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记者手记是一种新的报纸新闻报道品种,它与已有的消息、通讯等新闻体裁形成版面组合,从而构成对新闻事实的复合式报道。记者手记体现了媒介"参与"角色特点,也体现了复合式新闻报道模式的优势,使新闻报道更具记者的个性风格,并与消息、通讯形成传播的互补效应,提升了新闻传播品质。  相似文献   

2.
记者介入事件进程,是新闻报道中较为特殊的形式,在学理上有待深入探讨。介入型的新闻报道,可以分为体验式、揭秘式和策划式三种。记者的介入应遵循事实的客观性原则、事件的规律性原则、认识的科学性原则、法律和道德准则。  相似文献   

3.
新闻报道的策划是针对某一事件、某一热点问题,有组织地开展报道的行为。这与平日里记者各自为战的采访行为截然不同。好的新闻报道策划能体现编辑部的思想,能起到强烈的舆论引导作用,能使人们全面深刻地了解新闻事件。新闻报道策划已成为众多媒体日常工作的一部分,许多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报道无不有着成功策划的痕迹。例如:  相似文献   

4.
汉诗英译中的审美移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移情是人们审美认知必然要经历的心理过程。在文学创作中,作为审美主体的作者直接而带感情地把握感性观照对象,将与之类比的自己的感情,从自己内部投射给对象,并且把它当作属于对象的东西来体验。这种独特的精神活动就叫移情。诗词翻译,作为一种跨语言文化的文学再创作过程,同样也少不了审美主体——译者的移情,汉诗英译中的审美移情包括移情于景、移情于物、移情及人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5.
中西移情说之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移情说”作为近代德国美学界的一个重大新发现,在西方各国的美学家中产生了重要影响。后朱光潜先生又把它翻译、介绍到中国,这同样引起了国内众多文艺理论家的关注,并成为一个常用的概念。在大家都众口一辞地用“移情”阐释审美体验特点时,却忽略了面对中西不同的文化背景,概念所具有的不同意义。作者旨在以中西文化为背景,理清“移情”具有的不同意义。“移情”离不开人:物,但西方的移情强调把人的整个精神特征注入到外物中去,由人及物,并在这一过程中,凸现主体;中国的移情也强调人,人的情绪特征与外物的融合,但这种情绪是由外物唤起的,由物及人,人消解在“气之动物,物之感人”的整个过程中。文章着重分析中西移情这种非主体与主体的差别,并进一步探讨差别产生的原因。  相似文献   

6.
“介入”的新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记者介入事件进程,是新闻报道中较为特殊的形式,在学理上有待深入探讨.介入型的新闻报道,可以分为体验式、揭秘式和策划式三种.记者的介入应遵循事实的客观性原则、事件的规律性原则、认识的科学性原则、法律和道德准则.  相似文献   

7.
在当前的新闻报道中,存在着这样一种现象,即明明报道的新闻是客观事实,但在受众看了之后,却有一种不真实的感觉。这种错位与记者、编辑的理论水平低、专业知识贫乏及粗制滥造关系甚大。为了达到新闻报道真实性与真实感相统一的目的,应该提高记者、编辑的素质。  相似文献   

8.
“动心”与“移情”——中西文论两个相似范畴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方的“审美移情说”与我国古代的“动心说”都主张人们在观察外物时设身处地,与外物在心理、情感上打成一片,融合为一。但“移情说”多从审美鉴赏着眼,无论费肖亦、立普斯、谷鲁斯莫不如此;而“动心说”则着重探讨创作过程中“作者实有设身处地之劳”的本质。“移情说”偏重于讨论由人及物;“动心说”则主要论述由人及人,——尽管移情论者并未把讨论对象局限于物,也包括人类。“移情说”强调审美的同情特征,“动心说”则无此限制,它所论及的对象要宽泛得多。  相似文献   

9.
西方的“审美移情说”与我国古代的“动心说”都主张人们在观察外物时设身处地,与外物在心理、情感上打成一片,融合为一。但“移情说”多从审美鉴赏着眼,无论费肖尔、立普斯、谷鲁斯莫不如此;而“动心说”则着重探讨创作过程中“作者实有设身处地之劳”的本质。“移情说”偏重于讨论由人及物;“动心说”则主要论述由人及人,——尽管移情论者并未把讨论对象局限于物,也包括人类。“移情说”强调审美的同情特征,“动心说”则无此限制,它所论及的对象要宽泛得多。  相似文献   

10.
移情能力与跨文化交际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有效的交际指听话人在任何情节内都能够理解说话人意图的交际。移情是指尽量设身处地地站在别人的立场去思想、去体验、去表达感情,移情能力是Ruben有效交际七要素的核心,是实现有效跨文化交际的保证。文化教学的研究与开展使外语学习者具备了良好的跨文化交际意识,是交际双方在交际过程中实现移情的物质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