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微博的传播方式有别于以往任何一种传播媒介,它集便捷性、公开性、交互性等特点于一身,实现了随时随地传播信息的可能,以140个字符体现了微博用户主体的观点,在网络社会与现实社会的各项事务中有着自己特殊的传播方式。在网络社会的公共领域中,微博媒介发挥着“社会公器”的作用,文章旨在从传播学与社会学的视角分析“公共领域”中微博用户的类型特征及行为需要,在研究微博用户心理特征的基础上,讨论微博对网络舆论的监督与引导机制,结合社会热点事件,探讨微博在现实社会的传播意义。  相似文献   

2.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社会思潮风起云涌,微博成为人们话语和思想的栖息地,如何用我国思想政治引领大学生微博思潮是一个时代性的课题.大学生微博思潮有其特点,表现为主流社会思潮与非主流社会思潮交织;热衰“负面”信息传导;自我主体意识强烈;对人生观的思考与追问比较突出.因此,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学生微博思潮既要讲究原则,又要讲究策略.  相似文献   

3.
网络媒体已成为现代人生存方式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导致自我认同基础的改变。在网络推动的后现代文化思潮和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的全球化浪潮中,固定认同元素如人种、地域、国别这类个体识别元素对自我建构的重要性日益弱化;而专业水平、价值观念、表达能力、见识水平等非固定认同元素日益重要。曾经盘踞在意识中的"绝对真理"和道德观念将被重新考察。以时下web2.0最新运用微博为例,分析在日益多元的网络环境中自我认同的复杂性,对微博个体认同中出现的新特点、新形式、新诉求进行理论探索与总结。  相似文献   

4.
针对大学生群体的“微博现象”与“粉丝现象”,选取安徽省6所地方本科高校在校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以群体视角分析大学生微博粉丝的共性特征,探讨其与社会微博粉丝群体的差异化.结果显示:大学生微博粉丝具有微博使用频率高、性别差异化明显、年龄呈中间化趋势、关注对象及关注内容多元化等特征,与《中国新媒体发展报告(2013)》存在诸多差异,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并指出了大学生微博粉丝群体特征产生的原因:一是大学生喜欢标新立异,追求心理满足;二是追求社会互动,拓展人际网络;三是追逐偶像,实现平等对话;四是倾向朋辈传播,存在从众心理;五是话语权诉求,社会参与意识高.以期为高校加强官方微博建设,有效引导、管理大学生微博粉丝群体提供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5.
当前,城市微博超话研究往往聚焦于趣缘社群,可沟通性价值却被忽略。以重庆微博超话社区为研究对象,抽取400个微博样本,探究城市微博超话蕴含的可沟通城市的潜能和如何运用微博超话机制体现城市传播的三重维度,结果显示:基于信息网络,城市微博超话提供了城市居民寻求社会支持和交往的平台,守城人和城市观察者穿梭在其中;基于地理网络,具身实践书写空间体验,区县印象勾勒立体城市;基于意义网络,城市符号凝聚为城市共同体,城市居民有着“我是本地人”的城市认同。作为虚拟社区中的城市,城市微博超话具有极强的城市属性,体现了可沟通城市“多元融合、时空平衡、虚实互嵌、内外贯通”的内涵。  相似文献   

6.
新时代网络社会的不确定性、突变性等特征极大地颠覆了重大工程社会矛盾的阶段演化特性,对传统封闭性的社会矛盾化解机制设计提出了新挑战,具有多元非中心性的公众参与在应对该挑战中可发挥重要的引导作用。基于裂缝假说分析重大工程社会冲突困境,提出建立与公众参与水平相匹配的参与制度是困境化解的关键路径;将公众参与成熟度作为公众参与水平划分工具,按照低、中、高将其划分为3 个水平;引入网络化治理理论,建立与公众参与水平相匹配的公众参与机制,即形成“政府主导-社区参与”型、“政府引导-社会组织介入”型、“政府与社会组织协同合作”型机制,推动公众参与引导重大工程社会矛盾的自我疏导、自我治理和自我化解,形成全民共建共享的网络化治理新格局。  相似文献   

7.
社会网络与慈善筹资——上海市慈善基金会个案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从社会网络的角度观察慈善团体的筹资行为,以上海市慈善基金会为个案说明社会网络是如何推动慈善筹资的。文章从慈善团体与政府的关系、与企业的关系、与个人的关系三方面进行论证。最后得出结论;社会网络是一种不同于经济资本的社会资本,慈善团体应有自己的“拥护群”,并将之“资本化”以推动慈善筹资。  相似文献   

8.
近几年,微博凭借其良好的开放性、便捷性、互动性和即时性等特点异军突起,迅速成长为主流网络媒体,“微时代”来临。2010年以来,党政机构和官员掀起了“微博热潮”,政务微博日益成为体察民情、汇集民智、疏通民意和聚拢民心的重要平台,一方面,为“微时代”社会管理提供了新的契机,另一方面其自身发展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因而,如何推动政务微博良性发展,切实提高“微时代”的社会管理水平就成为我们亟待探讨和解决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9.
微博“大V”是对微博中拥有粉丝(听众)数目大于10万者的昵称,他们拥有的粉丝量众多,其传播力和话语权也较强,青年学生作为使用微博的最大职业群体,其思想深受“大V”们构筑的网络舆论环境的影响。政府应加快完善网络立法,做好“大V”们的统战工作,正确引导“大V”;“大V”们应合理使用自身的话语权,自觉承担起教育影响青年学生的社会责任;高校则应进一步加强学生的三观教育,特别要培养好学生用唯物辩证法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规避“大V”们的负影响,积极发挥其正影响,对做好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0.
“微博问政”是一种新型的网络问政方式,它扩展了政府听取民意的渠道,并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一方面,随着互联网不断发展,微博的兴起给政府及民众提供了一种新的沟通方式,推动我国公共政策制定民主化进程;另一方面,微博问政也存在着许多的问题,很可能由于信息量过多过杂,使政策制定者真假难辨、无所适从,造成政策在制定过程中出现议而不决的现象.因此,需要合理利用“微博问政”,促使公共政策的制定更加高效、合理.  相似文献   

11.
时间观来自人类栖居其间的客观世界,塑造着人类的自我理解结构,作为行为主体的自我与时间相互依存。自然时间观、钟表时间观、网络时间观承接演化,是不同时代生存方式作用于人们意识之后的一种反映,这种反映反过来推动生成了三种不同的自我结构。在农业社会,自然界是影响时间观最重要的元素,自然界的周期变化生成了循环时间观;在工业社会,钟表精确地安排着社会活动的结构,个体在绵延不绝的直线时间里高度关注自我,主我精神得到鼓励;在网络社会,人的活动越来越符号化,在模糊了过去、现在与未来的电子符号世界里,缺乏参照对象的孤独个体正变得越来越焦虑。  相似文献   

12.
社会管理创新要求运用现有的知识技术对传统社会管理进行再思考与再设计,而微博问政就是当下中国社会管理创新的一种形式。微博问政在社会管理中能够推动政府信息的公开化,促进公共服务的专业化,增强政府决策制定的科学性,促使公民参与的常态化。但微博问政在发展与运行过程中,存在着现实约束力较低、流于形式,追随大流、网络舆情监测控制难度大、受众面狭窄等现实困境。因此,为了规范和完善创新社会管理下的微博问政要多管齐下进行。  相似文献   

13.
互联网在公共领域的渗透日渐深入,局部或者单一的突发事件由于社交媒体的介入往往会延伸至公共空间,成为公众广泛关注、参与的公共议题。社交媒体用户的情绪积累与传染可能左右网络舆情的走向。判断社交媒体舆论中的情绪类型,分析情绪传播特征继而验证影响情绪传染的因素变得十分重要。以“昆山反杀案”为切入口,运用情绪挖掘与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对突发事件舆论中的网络情绪进行粗、细粒度识别和网络模体、级联深度分析。研究发现,在微博场域中,“昆山反杀案”舆论的情绪化倾向明显,情绪分布以“好”的情绪最为显著;情绪传染路径以广播式传播为主,情绪传染呈现明显趋同性特征。事件发展态势与情绪极性均为情绪传染的相关因素,而随着级联深度的增加和讨论的深入,情绪逐渐趋于理性,显示了微博舆论场的“自我净化”功能。  相似文献   

14.
“微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微博作为新兴的网络传播媒体,以其爆发性的使用增长趋势强力推动着“微时代”的到来,对在校大学生的学习、生活、思想道德和价值观念等方面都带来了深刻影响,也对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严峻挑战。文章在分析大学生微博使用现状的基础上,探究了“微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新形势,提出了融入“微生活”、构建“微体系”、增强“微力量”三条思想政治教育新路径。  相似文献   

15.
社会表征作为社会心理学的重要概念,对网络社会中人的互动行为具有理论解释力。微博中呈现的网民迅速聚集现象,形成了符号、信息、意义和人的多层次聚合,并包含在社会表征内涵的不同层次之中。在运用案例研究方法梳理博主的成长历程后发现:符号系统与个人认知之间会建立某种“共有”关系,进而形成特定的社会表征。在经过微博群体持续互动之后,则会逐渐完成社会表征“共有”系统的建构过程。  相似文献   

16.
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自始至终就是一个实践的过程,人类在实践中生产知识、创造文化。传统人类学以遥远的与“欧洲中心文化”具有明显差异性“非西方”的“原始社会”或“土著民族或族群”社会文化研究而著称。伴随研究范式和理论格局的拓新,人类学研究的“田野”不再是纯粹“远方”的“他者社会”,“田野空间”亦从地理空间范畴延伸到文本空间、口述传统及网络虚拟社会空间等非地理空间范畴,人类学者不断游走于“自我”与“他者”之间的文化丛林中观他以视自我,运用田野工作和民族志书写来进行着自己的知识生产、文化实践和理论建构。与此同时,人类学者对传统田野工作与民族志书写的真实性、客观性、权威性与科学性进行反思与批判,推动着文化人类学理论范式和工作方式与时俱进,凸显时代特性。  相似文献   

17.
微博的传播方式有别于以往任何一种传播媒介,它集便捷性、公开性、交互性等特点于一身,实现了随时随地传播信息的可能,以140个字符体现了微博用户主体的观点,在网络社会与现实社会的各项事务中有着自己特殊的传播方式。在网络社会的公共领域中,微博媒介发挥着"社会公器"的作用,文章旨在从传播学与社会学的视角分析"公共领域"中微博用户的类型特征及行为需要,在研究微博用户心理特征的基础上,讨论微博对网络舆论的监督与引导机制,结合社会热点事件,探讨微博在现实社会的传播意义。  相似文献   

18.
微传播即公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2011年1月10日开通“陈先红红树林”新浪微博以来,我不知不觉间变成了一个地地道道的微博控。在每一个碎片化的空闲时间,甚至于大段大段的学习时间,都情不自禁地沉浸在iphone4的苹果力+新浪微博的围观力所建构的“人联网”世界里:新鲜的资讯、智慧的思考、丰富的情感、冲突的社会、激扬的情绪……3个多月近万名熟悉或者陌生的朋友注视,让我深度体验着“微传播”的生活图景和关系模式,让我和这个世界的联系更加紧密了。我在微博上写道:“新闻传播学院的老师,不开微博是不合格的,否则,我们永远只能用昨天的知识教今天的学生去做明天的事情。”  相似文献   

19.
网络与经济     
现代社会就是网络社会 ;网络的发展必将推动并产生一种“新经济”———网络经济 (即“大同”经济 )。作者阐述了网络经济的几大特点  相似文献   

20.
以新浪微博为例,利用实证的方法对微博用户的关注行为、评论行为和转发行为进行分析。研究发现,微博是一个资源丰富、节点较多的有向网络,在用户信息发布中,以电脑和移动终端为主,有向移动化发展的趋势;经济发达地区的微博使用者较不发达地区多,用户的信息发布呈周期性;发布的信息内容以自我为中心,大多是与个人相关的信息或者自己感兴趣的信息。研究结果表明,用户关注、评论与转发行为的网络整体密度较小,但是局部呈聚集的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