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1 毫秒
1.
现代汉语指示代词是一个原型范畴而非特征范畴。具有原型范畴的现代汉语指示代词具备以下特性:封闭性,即倾向于功能词,相当一部分属于定位词,表示指别功能时重读,实现"确定口气"功能、"填补空缺"功能、语段连贯功能时轻读;指示代词的"替代"、"指别"功能进一步虚化,可以表示"确定无疑"、"迟疑不决"、"欲言又止"等口气。  相似文献   

2.
"如何"是近代汉语中"何"系疑问代词主语功能的代表,尽管其使用频率很高,但却只能出现在"如何+是/关系代词+Y"结构中。唐宋时期,疑问代词作主语功能比较单一,疑问代词能否出现于主语位置与其指别性特征密切相关。高指别性的疑问代词能够增加疑问代词的话题性,因而可以作主语;而低指别性的疑问代词如果充当主语则会引起语言内部诸多层面的矛盾。  相似文献   

3.
实词虚化指的是将有实在意义的实词转化为无实在意义的、具有语法功能的虚词的一种过程或现象。这是一个渐进的、语言功能发生变化的过程。其变化主要体现在语义、语用、形态及语音等四个方面。其中,语义的虚化是指语义的抽象化及词的类变所带来的语义的泛化。对英汉两种语言的语义虚化现象进行对比分析发现,不同的语言有共同的虚化规律。  相似文献   

4.
《墨子》中的"是"是一个高频词,最主要的用法是作为指代词以及连词语素,形容词、系词以及其他用法相对较少。在"是"作为指代词的用例中,绝大多数是回指用法;而在回指用例中,绝大多数是回指陈述用法。由《墨子》中指代词"是"中各种用法以及语法化的两个条件(语义适宜性和高频率)来看,现代汉语判断系词"是"很有可能是来自指代词"是"的回指陈述的功能。在回指陈述较为简单的句式中,代词"是"的回指功能不是必要的,又因"是"与后面的成分构成判断句,故代词"是"得以演变为系词。  相似文献   

5.
汉语第三人称代词"他"在双宾语句中作间接宾语时,语义指向有三种情况:实指、虚指、或实指或虚指.虚指的原因既跟双宾语句的结构有关,也跟认知有关,同时也与"他"本身的语义特点有关.  相似文献   

6.
汉语"是"集"本在"、"存在"、"在者"三义于一身本在语义体现为"准则"常道",存在语义体现为系词的"断真",在者语义体现为近指代词"这"此".汉语的存在观念是从时间观念发展出来的"是"是由"时"分化而来的,甲骨文的"时"是后起的"是"的源头.  相似文献   

7.
现代汉语句首口语词"对了"表示肯定性应答等多种语义,本文分析其语义变化以及虚化为一个功能词的基本轨迹。根据语义指向类型及句法形式特征,"对了"分为三种类型:承前型"对了1"、承前启后型"对了2"、启后型"对了3"。在口语结构中,"对了1"为述位部分,"对了2"和"对了3"则分别属于主位部分的人际主位和篇章主位。历时语料考察证明,"对了3"是由"对了1"、"对了2"在语义和功能上虚化而来。在虚化过程中,"对了"的语义同时在两个方面发生变化:第一,在语义指向上,由"对了1"的承前指,"对了2"的承前启后双指,发展到"对了3"的启后指,语义指向实现了由单纯前指到单纯后指的转变;第二,在评价性命题意义上,由"对了1"纯粹表示"肯定性评价"命题意义,到"对了2"表示"肯定性评价+引领补充信息"意义,再到"对了3"纯粹表示引领新信息而失去命题意义,"对了"的命题意义不断弱化。  相似文献   

8.
"管他"是一个至今未被收入虚词词典的连词性成分。在现代汉语中,"管他"虽然没有词汇化为一个词,但它是一个经过句法上的并入操作而实现的韵律词,比"管"更有资格充当连词性成分。"管他"语法化为连词性成分首先是语义条件,即"管"由行为动词演变为心理动词、代词"他"的意义虚化,其次是语音条件,即现代汉语双音节的自然音步模式。此外,"管他"语法化为连词的直接语境是反问句,相关语境是否定句。  相似文献   

9.
将方言与普通话对照起来,考察了枣阳方言中后缀"娃儿"、"儿"的语义、语法、语用特征,重点比较二者作名词后缀时的语义特征和语法功能的差异,以及方言中形容词、名词、量词的儿化形式及语义特征.认为"娃儿"是一种正在虚化且未完全虚化的语缀,其虚化历程与"儿"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相似文献   

10.
从语法和语义两个方面分析归纳了"数×数×"型成语的特点.指出了"数×数×"型成语中数字词义普适由确指趋向泛指,这种虚化具有不整齐性.  相似文献   

11.
从语用学的角度分析,第三人称代词“其”虽然有时在句子中实指发话人“我”,但是不能翻译成“我”。这是“语用上使用方法的活用”,可在注解中说明其语用义,如翻译成“我”,便失去了这种特殊用法的语用意义。从常见例句看,“其”指代对话中的受话者‘你’或‘您’”的这种说法是不能成立的。  相似文献   

12.
“真的”的语法性质素有争议,从话语标记的角度分析,“真的”发生了主观性引起的语法化,是处于语法化过程中有词化倾向的“形容词 助词”结构,话语标记功能的实现为“真的”的语法化提供了语义、语用、句法条件。话语标记的语法化研究不仅能促进话语、篇章结构的研究,也能促进语法结构的研究。  相似文献   

13.
“得”字的语法化和“得”字补语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得”字补语是汉语中出现频率非常高的一种补语,学者们就此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但由于其内部构成复杂,至今歧见纷出。“得”字补语在现实中的复杂表现源于它所经历的语法化过程。“得”本为动词,后顺应汉语动补式的发展大趋势加缀在动词的后面,使其表义逐渐弱化,成为动词和补语之间的连接成分,表示可能和表示结果的“得”字补语是其“达成”语义的两个变体。  相似文献   

14.
关于壮语的第三人称代词te^1的来源,语言学界的关注不多。有学者认为借自汉语“他”。本文从一些语言中第三人称代词多来源于其它词类的事实,比如,汉语的第三人称代词“他”来自指示代词“其他”的“他”,苗语、瑶语第三人称代词“他”,来源于名词“人”,讨论了壮语的第三人称代词te^1的来源问题。  相似文献   

15.
宜宾方言指示代词“恁个”“弄个”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宜宾方言属西南官话灌赤片下的岷江小片,其指示代词“恁个”“弄个”具有句法、语义、语用上的特殊性。首先,通过对指 示代词“恁个”“弄个”共时和历时情况的考察,可知“恁个”“弄个”在除宜宾方言外的多个方言里存在,但其用法有差异;其次, “恁个”应是中古汉语指示代词“恁”的口语化形式,且早期的用法并不明确;再次,宜宾方言中“弄个”的产生应与“恁个”有关, 应是分化了早期“恁个”的用法;最后,通过对指示代词“恁个”“弄个”的研究,可见宜宾方言指示代词系统中有古汉语指示代词 成分的残留。  相似文献   

16.
口语性概数词"来"主要有四种使用格式。本文分析"来"的又一格式"数+(量)+来+的"。文章描写了该格式的形式和语义特征,论证了该格式的语法化路径,认为"来的"在北方口语里已经在一定程度上趋于词汇化。  相似文献   

17.
人称指示就是通过公开或隐含的人称代词把话语中涉及的人或物与说话者、听话者或第三者联系起来,表明彼此间的关系.人称指示语的使用反映了说话者借助语境对语言编码赋予某种特定的含义指向.从语用学角度对比分析了英汉两种语言人称指示语用法的异同,揭示了人称指示语在语用上的复杂性.  相似文献   

18.
加强新时期基层干部联系群众,事关执政基础的巩固,事关宏伟目标的实现、事关经济社会的稳定。深入群众路线研究是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的一项重要时代性课题。本文以黄石市为个案,以期为创新基层干部联系群众工作机制提供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19.
指示语是语用学研究的重要对象之一。由于第一人称指示语是人称指示的基本范畴,对其进行深入研究必将为研究其他人称指示语提供指导意义。复数第一人称指示语在英汉不同文化语境中,在表层形态和指示范围两个方面呈现出共同点和差异性,通过对其进行对比分析,揭示出产生差异的文化因素。  相似文献   

20.
传统英语语法规定了直接引语在转换成间接引语时相应人称、时态等成分的变化规律,但却没有给出其语用成因。从语用学指别理论的指示投射角度入手对英语中直接引语和间接引语的转换规则进行语用分析,则可以找出其深层语用成因,为理解直接引语和间接引语的相互转换提供新的理论视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