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吕文明 《文史哲》2023,(6):88-96+163-164
“稷下学宫”不是一个历史称谓,它的形成,实际是司马迁将稷下之学定位在齐宣王时期而引发的学术关注,后经历代学者不断考察、记述、议论,逐渐形成学术机构的印象,最后正式出现在郭沫若的《庄子的批判》中。稷下学宫与稷门有关,稷门原是临淄大城南西门,战国时期因为修建小城而被毁弃,“稷门”之名遂沿用至新建的小城西门。稷下学宫与小城是一体规划并一体建造,它既有招揽人才和议论争鸣的功能,又有教育和培养人才的功能,实际就是田齐政权重建的诸侯国大学——泮宫。稷下学宫在战国时期的兴建,是田齐政权对齐国养士制度的延续,是对姜太公“尊贤尚功”的国策以及齐桓公“啧室之议”和“庭燎”之礼的继续发展。我们今天从文献和考古发现中所见到的稷下学宫并不能代表稷下之学的全部,它只是稷下之学发展至巅峰时期的象征。  相似文献   

2.
俞林波 《船山学刊》2012,(1):109-111
"因"作为哲学范畴引起了稷下诸子的广泛关注和探讨。稷下学宫创立以后延续久远,帛书《黄帝四经》是稷下学宫早期学者的著作,《管子》是稷下学宫中心时代的学者的著作,帛书《黄帝四经》和《管子》都对"因"进行了讨论。稷下学者慎到、田骈、尹文也对"因"有所思考。稷下诸子对"因"的探讨,丰富完善了中国古代哲学的方法论,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东岳论丛》2017,(12):5-11
尹文子在齐宣王、湣王时期,活跃于稷下的舞台上,历经稷下学之兴衰,也经历了人生沉浮,乃不愧为一稷下"先生"。在稷下学宫的开放式学术组织中,存在着自律性与松散型的两种学团,后人不加区分,误将宋尹等组成的松散型学团认成所谓宋尹学派,从而混淆了两种学团之性质,需要予以澄清。尹文子之学是稷下学的组成部分之一,又是土生土长的稷下学之产物。这可以从尹文子学术方法分析中得到验证。  相似文献   

4.
战国时期,齐国在国都临淄稷门外设置学宫,招聘天下贤者来此讲学。于是,“谈说之士期会于稷下”,“不治而议论”,故称为“稷下学”。稷下学自田齐桓公午始兴,中经威、宣、闵、襄,至齐王建共六世,约有150余年的历史。它作为当时各国的文化学术中心,虽经几度盛衰,却以历时最久、学者最多、著述最丰、学风最淳而著称于世,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然而对这一重要文化现象,从汉代至近代几乎无人问津。直到本世纪30年代,才陆续有学者注意。金受申的《稷下派之研究》(1930年出版),虽仅两万字,却是专题研究稷下学的开端。钱穆在《先秦诸子系年》(1935  相似文献   

5.
<正> 荀子是先秦唯物主义的集大成者,也是稷下学宫的殿军大师。他的哲学思想是先秦哲学的最高成就,这与他受学于稷下,发育于稷下,成熟于稷下不无关联。而淳于髡在稷下学宫中属于元老式人物,在威王初期就知名于世,是稷下先生中唯一被汉代人称为博士的人。他的活动主要在齐威、宣二世,即前356年到前302年之间。据考证,他是稷下学宫早、中期的领袖。荀子则于学宫中、晚期,“三为祭酒”,“最为老师”,其活动主要是在齐宣、緍、襄、王建四世,即前313年到前238年之间。荀子和淳于髡是否有什么师承关系呢?这是学术界无人问津的。我们认为,荀、淳之间确实有师承关系。这可以从以下三方面来考察。  相似文献   

6.
<正> 稷下学宫是战国时代齐国一所著名的学府,也是当时“百家争鸣”的中心。探讨这个学宫产生的历史条件,研究各学派在此荟萃论辩“百家争鸣”的盛况和相互驳难与吸取的特点,对于我们今天批判地继承古代文化遗产,深入开展学术研究,具有一定的意义。一所谓“稷下”,是指齐国都城临淄(今山东淄博市淄川区)的稷门(城西南首门)附近地区。关于这一名称的来历,古籍中有着不同的记载,但皆大同小异。无非说“稷下”乃因稷门而得名,稷门则因临稷山或其侧有系水而得名。在稷下之地立有学堂,因此人们就称之为稷下学宫了。  相似文献   

7.
<正> 战国时期田齐创建的稷下学宫,拥有“数百千人”的学者和一个半世纪的历史。它不仅兼有最高学府、学术研究院和政府智囊团等多方面的功能,为中国学术文化思想全方位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而且在中华民族精神的形成过程中起了极重要的作用。战国时期,是中国社会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的转折时期。这期间前进与倒退、变革与保守的矛盾通过各阶级、阶层及国与国之间的斗争充分暴露出来。这些矛盾斗争反映在思想文化上便是道德观、政治观、价值观、人生观以至世界观等方面的大论战、大讨论。稷下学宫的先生和学士们,作为不同阶级和阶层的思想代表,在这场百家争鸣中都作了充分表演。有的还通过亲自参加的政治活动贯彻、实践了自己的思想观点。他们的言行所体现的那些优秀的品格、气节和风采,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精神;他们所创立的政治学说、道德学说和哲学思想,则逐渐成为民族精神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8.
《尹文子》与稷下黄老学派——兼论《尹文子》并非伪书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正> 《尹文子》之书,乃是战国时代在齐国都城临淄稷下学宫讲学的道家学者尹文及其学派的遗著。这部不算长的古文献内容丰富,对于探讨稷下道家黄老学派及其学说颇为重要。唯因本世纪三十年代以来,此书被误断为魏晋时人所伪造,因此它在先秦思想史的著作中,竟不占一席之地。  相似文献   

9.
陈光连 《殷都学刊》2010,31(3):138-142
荀子思想刺取诸学而兼融各家,除稷下学宫的治学传统对荀子具有浓厚的熏陶外,稷下学者、先秦儒家、墨家的思想也深深地影响了荀子。荀子吸收了稷下学者"法"的思想,也发展了孔子礼的思想,把礼与法紧密结合,寓法于礼,以礼统法,从而走向与稷下学者及孔孟儒家不同的道德教化道路。而墨家以利言德,荀子以情论德,以利言德则重利,以情论德则重义,这才是荀墨之学的真正分野。  相似文献   

10.
齐文化作为中华早期文明先秦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所独具的多元开放的价值特性、灵活实用的价值观念、重经验任自然的感性主义文化追求和鲜明的对外关系理念均呈现出中华传统文化的另一种面貌,其价值精髓在当今国际文化传播视野下具有传播的可行性。通过稷下学宫这一齐文化与异质文化的契合点,通过发展文化产业的多种途径,实现齐文化的国际传播。  相似文献   

11.
胡鞍钢  毛捷  魏星 《河北学刊》2012,32(4):129-134
中国已经从计划模式的效仿国逐渐成长为计划模式的创新国,并在计划的发展演变中呈现出与其他有计划国家的显著差异性。为了解析中国五年计划的独特性,进而探讨计划工作的经验与教训,文章着重从决策哲学的视角进行了研究,认为中国计划决策哲学的核心是实事求是。文章分析了实事求是思想的实质,并比较了实事求是思想与实用主义哲学的异同,同时强调了在实事求是思想指导下坚持科学决策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2.
稷下学宫的办学特色及其对当代高校建设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戴吉亮  王晓艳 《阴山学刊》2004,17(2):104-107
稷下学宫是战国时期的文化与学术中心,它既发扬光大了西周官学的办学形式,又综合发展了春秋战国时期私学的长处,成为中国封建教育史上第一所高等学校,其兼容并包、来去自由的办学思想促进了学宫的繁荣发展,其经验对当代高校建设和发展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3.
1956年前后, 久不动笔的著名作家施蛰存在<文汇报>发表了多篇杂文,其中比较重要的是1956年发表的<吊鲁迅先生诗并序>和1957年发表的<才与德>等.这一现象与"百花时代"的政治空气有关,更是施蛰存不平则鸣的担当精神和独立人格的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14.
论钟嵘《诗品》关于流派问题的理论建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古代的文学流派理论,包括两个方面,即:中国古代关于文学流派问题的理论和中国古代各文学流派的理论。钟嵘《诗品》对流派统系、流派盟主和流派风格的论述,标志着中国古代关于文学流派问题的理论已粗具规模,并在思辨层面达到了较高水准。《诗品》在中国文学流派意识(包括统系意识、盟主意识和风格意识)的发生、发展过程中有其不容忽视的地位。  相似文献   

15.
李廌是特殊而另类的苏门弟子,在性格、修养方面存在严重缺陷。苏轼处之以情,导之以理,守之以法,以仁者的宽厚风范、智者的严正做法,完美地诠释了为人、为师之道,对今天的教育工作者无疑具有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6.
李卫军 《兰州学刊》2007,(3):201-202,72
"时"在中国古代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概念.在先秦,它经历了由自然之"时",到"凡岁月日刻之用",进而发展成与人的命运休戚相关的一个概念的过程,而在这一转变过程中,<易传>之"卦时"说起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诗可以怨”与“怨而不怒”的再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凯 《文史哲》2004,(1):119-123
"诗可以怨"和"怨而不怒"是儒家诗学中两个相互联系的重要命题,对中国古代文学创作有着深远的影响。前人与时贤对这两大命题的单独研究已有很多成果,尤其是钱钟书先生《诗可以怨》一文,对前者的分析已到了鞭辟入里的地步。然而迄今为止,却很少有人将二者联系起来分析。事实上,在中国古代诗歌发展的漫长岁月中,"诗可以怨"和"怨而不怒"这两个命题有着相反相成而又错综复杂的关系,单独分析固然重要,却难免以偏概全。这就需要我们从儒家元典的材料入手,合理说明这两个命题之间的内在联系,并揭橥其背后所隐藏着的"怨"之文化的整体意蕴。  相似文献   

18.
阮籍的人格品质与诗歌艺术在后世产生了重要影响,包括阮籍其人及《咏怀诗》中表现出的济世品质、反抗精神和生命深情几个方面,这是其艺术生命得以流传根本之所在.而陶渊明对这种影响流变的传承与接受,显示出阮籍及《咏怀诗》在文学史中动态的存在状态,这种状态是生命体延续的状态.  相似文献   

19.
汉代研究《诗经》的鲁、韩、齐、毛四家都曾提出过“四始”说,但它们的内涵不尽相同。其中《毛诗》“四始”说强调了《诗经》风、雅、颂的讽谕美刺功效,而《齐诗》“四始”说则出自纬学,《诗纬》以“阴阳五行”之说解释《诗经》中《大明》等四篇诗作。刘勰的《文心雕龙》中也有“四始”说,其来源于《毛诗》,并影响了《文心雕龙》的诗歌理论。  相似文献   

20.
于孔宝 《齐鲁学刊》2002,(6):115-120
稷下学宫是战国时期的文化中心和百家争鸣的舞台 ,当时著名的诸子学派大都曾经在这个舞台上一展风采。其中黄老学派、阴阳五行学派、墨家学派、名家学派、纵横家学派、儒家学派是其主要代表 ,这些学派在学术争鸣与交流中修正、发展了各自的学说 ,形成了百家争鸣的优良学风———稷下学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