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社会思想道德风尚的好坏,是衡量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努力提高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这是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决议》中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摆在全党和全国人民面前的十分紧迫而又意义深远的重大任务。如何有效地抓好全民族的思想道德建设,认识把握思想道德建设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做好强化和深化工作,当是首要的一环。  相似文献   

2.
江泽民同志在著名的“七一”讲话中告诫全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我们党同一切剥削阶级政党的根本区别。任何时候我们都必须坚持尊重社会发展规律与尊重人民历史主体地位的一致性,坚持为崇高理想奋斗与为最广大人民谋利益的一致性,坚持完成党的各项工作与实现人民利益的一致性”。江泽民同志的上述讲话,不仅是对思想道德建设提出的要求,更重要的是对共产党人为政公德提出的标准。  一、为人民服务是共产党人为政公德的最高准则  为人民服务,就是为以劳动群众为主体的人民群众工作。作为处于执政地位的政…  相似文献   

3.
江泽民同志提出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我们各项工作的行动指南 ,这一重要思想的提出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本文就“三个代表”中所包含的思想道德建设这一内容的重要性 ,进行了阐述 ,论证了思想道德建设是发展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  相似文献   

4.
大学生思想道德现状及其教育对策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思想道德教育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 ,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是高校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大学生的质量如何 ,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德育的质量。在新的历史阶段 ,针对大学生思想道德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我们应具体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切实发挥“两课”的主渠道作用 ;大力推进校园文化建设 ;充分发挥网络在思想道德教育中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5.
徐亚妮 《兰州学刊》2009,(8):158-161
中国素有“礼仪之邦”的誉称。“礼”是中国传统道德建设和价值体系的重要内容,贯穿了整个中国伦理学的发展。在现代社会中,重视和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以礼仪教育作为思想道德教育的切入口,崇“礼”尚“礼”推动精神文明建设;促进学校综合教育素质的提高,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有力保障。  相似文献   

6.
江泽民同志在十五大报告中指出:“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要十分重视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是社会主义教育的根本要求,青少年的思想道德建设直接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败,因此,切实加强当代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培养出具有较高思想道德水平的跨世纪合格人才则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7.
加强领导干部"德"的建设,是保持马克思主义政党先进性的必然要求,是继承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的内在要求,也是新时代新形势新任务对领导干部的现实要求.加强领导干部"德"的建设,就是要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要以学立德,加强思想道德建设;以规正德,强化制度硬性约束;以用促德,优化领导干部队伍;以督肃德,健全监督问责机制.  相似文献   

8.
党的十五大作出的一个重大决策,就是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作为这个基本纲领主要内容的思想道德建设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就显得非常重要。尤其是江泽民总书记在十五大报告中指出:“要十分重视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这对高校加强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具有很强的指导性。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必须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市场经济本身并不具有姓“社”和姓“资”的社会属性,社会主义条件下的市场经济,一是保持了经济上以公有制为主体,二是保证了政治上的共产党领导,它们二者都是以实现共同富裕为社会目…  相似文献   

9.
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是新时期思想道德建设的基本任务。“三观”的提出与“三观”教育的开展,是我国社会政治和经济条件发展变化的必然产物。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是关系国家命运的大事,不断提高青少年的思想政治素质,保证青年学生的健康成长,“三观”教育是关键。高校应该成为“三观”教育的重要基地。邓小平理论教育是高校在新形势下进行“三观”教育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0.
高瑞泉 《学术界》2024,(1):5-21
在“道德革命”的旗帜下,梁启超的《新民说》表达了“新民之道”的多项意谓。该书以明确的历史意识和高度的方法论自觉为前提,以建设“公德”为契机,以“利群”为道德之总纲来平衡公德与私德,目标是造就与现代民族国家相应的“新民”。解读《新民说》,不宜纠缠于表述之欠周延甚或前后扞格,而可悬置系统哲学的框架,以观念史的方式钩玄提要。“新民”的历史形态是由“臣民”变为“国民”或“人民”,在道德界则应超出“私德”扩展“公德”。真正把握其“公德”观念,需要对“德”有逸出一般行为规范的界定,明确其包含“品性”“德行”和“行动”及其“力量”之复合意义;在此基础上会看清梁启超所谓“公德”实际上包含了一个观念群,它们由五对相反相成的观念绾合而成,涉及到形上学、伦理学、社会学和政治学诸学科,对它们作辩证综合方才能描绘出梁启超心目中的新型理想人格,汲取其对于我们今日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1.
论道德回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中西方古代伦理思想与社会生活都浸渗着德得相通、德福一致的思想,现代社会力图实现“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但是,这种道德回报的思想与做法在理论上并没有得到很好的系统的认识、阐述和宣传,实践中也远没有达到自觉、规范与统一。从实现道德的最终目的、保证伦理公正、建立良序社会的角度出发,我们应该建立良性的社会道德赏罚机制。  相似文献   

12.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推动了经济的繁荣和社会的进步 ,也使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趋向发生了变化 ,作为社会成员的高校大学生也深受影响。虽然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现状主流是好的 ,但支流问题不容忽视 ,存在着诸多方面的问题。作为教育工作者的当务之急就应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道德构架观念、行为准则 ,树立正确的世界观 ,成为合格的人才 ,迎接新世纪  相似文献   

13.
刘泓泉 《学术探索》2013,(11):153-156
作为近代著名的德育教育家,张謇主张“德”为学生“德智体群”全面发展之第一要任,在“公德”上要求学生爱国与理性兼重,在“私德”上注重培养学生“立志”“忠信”与“勤俭”等多方面的良好个人品德。为达到这些目标,张謇主张以严格管理、实践磨炼等德育方法来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情操。  相似文献   

14.
核心价值观的形成深受社会道德环境的影响。我国当前的社会道德环境的现状堪忧,究其成因与市场经济的自身缺陷、法律制度不健全、传统道德体系与现行道德体系交错影响以及社会、学校和家庭教育的不到位有关。为此应采取提高政府对市场经济的监管能力,健全法律制度,推进道德文化软实力建设,强化学校、家庭和社会的道德教育,以营造良好的社会道德环境,从而对人们核心价值观的形成增加正能量。  相似文献   

15.
当前道德领域里的一个最基本的事实是,一方面,经济基础的变化不仅直接促使道德的变化和更新,而且,这种变化更新还交织在诸如政治、思想、艺术等观念的变化更新之中,显示出其错综复杂性。另一方面,道德的变革更新又成为变革时代从事变革的人们的主体性条件,直接影响着变革。因而,从伦理学角度研究当代中国道德变革的现实有着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6.
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公共生活领域的不断拓宽,公共道德问题正在成为公民社会的热门话题。通过对转型时期,伦理领域面临的主要困境、公共伦理缺失的成因分析,针对诸如传统伦理的隐患、公德具备公共用品使用和回报的特殊性以及公德行为道德监督行为情境的弱化等问题,应采取提出加强和完善德福一致的公德制度建设;加强公德教育,提高公德意识等措施,构建转型时期伦理秩序。  相似文献   

17.
社会公德旨在维护公共秩序、倡导公共的善,青年群体社会公德状况是衡量一个社会整体道德水平的重要指标。以苏州地区青年群体为研究对象,通过以问卷调查方式对文明礼貌、保护环境、网络交往以及公益活动等项指标进行测量和分析可以见出,需要通过加强道德监管、道德教育和道德修养,提升青年群体公德意识,培养公德习惯。  相似文献   

18.
儒学的一种缺弱:私德与公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崔大华 《文史哲》2006,(1):30-36
在被儒家伦理观念笼罩的社会生活中,通过儒学的“公私之辨”,也能彰显出一种儒家的公德精神;但通常是在一种巨大的伦理危机的情境中,才能将这种精神激活。儒学主要是通过伦理关系来实现自我认同、社会认同的理论特性,使儒家在公共生活领域中发生认同障碍,阻滞了道德感情和道德行为的释放,表现为公德的缺弱。这里是儒学笼罩不住的空间,但也是儒学会有新的生长的空间。  相似文献   

19.
道德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构建和谐社会需要新的道德观与之相适应.在道德教育与道德实践中,我们应该承认适当利已的合理性,不但要推崇精英道德,而且也要弘扬利己不损人,利己又利人的大众道德,这样才能让道德教育走进每个人的日常生活和精神生活.在大众道德的实践中,要正确处理好人的自然属性和人的社会属性之间的关系.正确处理好基本道德和特殊道德的关系,使人生过程不断地进入一个道德化的过程,进入更高的道德层次,从而德化人生,构建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20.
从构词上说,道德无疑是汉语词,但因近代西学的引入以及假借日本而获得的新学,道德概念逐渐起了变化。古代中国传统道德的含义主要是伦常名教,与修身养性有关,其功效在于维护封建纲常伦理,所以,道德成为了传统中国思想的根基,近代中国如何看待道德、如何改造道德的激烈争论也源于此。20世纪初,人们开始采用西方心理学、哲学来解释道德,道德的学理色彩加重,逐渐将它与人格、心理活动、社会风俗等现象联系起来,使道德具有了新内容。民国以后,在国共两党的论战中,道德被全面政治化、社会化了,道德的相对性、工具性也由此被突出,人们在道德上的理性、个性化的思考日渐式微。道德作为学科仅仅停留在课本上,在社会生活中它已经成为意识形态的主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