业相互促进的高质量现代化产业体系,产业发展质量不断提升,与粤港澳大湾区其他城市产业联动性不断增强,实现了制造行业错位发展。但从引领粤港澳大湾区产业高质量发展核心引擎功能的要求看,广州产业高质量发展过程中仍面临着实体经济规模支撑性偏弱、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缓慢、产业创新驱动比较优势不明显、金融和高端人力资源集聚度不高等问题。本研究建议以优化产业层级、厚植产业基础、坚持创新驱动、打造人才洼地、强化区域协作为着力点,加快提升广州引领粤港澳大湾区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引擎功能。  相似文献   

7.
王冠伦  王征 《城市》2016,(5):72-74
在推行新型城镇化的过程中,大力培植产业集群是一条行之有效的发展路径.产业集群通过为城镇的形成和发展奠定基础、提升城镇竞争优势和经济实力、促进城镇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已经成为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要驱动力量.城市因规模经济而集聚,能创造出更多的就业岗位,吸引农村劳动力;产业集群也能够显著提高产业竞争力,进而提高城市综合竞争优势.伴随着产业集群水平不断提高,产业结构逐步向高级化和合理化方向转变,城镇集聚经济得以实现,城镇化进程也得以加快.  相似文献   

8.
在城市的形成与演变过程中.通常是由单中心城市向多中心城市发展。在城市形成发展的初期,在一个区域范围内形成单中心城市有利于城市规模经济的形成和集聚效应的发挥。因此,在一个区域范围内,总会在条件较好的区位首先发展起来一个经济中心作为增长极核。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中心城市由于规模经济效益和集聚经济效益的巨大优势,吸引着区域内外的资金、技术、劳动力和信息等经济要素加速向其集中,  相似文献   

9.
培育和建设专业工业园区是提升工业化水平、加快城市化进程的重要措施。积极引导某一产业的生产企业及相关企业集聚在特定地区内,形成一批有产业规模、有主导产业优势的专业工业园区,提高工业园区和区域经济的竞争能力,是推进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重要举措,也是福建工业园区提升内涵,向更高层次发展的主要途径。推进专业工业园区建设对福建经济的重要战略意义1.优化了产业布局和结构。工业园区通过主导产业和相关配套产业的集聚和开发,主导产业规模不断扩大,企业之间的分工进一步细化、专业化,有利于形成主导产业和相关配套产业、服务性产业…  相似文献   

10.
谭美容  唐燕  罗胤晨 《城市观察》2023,(6):141-156+164
本文系统测度研究了长江上游地区30个地级市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协同集聚水平和绿色全要素生产率(GTFP)的演变趋势,并基于2010—2020年的面板数据,实证分析了产业协同集聚对GTFP的影响效果及其作用路径。结果表明:长江上游地区各城市间协同集聚差异度不断缩小;在研究期内,大部分城市实现了GTFP的增长;产业协同集聚对GTFP呈正向促进作用,且现阶段产业协同集聚主要通过纯技术效率的波及效应来促进GTFP的提升,而绿色规模效率和技术进步的正向影响不显著。因此,各城市应基于主导产业优势选择产业发展方向,根据城市专业化集聚程度确定差异化发展目标,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升区域绿色经济效率。  相似文献   

11.
人才是促进城市社会经济转型发展的重要因素。在文献分析的基础上,以杭州市为实证,应用核密度分析法对2000年、2010年、2016年杭州市的人才规模和空间格局进行计算分析。结果显示:杭州市的人才规模具有"先快后慢"的增长趋缓特征;人才分布格局具有从"单中心结构"向"多中心结构"演化的趋势;城市中心区是各年龄阶段人才的高度集聚区域,同时城市外围空间已成为人才规模增长与空间集聚的主要区域。进一步判断:城市地理空间对人才集聚格局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城市重要的研究型大学、创新型企业和政策措施等对人才集聚起到明显的促进作用并使城市外围的人才分布表现出显著的空间分异特征。在此基础上,对促进城市人才规模增长、优化人才分布格局以及创新发展提出相应的空间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王征 《职业时空》2014,(6):39-41
当前,信息产业融合型的增长模式正在快速改变着社会经济的运行方式。产业融合正在加速产业结构的变动,也在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产业间的融合渗透促进了新兴业务的活跃爆发,为产业发展带来了一股全新的力量。应当以此为契机,培育新一代产业增长极,以产业融合有力地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相似文献   

13.
笔者利用产业集中度指数对1998年~2018年辽宁省制造业产业集聚程度进行测算,并以STIRPAT模型为理论基础,引入其他控制变量,研究辽宁省制造业产业集聚对环境污染的影响.结果表明,制造业产业集聚可相对显著地降低环境污染程度.由此,笔者提出辽宁省提高经济增长质量、优化产业结构及促进知识密集型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汤庆园 《城市》2010,(12):28-32
一、前言 城市是人口集中和各种生产要素的重要集聚区,是经济辐射的源泉。城市群则是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先产生以集聚为主的核心城市,再逐渐扩大到集聚与扩散并行发展的两个阶段后形成的基本布局,是促进城市合理分工和产业优化的有效形式。以信息技术为先导的新技术革命和经济全球化进程日益改变着国家和地区社会经济运行的基础,  相似文献   

15.
本文阐述近来兴起的创意产业的概念及内涵,并描述了上海创意产业园区的现状。简单的地理集聚即产业园区的形成,并不能代表产业集群的形成,想让创意产业成为提升城市乃至国家竞争力的产业需要培育创意产业集群。文章通过对产业集群理论的分析进一步阐释了如何培育创意产业创新型集群,并特别指出要通过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而促进企业间、产业间的相互合作。  相似文献   

16.
上海产业结构调整及产业转移趋势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伟 《科学发展》2011,(6):12-25
目前上海已呈现后工业化时期产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进入发展转型的重要时期,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升级也面临战略性转变,并呈现出特有的方向与重点。同时,产业对外转移已成为上海产业结构升级的重要途径,其趋势体现于规模扩张型、功能整合型和战略扩张型产业转移,并集中体现在一些重点领域。  相似文献   

17.
发展机器人产业对上海意义重大,上海机器人产业和技术发展的战略定位须着眼于上海的转型发展和自身的基础。为此,应加强战略引导和资源整合,制定上海机器人产业与技术整体规划和路线图;加强需求的政策引导,发挥本土市场的拉动作用,促进机器人在各领域的应用;吸引大型企业参加应用开发,培育龙头企业;支持中小型企业加速发展,在细分市场形成竞争优势;完善机器人产业园区,提高政策优惠力度;协调整合产、学、研、用和跨学科资源,建立以企业为中枢的研发体系,以促进产业集聚和创新行业。  相似文献   

18.
胡彬  胡晶 《科学发展》2016,(5):23-30
产业发展中的就业承载能力,不仅受到劳动力供求规模与结构的影响,而且还随着产业升级的演进而不断发生变化.反向观之,就业承载能力的现实约束,亦构成了产业升级的驱动因素.作为上海经济发展与产业升级的主线,创新转型的战略导向将加深技术进步对就业增长的影响,为此,应打破行业间要素流动的壁垒,为就业增长创造劳动力要素流入的市场环境,提高要素配置效率,同时加强劳动力职业培训,细化对人才的激励机制,改善创业环境和创新生态,提升整体就业质量,形成能够适应产业链整合与价值链升级需求的劳动力供给体系.  相似文献   

19.
发展设计产业具有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与经济转型方面的独特竞争价值,日益成为全球许多城市实现产业转型和经济增长,创立地区品牌和增强竞争力的重要手段。通过对国内外典型城市发展设计产业的理念与措施进行梳理和比较,总结其经验对广州发展设计产业的启示。结合广州设计产业实际发展情况,分析其优势与不足,探讨广州发展设计产业对其产业发展、城市规划、文化传播等方面的重要意义,并分别从产业政策、制度建设、产业融合、公共服务、品牌活动等多角度对广州设计产业的发展提出可行性建议。  相似文献   

20.
杨锐 《科学发展》2009,(7):27-38
港口城市功能的转型是港口与城市、产业转移及其就业结构调整的动态调适过程。产业转型发展往往与城市功能转型具有内在的一致性,而就业结构及其内涵的调整一般滞后于产业转型。本文首先分析先进港口城市转型时期的一些关键特征,然后重点分析东京、大阪、釜山等国外先进港口城市在从港口国际化和多元型经济发展阶段向港口城市网络或城市自增长阶段的转型时期,城市功能、产业构成与就业结构的变化特征及其内在联系。这对处在转型时期的港口城市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