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王振军  牛叔文 《西北人口》2008,29(4):59-62,68
按照农民年人均纯收入的高低,我们将甘肃各市(州)相对地划分为较发达、欠发达和贫困地区。然后依据农村住户调查的详细资料和三类经济区农民年人均纯收入的分布分析计算出三类经济区农民最低生活保障的标准、人数及金额,结果符合甘肃实际。鉴于甘肃现行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低、范围小的问题,提出了调整、完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思路和减缓贫困、改善民生的政策措施。  相似文献   

2.
中国普惠金融对农村贫困人口的减贫效应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口学刊》2019,(3):52-62
消除贫困是当前各国政府面临的重大难题之一。文章基于我国普惠金融发展指数(IFI)构建了一个普惠金融减缓农村贫困人口贫困的理论框架,采用我国30个省市(西藏除外)2010-2016年面板数据实证检验了我国普惠金融对农村贫困人口的减贫效应。研究表明2010-2016年我国普惠金融发展水平不高,但呈上升趋势。此外,我国普惠金融发展存在空间收敛趋势,东部地区普惠金融发展水平整体高于中西部地区,但中西部地区普惠金融发展速度要快于东部地区。实证检验得出我国普惠金融具有显著的农村贫困人口减贫效应,呈现出先减小后扩大的U型特征,我国普惠金融针对农村贫困人口减贫作用存在某一拐点值,在普惠金融发展水平达到拐点值后,减贫效应不断增强。在控制变量中,政府对经济干预、人力资本与交通基础设施都具有减贫效应,而过大的城乡收入差距对减缓农村贫困人口贫困不利。进一步分析发现我国普惠金融对农村贫困人口的减贫效应也存在较强的空间异质性,中西部地区的普惠金融减贫效果要优于东部地区。中西部地区政府对经济干预将有效降低农村贫困发生率,但东部地区政府经济干预对减缓农村贫困人口贫困的作用不显著。但两大地区的人力资本水平、交通基础设施、城乡收入差距的减贫效应实证结果与全国样本相一致。  相似文献   

3.
社会转型时期城镇贫困人口特征、成因及测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消除贫困是困扰人类社会发展的一个历史性难题。贫困人口不仅在农村地区存在,在城镇中也存在。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经济的发展,贫困的内容和贫困人口的特征及成因都在发生着变化。本文以我国处于社会转型时期为背景,从我国消除贫困的重点一直放在农村地区,而对城镇贫困人口研究重视较少,但其数量却日益增长的事实出发,详细地分析了当前我国城镇贫困人口的一些基本特征,具体探讨了导致城镇贫困人口日渐增多的主要原因,并对城镇贫困人口的划分判断提出了具体的测度方法。  相似文献   

4.
景文宏  黄文秋  周潮  ZHOU Chao 《西北人口》2009,30(4):58-61,66
贫困问题一直是人类社会发展中的重要难题.由于自然、历史、社会等原因,许多甘肃农村地区一直受贫困困扰.扶贫战略的实施,使扶贫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农村面貌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各项改革向纵深推进,甘肃农村贫困性质也发生了重大转变.本文在对甘肃农村贫困现状进行总结的基础上,分析了甘肃农村贫困性质发生的转变,提出了新时期甘肃农村扶贫战略调整的建议.  相似文献   

5.
社会转型时期城镇贫困人口特征、成因及测度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消除贫困是困扰人类社会发展的一个历史性难题。贫困人口不仅在农村地区存在,在城镇中也存在。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经济的发展,贫困的内容和贫困人口的特征及成因都在发生着变化。本文以我国处于社会转型时期为背景,从我国消除贫困的重点一直放在农村地区,而对城镇贫困人口研究重视较少,但其数量却日益增长的事实出发,详细地分析了当前我国城镇贫困人口的一些基本特征,具体探讨了导致城镇贫困人口日渐增多的主要原因,并对城镇贫困人口的划分判断提出了具体的测度方法。  相似文献   

6.
杨智 《西北人口》2014,(1):114-119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中,欠发达地区的农村,特别是民族地区农村的脱贫问题是一个瓶颈问题。以甘肃为例,甘肃民族地区的农村虽经多年发展有了巨大变化,但因地理环境和历史原因,农村贫困面广、贫困程度深。该地区农村待脱贫人口在经济收入、受教育程度、思想观念、健康状况、家庭结构等方面存在诸多特殊矛盾,这些矛盾已经影响到扶贫攻坚政策的效果,亟待深入研究解决。  相似文献   

7.
社会转型期城镇贫困人口特征、成因及其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社会转型期城镇贫困人口特征、成因及其思考张茂林,张善余(一)贫困是人类社会所面临的一个历史性难题。贫困人口不仅在发展中国家大量存在,在发达国家也存在;不仅在农村地区存在,在城镇中也拥有。消除贫困成为各国政府和联合国有关机构主要发展目标之一,我国已把消...  相似文献   

8.
单德朋  郑长德 《西北人口》2014,(1):79-85,91
本文利用FGT贫困指数对2000-2011年民族地区城镇绝对贫困和相对贫困进行了测度.分析了民族地区城镇贫困的动态演化特征。并利用减贫的收入、分配弹性以及贫困指数的Shapley分解。研究了民族地区经济增长益贫性问题。结果表明,民族地区城镇绝对贫困持续缓解,但受收入分配格局变化的影响,相对贫困问题开始凸显。经济增长的减贫效率体现出较为显著的阶段性和外部冲击敏感性。在制定和实施同质性减贫政策的同时.应该凸显贫困人口内部的异质性。同时,构建对本地城镇贫困人口更为包容和稳健的经济发展方式是未来民族地区实现城镇减贫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90年代中后期我国城镇贫困与反贫困问题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我国扶贫重点在农村地区和农村贫困迅速减轻,以及城镇贫困日趋严重而成为不容回避的社会问题入手,分析了目前我国城镇贫困人口的基本构成和形成贫困的多方成因,并依据城镇贫困形成的过程性和人群的低素质性两大基本特征,讨论了消除城镇贫困必须实现扶贫工作的三大转变和需要采取的战略措施  相似文献   

10.
中国西部民族地区贫困问题研究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西部民族地区的贫困严重制约着西部地区的快速发展 ,减少贫困已经成为启动西部开发的首要动力 ,从根本上消除贫困则将成为检验和衡量西部开发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准。西部民族地区是我国贫困人口的密集分布区 ,贫困面大 ,贫困度深 ,脱贫难度大 ,返贫率高。针对我国西部民族地区贫困的特殊性 ,在反贫困的战略选择上 ,一方面要进一步加强区域发展援助 ,即加快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开发进程 ,实现民族地区整体经济实力的增长和自我发展能力的提高。另一方面 ,反贫困战略的目标要瞄准西部民族地区的贫困人口 ,使贫困人口成为反贫困的直接受益者  相似文献   

11.
中国老年贫困人口规模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利用最低生活保障数据,采用不同贫困标准,对中国老年贫困人口规模进行测算。采用农村贫困线和"1天1美元"两个标准,测得农村老年贫困人口规模在1 400万人以上;采用城镇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和"1天2美元"两个标准,测得城镇老年贫困人口规模在300万人左右。这样,中国老年贫困人口总规模近1 800万,老年贫困发生率超过10%。  相似文献   

12.
中国农村老年贫困与养老保障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利用在黑龙江、甘肃、四川和湖北4省农村进行的实地调查数据,按照不同的方法对农村老年贫困人口的状况进行了估计。结果显示,但无论以哪一种标准衡量,老年贫困家庭的比例都大大高于全部被调查家庭的平均贫困比例。文章认为,我国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保障水平低,是老年人口致贫的原因之一。因此,为占总人口75%的农村人口建立适当的社会养老保障制度,既重要,又急迫。  相似文献   

13.
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作为一项专门针对农村贫困人口的政府无条件转移支付项目。基于家庭人力资本投资模型,利用2012年和2014年的中国家庭动态跟踪调查(CFPS)数据,运用面板倾向得分—固定效应模型,实证分析了农村低保对贫困儿童认知能力的影响,并从家庭教育物质投入和时间投入两个角度检验了其影响路径。研究结果表明:无论是深度贫困还是轻度贫困儿童,农村低保均能够显著提高其认知能力,尤其是对深度贫困儿童的促进作用更加显著;异质性分析显示,相对于父母受教育程度较低的儿童,农村低保对父母受教育程度较高的贫困儿童认知能力的提升作用更加明显。同时,相较于东、中部地区,农村低保对西部地区贫困儿童认知能力的提升效果更为明显;进一步路径分析显示,农村低保主要通过影响家庭教育物质投入,间接提升农村贫困儿童的认知能力,但并未改变贫困家庭父母的时间配置偏好。因此,政府应该适当提高农村低保的补助标准和瞄准效率,并从儿童的教育、健康等方面设置合理的受益条件,使得农村贫困家庭优先将一定比例的补助金用于儿童人力资本投资,从而充分发挥出农村低保的教育溢出效应。  相似文献   

14.
面向新世纪的扶贫战略及其对策建议——以甘肃省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反贫困已实施多年,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已消灭了贫困现象,但是新世纪仍然会存在着大量的相对贫困人口。本文以甘肃为例,试图从深层次分析贫困产生的原因,进而提出新世纪的扶贫战略。  相似文献   

15.
西部贫困地区指以宁夏西海固地区、甘肃定西地区为代表的28个干旱县,位于黄河中上游的黄土高原,是全国最贫困的地区之一。80年代,这一地区约有20万农村人口迁往扬黄灌区、河套、河西走廊地区。移民初见成效,这是兴发达地区之利,济落后地区之贫,全面解决西部地区贫困问题,改善生态环境,开发国土资源的一项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6.
武陵山区农村小康社会建设进程中的人口贫困化问题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德祥  吕学芳 《西北人口》2009,30(2):100-105,109
新世纪。武陵山区农村贫困人口散居分布在自然条件恶劣的边区,贫困切口率高、贫困程度深、返贫率高、扶贫开发难度大.已经严重制约了武陵山区小康社会建设的历史进程。恶劣的自然条件、资源禀赋要素差造成经济发展的先天不足;历史性贫困造成经济发展的起点基础低;人力资源供给不足、政策制度设计不当造成的经济发展后天弱化:社会封闭、思想观念保守的加剧共同导致武陵山区农村人口贫困化。扶贫开发、人力资源开发以及引导贫困人口合理有序的流动迁移是治理武陵山区农村人口贫困化的主要对策。  相似文献   

17.
关于中国贫困的动态多维度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文章利用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8个调查年度的数据,基于能力方法的视角,选用收入、教育和生活质量3个维度,对中国的贫困状况进行了动态多维度考察,结果发现:(1)相对于单一的收入贫困,多维贫困程度更为严重、波动性更大,贫困人口应对外部冲击的脆弱性明显,其中教育贫困尤其严重。(2)尽管农村与城市之间收入贫困趋于收敛,但近年来农村多维贫困对全国的贡献度高达80%以上,城乡间多维贫困差异有不断扩大的趋势。(3)指标等权重情形下的多维贫困随时间推移呈平稳快速下降态势,其中生活质量改善对多维贫困下降的贡献度最大。(4)就影响多维贫困的外在环境因素而言,东部地区的多维贫困下降明显快于其他地区,家庭中劳动力及户主的特征也对多维贫困产生显著影响。文章探讨了多维贫困的致因和消除多维贫困的政策选择。  相似文献   

18.
城镇化进程中的人口流动与城镇新增贫困人口问题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城镇化的过程中,农村人口净流向城镇。这一方面推动城镇和农村的发展,另一方面带来城镇贫困人口的增加。由农村流入城镇的人口其贫困发生率大致在3%以上。为预防和保障人口流动中的城镇新增贫困人口,应该采取措施分类引导人口的城镇化,建立和完善进入城镇农民的社会保障体系,积极发展城镇服务业等第三产业,避免过度的城市化带来城镇贫困问题的扩大。  相似文献   

19.
贫困是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存在的一个具有全球性的严峻问题。但是与发达国家贫困人口主要集中在城市里不同,我国的贫困人口主要集中在农村,1978年我国农村绝对贫困人口达25亿,1985年为125亿,1995年为6,500万,分别占当时农村总人口的3...  相似文献   

20.
中国西部少数民族地区人口的贫困原因及其政策启示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中国的少数民族人口主要分布在生态环境恶劣、经济社会发展落后的西部地区,这些地区同时也是贫困人口分布最多的区域。本文首先从地域、人口增长以及国家扶贫战绩几方面分析了西部少数民族地区人口与贫困在地域上的重合性,进而从区域发展、社会公平和政策效果以及贫困人口的人文因素等方面分析了造成少数民族地区人口贫困的原因,认为虽然造成区域性少数民族贫困状况的主要原因来自于区域发展的滞后,但在摆脱贫困的难易方面,政府提供的脱贫服务和民族人口的人文制约因素则起着更为重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