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5 毫秒
1.
"课程思政"是将挖掘的思想政治元素融入专业课程教学的全过程,并通过"隐性思政"落实立德树人的全方位发展理念。《汽车商务礼仪》是汽车营销与服务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基于人文科学课程特点和"课程思政"的教育理念,分析了思想政治教育在《汽车商务礼仪》课程中的契入点和实施方法。在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2017级汽车营销与服务专业探索与实践教改项目,初步取得育人成效。  相似文献   

2.
王惠峰  原瑞彬 《职业》2023,(18):53-55
课程思政是“三全育人”的重要举措,涉及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越来越受到社会关注。工业机器人专业定位为培养工业机器人相关技能人才,要达到培养目标,就需要在课程教学过程中融入思政元素,挖掘、梳理与工业机器人专业课程相关的思政元素,充分发挥专业课教学立德树人的作用,有效发挥课程的育人功能。本文分析了课程思政资源建设的重要性、原则,并着重探索了如何引入适合本专业的课程思政资源的元素来提升育人质量。  相似文献   

3.
当前,《商务礼仪》课程教学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上有不尽如人意之处。随着信息化教学的推广与深入,《商务礼仪》课程教学应着重凸显课程的实用性,着力学生礼仪应用能力的提升,在教学内容选择、教学过程设计、考核方式设置、信息化技术应用上发力,以适应当下企业和社会对《商务礼仪》课程教学的需要。  相似文献   

4.
课程思政是指导各类课程与思政理论课同向同行,充分发挥其所承载的思政教育功能,形成"三全育人"格局的一种教育理念。在高职教育中开展课程思政,有利于实现"三全育人"。构建高职教育课程思政体系,要建立健全人才培养机制,构建"三全育人"大格局;要构建全面的课程思政教育体系。实施高职教育课程思政,要加强顶层设计建构;调动教职员工的思政教育意识和积极性,加强课程思政人员队伍建设;挖掘思政元素;讲究方式方法,在教学和学校各项工作中有机融入课程思政教育。  相似文献   

5.
课程思政作为高校落实立德树人的新渠道、新阵地,其本质是实现德育基因与专业元素的有机融合,在专业教学中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塑培。文章系统分析了我国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在实施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以问题为导向,研究了院校与企业、红色教育基地协同推进课程思政育人的跨界联动机制;基于工学类课程思政育人要求,详细阐述了课程思政素材库的开发路径,系统设计了立体化课程思政育人体系,形成协同推进、相互支撑、三全育人的课程思政建设新模式。  相似文献   

6.
袁芳 《公关世界》2022,(2):70-71
高校思政课的线上授课对育人作用的发挥带来了极大的挑战.以"概论"课程为例,从育人的主导力量、育人的素材挖掘、育人的氛围营造,探析本课程在线上教学中育人实效作用发挥的具体路径.  相似文献   

7.
专业课是"课程思政"实施的主要载体,专业课教师是"课程思政"开展的重要主体。独立学院专业课在开展"课程思政"育人过程中,存在着专业课教师对思政教育理念的认同度、认知深度不够,挖掘专业课思政元素的能力不强等问题。要破解这些难题,探索新的育人路径,需要学校、各职能部门、院系、专业课教师、思政课教师多方联动,通力合作,以期达到协同育人的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8.
江素颖 《职业》2023,(5):87-89
在新时代“大思政”背景下,剖析专业课课程思政的趋势与痛点,结合电工原理课程的专业知识特点,从目标、内容、方法及评价四个维度进行课程思政的探索与实践,发挥专业课程育人“主渠道”作用,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  相似文献   

9.
肖丽珍 《现代交际》2013,(9):173-173
商务礼仪是高职院校提高学生个人道德修养、培养学生良好职业素养的一门基础课程。要把这门课程上好,必须选取合适的教学方法。本文根据商务礼仪课程的内容和目标,结合高职院校特点,联系教学实际,重点对任务驱动法在商务礼仪课程中的运用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0.
随着新时代教学理念的发展与进步,语文教学的德育功能逐渐体现。少数民族预科语文教学具有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与培养学生思想品德的重任。作为少数民族预科班教师,要结合学生的特点与学习情况,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结合课程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课程思政教学;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借助第二课堂开展各类主题实践教学;构建课程思政评估教学体系,借助教育评价发挥引领作用,实现预科语文课程"一内一外"的育人目标。  相似文献   

11.
李英梅 《职业》2023,(18):67-70
本文围绕如何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格局,将各类课程与思政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探索“三全育人”理念下中职院校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实施路径:理念培训强基础、协同组织搭平台、合作调研做支撑、思政元素提炼做重点,为全员协同育人提供保障;以人才培养方案修订为牵引、联合备课为先导、课堂教学为关键、实训参与为辅助、其他活动做依托,为全过程协同育人明确方向;校内联动、校企协同、家校互动与社会融入,为全方位协同育人开阔思路。基于多元评价理念,探索出中职院校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评价的内容、标准及方法。  相似文献   

12.
持续推进高职高等数学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是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也是发挥课程育人作用的重要举措。文章分析了高职高等数学课程思政建设的现实重要性,提出了具体的教学改革策略,并从具体实施效果进行了分析和反思。以此为高职院校深化高等数学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提供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13.
吕顺 《公关世界》2022,(2):94-95
当代大学生进行思政教育的主要渠道是"思政课程"."课程思政"是通过建设科学化的思想教育体系,解决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荒凉的景象."课程思政"若想达到潜移默化、教书育人的效果,就要将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理念融入各门课程的教学当中.目前,我国的师范生职业道德教育被忽略,协同育人机制尚未建立,这是高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两个突出问题.做好建设科学化的大学生职业道德培育体系,需要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发挥"课程思政"的协同作用、"思政课程"的主要渠道作用.  相似文献   

14.
礼仪是在相对长时间的共同生活和交往中形成的,主要通过风俗、习惯和传统等方式固定下来。礼仪充分反映了一个国家、社会的基本道德风尚,同时,礼仪也是精神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以高职商务专业作为主要研究对象,主要阐述了商务礼仪教育对提高高职商务学生就业竞争力的重要作用,以及如何对高职商务专业学生进行有效的商务礼仪教育。  相似文献   

15.
周海君  海楠楠 《职业》2024,(6):86-89
专业思政的价值和意义需要通过专业内各门课程思政协同、规范和系统设计与实施来体现。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提出了“思政+任务”有机融合课程体系设计思路,将“价值塑造—精神培育—能力发展”专业思政育人体系有效应用于专业内各门课程的课程思政设计中,以PLC控制技术课程思政设计与实施为例,使专业思政育人思想在课程思政中得以体现,将立德树人落到实处,效果较好,为课程思政建设和实施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6.
赵林林  邹瑄  董菁 《公关世界》2023,(4):144-146
针对目前学校在实施“课程思政”过程中,存在个别教师欠缺思政意识、缺少课程思政改革的内生动力、缺乏对思政元素的系统挖掘、学校的协同育人体制机制还未完全形成等问题,本文提出学校教师“课程思政”育人的实施路径:构建全员、全课程、全过程协同的教师“课程思政”育人能力模式,并针对实施路径提出所需要采取的措施。  相似文献   

17.
当前思政教育有了更为宽泛的理解和延伸,已超出了传统的思想政治课程教育主阵地的范畴。在课程思政理念大背景下,除了思政课程之外,我们的专业课程在教育教学中也要发挥"立德树人"的作用,这是课程全程育人的一次全新的革新。而作为高职教育课程体系中的英语课程也不例外,该课程受众面极为广泛,在教学过程中渗透思政教育是其应有之义。如何找到英语课程的思政教育点,从哪些方面考虑才切实可行,这些问题都值得深入研究。就高职院校英语课程渗透思政教育的具体实践做法进行研究和探索。  相似文献   

18.
"课程思政"就是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使专业教育在高校育人体系上与思想政治教育同向同行,实现二者的辩证统一。基于"课程思政"实施的现实困境,需要从本质、理念、方法这几个方面来深刻把握"课程思政"的内涵,从机制构建层面为"课程思政"有效落实课程育人、实现协同育人提出了建设性意见。将思政元素内化为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成为其前进的内在动力,外化为大学生的言行,成为其人生道路上的明灯。  相似文献   

19.
课程思政要求在高职数学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达到立德育人的目的。以面向专业课程和就业岗位需求为出发点,确定了具有专业特色和融入了课程思政要素的教学目标。采用云班课、数学软件等信息化手段,通过融入专业问题和课程思政案例,体现高职数学的"工具性",建立线上、线下有效协同的混合教学模式实现教学目标,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发挥高职数学育人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课程思政是践行党的三全育人任务必由之路,体现了一种隐性教育的课程观,在课程思政教育改革背景下,分析论证线性代数教学中融入课程思政的重要意义,能够实现线性代数教学的多元化、全面化和个性化,并介绍线性代数教学中融入课程思政的策略,提出高校在积极探索教学内容与思政教育契合时,可以从培养学生严谨求学态度、挖掘潜能、树立坚定理想信念、培养文化自信意识出发,实现思政育人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