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汉字是汉文化的原子核,是汉文化的生命基因“原型”,亦是汉文学最基本的“文学单元”,文学创造的“方法元”及其表现的“技巧元”,艺术价值的“审美元”。汉字创造的全部逻辑就是汉文学创造的“艺术基因”。  相似文献   

2.
日本汉文学是日本人用汉文创作的一种表现本民族思想感情的文学,是日本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日本古代汉文学是在消化吸收了中国汉魏六朝文学与初唐文学创作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发展起来的,至8世纪末已产生了《日本书纪》、《风土记》、《怀风藻》等不少作品,形成了以贵族、官吏和僧侣为主体的汉文化圈,为下个世纪汉文学的繁荣创造了条件。  相似文献   

3.
上世纪70年代末,东亚汉文小说始为中国学界关注.80年代以来,域外汉文小说研究渐渐成为中国学者关注的焦点,海峡两岸的一大批学者从文献整理、文本研究、文化研究等多方面探讨这一课题,取得了一系列引人瞩目的学术成果.通过对上世纪80年代以来东亚汉文小说的主要研究成果略作概述,考察其整理研究的现状,可以深入地阐释东亚汉文小说研究的学术意义.  相似文献   

4.
相形于起步较早、成果丰硕的"上海学",日本文学研究视域中的"北京"尚未被学界予以"问题化",系统研究付之阙如.对于日本而言,中日战争的爆发使上海作为"资本主义最前线"的意义随之消散,北京继之而起,成为"东亚建设的基地".这一身份与中华故都、文化古都的本土身份相叠加,成就了北京在特定历史语境下的文化意义;相应地,日本文学中与之相关的文学表达也呈现出多维交杂的色彩,值得深入研究.日本文学"北京学"可借鉴"上海学"的经验,但更应立足于具体问题,在材料、视野与方法上作出更大程度的开拓和超越.对于本应成为日本文学研究之主力的中国日语学者而言,如何发挥自身双边语言文化优势,扬长避短,在中日之间确立自身的学术坐标,是亟待反思的.  相似文献   

5.
《江西社会科学》2016,(2):87-91
越南作为汉字文化圈的国家之一,历史上深受中国文化与文学的影响,尤其在汉文小说中形成了与中国相近的小说传统:叙事模式上仿照章回小说的回目形式,且沿袭了我国古代小说的评点风气;思想传统继承的是"民本观"、"正统观"和"华夷观"等核心的儒家价值观念;除此之外,与我国古代小说一样,在越南汉文小说中也涌现出明君忠臣、贤父孝子和烈女节妇等一系列典型丰满的人物形象。考察越南汉文小说的小说传统,我们从中可以看到中国文化在越南的巨大影响。  相似文献   

6.
<朝鲜时代汉文小说>是韩国当代学者林宪道精选收录的李氏朝鲜时期九篇汉文小说编辑而成的.自古以来,中国的"四书五经"、史传和部分文字、文学作品在朝鲜半岛的流传,不但推动了当地文化的发展,而且对朝鲜(韩国)文学的发展也产生深刻影响.在朝鲜时代的汉文小说中,大量地引录、运用或化用、转用中国古典诗文中的词语、典故是一大特色.本文以林宪道所收录的汉文小说为研究对象,考察其内容、语言等方面对中国古代典籍、诗歌、小说中典故、成语等的运用与借鉴,以此揭示朝鲜时代的汉文小说与中国文化、文学之间的密切联系.  相似文献   

7.
随着20世纪的中国从传统走向现代化,20世纪的中国古典文学研究也完成了一个由传统学术向现代学术演进的过程。如何看待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关系,如何站在现代化的立场对传统文学进行新的价值重估,是促进本世纪古典文学研究向前发展的根本动力。在20世纪的中国现代化过程中,以"五四"、建国初、新时期为标志可划分为三个大的历史阶段,相应的古典文学研究,也在这三个阶段分别对传统文学进行了三次大的价值重估。由"五四"时期对传统文学的批判,到新中国成立之后对传统文学的批判继承,再到新时期对文学传统的弘扬。正因为每个阶段对这一问题都有不同的看法,才形成了不同阶段的研究特色,推动了本世纪古典文学研究的向前发展。  相似文献   

8.
"学衡派"的文化理路得自美国思想家、文学批评家欧文*白璧德的新人文主义,并在现代中国引发了一场人文主义文化思潮.这一思潮对于五四时期的传统文化批判具有一定的理性反思,使中国传统文化在参与世界文化对话中,具备了一定的合理性内核.但"学衡派"文化取向上的非政治化法则与过分注重道德规范的建设,使其在现实中仅辗转于理论层面的论证,而无法从根本上解决20世纪中国所面临的内忧外患局面.  相似文献   

9.
长安形象因其政治属性与汉文文学特色成为韩国古代汉诗文学中一个具有特殊"文化地位"的文学符号,长安形象在新罗汉诗中的出现,高丽朝和朝鲜朝文学中的接受与再创作过程,映射出经历唐宋狂热崇拜、金元憎恶交流、明代亲善认同、清代憎恶交流等发展阶段,反映了韩国古代文人对中国认识的演变,其中蕴含着国家民族主体间性文化交流、文学语言主体间性意象审美的双重规律.  相似文献   

10.
马睿 《江汉论坛》2007,3(9):87-93
在中国,"文学"是一个古老而重要的词汇,文学作为一个知识领域,也长期占据着中国文化的核心位置.但历史上的"文学"与现代汉语中的"文学",其内涵和外延都不尽相同,在向"文学"的现代涵义的演变中,关键的时期是19世纪末到20世纪20年代;关键的变化是对文学体裁的重新认定,对文学性质和功能的重新认识;起关键作用的是西方现代文学观念、美学思想、知识分类体系以及现代高等教育模式的输入.  相似文献   

11.
文学经典的翻译是促进文学与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佛典汉译是中印文学文化交流史上的高峰。近百年来,除《道德经》、唐诗、鲁迅之外,大部分古代、现当代汉文学经典在印度处于翻译缺失状态。中印文学传统和审美追求的差异、当代印度更关注中国的政经时事均是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但最根本的原因在于印度国民文化过度自豪的心态,这种文化心理导致了印度文化在面对汉文学经典时的选择性失明。印度文化历史悠久,并对南亚、东南亚地区有深远影响,但过度自豪阻碍了它与其他东方国家之间正常的双向文学交流。  相似文献   

12.
先秦诸子的"文学"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由于汉民族性格中重功利的倾向和以政治为中心思想意识的潜移默化作用,中国古代正统文学观是和"文化"内涵相近的、广义的大文学观.这种观念最早是由作为汉民族早期文化重要代表的先秦诸子确立的.先秦诸子眼中的"文学"含义宽泛,指付诸政治实践的文治教化之学,为文学、哲学、历史等学科的统称.以孔子、孟子、荀子为代表的儒家学派,以墨子为代表的墨家学派,以韩非子为代表的法家学派,以<吕氏春秋>作者为代表的杂家学派,虽然对"文学"的理解不尽相同,但都将"文学"看做"文治教化之学".这种文学观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3.
从南京高等师范学校1915年创立开始,历经东南大学、中央大学之变迁,以《学衡》、《国风》这两个学术文化批评刊物为标志,形成了现代中国批评史上的一个具有独特风格的学派:东南学派。东南学派在学术思想的渊源上,似乎一直可以追溯至南京历史上前朝历代的国学,但在现代思想学术语境中,“东南学派”却是作为五四新文学和新文化的批评者应运而生的。在思想主张的极端方面,“东南学派”几乎与五四新文化倡导者的所有主张均持相反意见,这些主张概括而言,集中于中国文化本位的坚持和民族文学的倡导,而在对于西方文化的认知介绍方面,则偏重于西方古代文化和古典文化,但对于“中世纪”西方文化的重视,亦成为“东南学派”于现代学术之独特贡献。  相似文献   

14.
羽离子 《学术探索》2004,(4):101-104
作者认为,所谓"汉文化圈"的含义和内容等既不明确,也缺失现实的基础,并且事实上对"汉文化圈"存在着许多误读。作者认为,"汉文化圈"这一归纳的消极意义远较积极意义为甚,不宜在现实的政治和经济活动中提用这一类的概念;但可在历史和文化的研究中,保留和使用这一类的提法。  相似文献   

15.
严明 《学术界》2012,(9):50-61,286
越南是东亚汉字文化圈中最早接受中国封建制度的国家,也是在各方面受中国思想文化影响很深的国家,汉诗在古代越南长期流行并且达到较高的写作水平.值得关注的是,古代越南各种体裁的汉诗创作中,以七律诗写得最为出色.越南汉诗中的七律,不仅数量多,而且内容丰富,艺术表现力强,达到了较为成熟和完美的程度.在东亚汉诗共同繁荣的背景下,本文观察和辨析越南汉诗中的七律体一花独秀现象,有利于凸显越南汉诗的特点,揭开古代越南汉诗发展的要因,并展现出越南汉诗创作的艺术特色.  相似文献   

16.
五四新文学是在中西文化激烈碰撞中产生的,传统文化因素一方面促成了新的文化文学思想在中国的生根、发芽、成长,另一方面,也使新的文化、文学思想深深地打上了中国文化的鲜明烙印,亦即实现了西方文化的中国化,并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现代性":功利主义文学观消解了新文学对纯文学的超越性;个性解放的追求最终从关心个体的"立人"转向关心"群体"的觉悟和整个社会的"立国".这样一来,"个人本位"就不知不觉地转向了"社会本位";民主诉求同样遭遇了本质变异的命运,最终被民粹主义所淹没.鲜明的"中国因素",使中国现代文学循着自身的逻辑由极具"现代意味"的启蒙文学逐步呈现出革命文学-普罗文学-左翼文学-工农兵文学等多种形态.  相似文献   

17.
张均 《江汉论坛》2004,6(12):106-109
中国现代文学的文化、文学渊源问题素为现代文学研究中聚讼纷纭的学术焦点.近年在海外史学"中国中心观"的刺激与启迪下,"传统文学的创造性转化"一说渐获普遍认同,"中国视角"亦成为广受期待的研究方法.本文通过对现代文学发生之内因/外因关系的重新辨析以及对现代文学"现代"性质的重新梳理,对此提出了不同看法.同时,还尝试阐释了现代文学内传统影响与西方影响之间的结构性关联.  相似文献   

18.
清末到"五四"是中国文学从传统向现代转型的重要时期.不少学者从多种角度描述了这一转型的过程和特征,但对推动转型的动因没有给予充分观照.在当时的历史文化语境中,国民性改造对文学格局的转型产生了重大影响,而其中的"新民"小说到"人的文学"的演变,带来了域外小说从题材到形式的变化,最终推动了中国文学格局的转型.  相似文献   

19.
"蝉意"初探     
从最初红山文化的玉蝉至殷商时期青铜蝉纹,再至汉代工艺精致的"汉八刀玉蝉",以及不同时期的文学作品都显示了古人对蝉普遍的关注.本文将结合出土文物及文学作品对中国古代的蝉文化进行历史性解读,以期能初步探讨蝉意象的内蕴.  相似文献   

20.
近代汉字研究是当前汉字研究中的一个热门,但近代汉字还是一个不确定的概念,无论是大型语文辞书还是专业词典,都没有"近代汉字"这个术语.因此,学界有必要对近代汉字这个术语做出界定.本文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从汉字形体和字用两个角度,将汉字分为上古汉字、近代汉字和现代汉字三个时期,把近代汉字定义为指汉代初年至"五四"时期这一历史阶段的汉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