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50 毫秒
1.
《江西社会科学》2015,(9):99-103
巴西食人主义翻译观主张在欧洲文化的基础上对本民族文化进行创造性地翻译,进而形成具有本民族特色的文化模式。现代作家张爱玲的翻译作品《老人与海》中也存在越界性创造和叛逆的"食人式"翻译行为,与食人主义理论十分契合。  相似文献   

2.
杨昌济是近代湘学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留学日本的经历和回国之后对日本学术思想界的关注及其对日文著作的翻译,都对他的思想形成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其中特别是日本当时的人格主义的教育思想和伦理思想,以及以日本为中介所接触到的西方同类思想,是他的以人格主义为基础的民主改良主义形成的重要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3.
新闻专业主义传入中国时间较晚,是在中国民族新闻事业发展过程中产生的,不仅受西方新闻业发展的影响,也是中国文化传统精神及时代要求的映射.新闻专业主义在中国的发展与西方具有完全不同的社会背景和文化背景,其在中国的落地生根必须以中国化为前提,必须在中国文化背景下实现.新闻专业主义与中国史学传统的文化内涵具有高度契合性,二者均要求以客观事实为基础,在社会责任与文化价值追求上具有高度一致性,在叙事手法上也有相似之处.中国史学的优秀传统在文化价值和文化意义上高于新闻专业主义.利用中国传统文化观念对新闻专业主义进行改造是实现新闻专业主义中国化的现实途径,也是新闻专业主义在中国落地生根的必由之路,对促进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由于人们对翻译的实质有不同的理解,由此产生了翻译艺术说、翻译科学说、翻译交流说,各种学说对翻译理论范式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以对等到约等再到他者因素这一翻译研究脉络,阐释德里达解构主义理论对翻译研究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Education in Japan”由日本教育改革家森有礼1872年编辑而成,该书汇集了美国教育界、政界名士对日本教育兴国的建议,对日本教育改革产生影响.美国传教士林乐知和华人助手任廷旭1896年将其翻译为《文学兴国策》,对晚清教育改革产生影响,对原作、译作不是停留在教育的议题上,而是由兴国而发,旨在探索强国之策.原作和译作中的各种处理和引介也与强国之策的探索紧密联系,从不同侧面体现了传教士西学翻译与晚清中国救亡图存的关系.本文以翻译研究和历史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分析西学翻译中原本和译本中蕴含的强国之策,揭示了翻译和历史的互动,得出结论:此期的翻译呈现出与救国强国相联系的特点,对晚清中国在历史转型期的变法改革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6.
本文通过对库恩"范式"丰富内涵的揭示,挖掘出范式概念产生、形成和发展的过程是一个从客观主义逐渐走向相对主义的过程,找出范式在语言层次上的不可通约性、不可比较性、不可翻译性和不可交流性,从而对实证主义、证伪主义等进行了批判,给科学发展倾注了人文的理解,同时也对范式的症结提出了新的置疑,为今天知识和科学的发展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考维度.  相似文献   

7.
法律实用主义倡导一种语境主义和工具主义进路的法律理论.它既将法律视为历史的衍生物,又将法律视为实现社会福利的工具.法律实用主义在实践中主张一种司法能动主义,对美国司法实践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在我国法治实践以立法为中心转为司法为中心的情况下.我们应该倡导一种受法治约束的司法能动主义.  相似文献   

8.
弥沙  李育红 《北方论丛》2008,46(3):34-38
审美主义是中国当代文艺的主潮,它以审美为文艺的最高价值和本质,确立了一种审美主义的文艺观.不仅如此,它还将审美主义从一种文学观念提升为一种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它既是我国当代文艺潮流的一种转变,也是当代中国文化转型的一部分和重要表征.它带来的文艺转型和文化转型产生于特定的历史文化语境,一是粉碎"四人帮"之后对极左文艺思潮的反拨,一是改革开放后西方审美现代性的制导.这两种历史文化语境深深嵌入当代审美主义文艺思潮的机体,使它表现出巨大的历史合理性,但同时也存在较为严重的历史局限.  相似文献   

9.
个性主义是伴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而产生的,即使没有帝国主义的文化传播,随着中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也会产生中国的个性主义价值观.而随着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革命斗争而产生的个性主义是被统治者的价值观,它具有个体性,精神性和爱国性等本质特征.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八九十年代,美国翻译理论家勒弗菲尔提出了操纵翻译的三大因素,这成为文化转向的核心范畴,对当代翻译研究产生了深刻影响.试从海明威的《非洲的青山》入手,以张白桦、张建平译本为例,分析不同时代的意识形态对译者译作的影响,为勒弗菲尔的操纵翻译的三大因素中的意识形态提供个案例证.  相似文献   

11.
面对外部压力和内部需求的加深,东亚各国掀起了加快区域合作的步伐.20世纪80年代东盟的建立、90年代东南亚金融危机导致了东亚"新地区主义"的兴起.以地区主义为依托参与东亚合作已是东亚各国的共识,但目前东亚合作存在许多制约因素.新地区主义的兴起,对推进东亚地区全方位,多角度的合作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本文阐述了新地区主义产生的背景,通过分析目前东亚合作中存在的局限,试图探讨新地区主义在推进东亚合作过程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国家主义、地区主义和全球主义之间存在着战略性张力,如何将国家主义、地区主义、全球主义统一到东亚一体化的进程中就成为重大战略议题,既要强调国家主义在东亚一体化中的基础地位和全球主义为东亚一体化提供的巨大契机,也要突出地区主义在东亚一体化中的主导功能.深入分析国家主义、地区主义和全球主义之间的关系可以看出,在东亚一体化进程中应树立以富民强国为目标的国家主义战略,以参与、分享为目标的全球主义战略以及以主导国际制度为目标的地区主义战略.在东亚一体化进程中,东亚经济区域化是东亚地区主义典型代表,我们要重视东亚经济区域化在东亚一体化中的重要地位和影响.  相似文献   

13.
语言教学中出现的翻译学习共同体模式对校内语言教学实践产生极大推动作用,让传统的翻译课堂讲授练习受到巨大的冲击和挑战.当然借助网络平台所形成的翻译群体式互动教学也给校园翻译课堂教学提供了较为理性实用的平台,为推动翻译教学创新发展带来新的机遇.文章从共同体教学的基本架构、操作流程、翻译过程与译文质量评估三个方面描绘了翻译学习共同体创新模式的建构,并认真思考翻译学习共同体具体实施带来的若干启示.  相似文献   

14.
德国功能学派的翻译目的论为翻译研究开启了全新的视角.本文以翻译目的论的原理为理论依据,从翻译的目的性出发,并参考译语文化中的平行文本,举例分析了我国城市公共场所标识用语英译中存在的语言性、功能性翻译失误现象,并指出产生这些失误的根源在于译者缺乏翻译的目的意识.  相似文献   

15.
胡适对Pragmatism的翻译及其意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顾红亮 《江淮论坛》2005,2(3):107-112
胡适对Pragmatism一词的译法有五种之多。他几乎不用“实用主义”、而用“实验主义”来翻译“Pragmatism”。他对“实验主义”翻译的偏向有其学理的、社会的、时代的、文化的理由。胡适对“Pragmatism”的翻译和宣传,不仅仅是一个字面上翻译的问题,而且是一个话语问题。一方面,这里显现的是一套科学主义的启蒙话语,体现了胡适与保守的传统主义者对科学知识话语权的争夺。另一方面,在科学主义话语的背后展现的是一套现代性的理路,是对“实验性的”、“自由主义式的”现代性观念的辩护,是对以革命性为主导的现代性观念的拒斥。  相似文献   

16.
刘溪 《阴山学刊》2014,(2):106-112
阿尔都塞认为人类的一切活动包括思想活动都属于“实践”,实践因此被划分为生产实践、政治实践和理论实践.生产实践、政治实践只能产生意识形态,意识形态是主体主义和一元决定的,黑格尔主义和人本主义的马克思主义都属于意识形态,而理论实践则是与意识形态决裂而产生科学的过程,它完全以自身为标准,完全在思维中进行,这个过程是与黑格尔主义和人本主义的马克思主义决裂的过程,所产生的是无主体的、以多元决定为特点的马克思主义.阿尔都塞为了保卫马克思,引入了结构主义的思维方式,从而彻底颠覆马克思哲学的“实践”概念.  相似文献   

17.
西方翻译研究“文化转向”的出现,饱受争议.既有学者肯定了它将翻译研究扩展到了更广阔的宏观文化层面,又有学者批判和反思了它的泛文化主义及实践性不强等问题.究其原因在于以巴斯奈特(Sussan Bassnett)和勒弗菲尔(André Lefevere)等为代表的翻译文化学派未能清楚地阐明翻译活动中丰富的文化内涵.不难证明,“文化转向”视角对于翻译研究中文化的思考应从三个层面出发,而绝非仅限于宏观文化一个层面,其实还涉及中观文化层面和微观文化层面.只有弄清翻译活动中包含的这样三个文化层面,才是完整地抓住了文化在翻译过程中的介入,才能全面地把握翻译研究“文化转向”的真正内涵,才能充分展现其理论价值和实际操作意义.  相似文献   

18.
一、权威政治的理论内涵 权威政治又称权威主义或威权政治,是由英语"auuthoritarianism"一词翻译而来.权威主义的原义是指统治者把他们的意愿强加给社会成员而并不顾及后者的意愿.其内涵颇接近于家长制主义(Pa-ternalism)①.  相似文献   

19.
库恩“范式”与科学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对库恩“范式”丰富内涵的揭示,挖掘出范式概念产生、形成和发展的过程是一个从客观主义逐渐走向相对主义的过程,找出范式在语言层次上的不可通约性、不可比较性、不可翻译性和不可交流性,从而对实证主义、证伪主义等进行了批判,给科学发展倾注了人文的理解,同时也对范式的症结提出了新的置疑,为今天知识和科学的发展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考维度。  相似文献   

20.
揭晓 《兰州学刊》2007,5(9):56-59
当前东亚区域合作的发展主要还是以现实主义的权力和利益为基础的竞争性地区主义,这也是东亚地区主义制度化发展的重要障碍.以平等协商、互利合作为价值观的东亚新地区主义为东亚合作提供了新的动力.同时,东亚合作的进一步深化也要求东亚各国打破传统现实主义权力制衡的牢笼,共同构建符合各方利益的"东亚共同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