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杨志新 《回族研究》2012,(4):96-100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简称国家级名录)的建立,为展现和保护各民族传统文化,促进民族间的文化交流搭建了平台。回族作为一个人口较多、地域分布最广的少数民族,有着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但在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却明显不足。是回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挖掘不够,还是相关的保护措施滞后?亟须非遗保护单位和研究者跟进。  相似文献   

2.
图片新闻     
正2013年12月23日,由国家民委、文化部主办,民族文化宫承办的"2013中国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周"在北京民族文化宫开幕。国家民委副主任丹珠昂奔(右二)、文宣司司长武翠英(右四)等出席开幕仪式并观摩了展示现场。在开幕式演出中,非物质文化遗产恩施扬琴为现场嘉宾展示了长达20分钟旋律优美的精彩表演,得到全场观众的热烈掌声。罗一萌/摄  相似文献   

3.
2010年5月17日,国务院文化部在网上公示了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推荐项目名单.在全国申报的3136个非遗项目中最终有349项入选,其中新人选项目190项,扩展项目159项.宣恩县三棒鼓是其中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仅有的三个项目之一.  相似文献   

4.
中国作为一个由56个民族组成的历史悠久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丰富多彩的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其文化多样性的集中体现。保护好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既是守护中华民族文化多样性的精神家园,也是对少数民族人权的维护。本文以中国现行法律制度建设为视角,从立法、行政、司法各环节总结概括出中国保护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四个主要特色做法:"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现行法律制度中具有相对独立地位;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地方立法先行,使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较早地受到法律保护;对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实行特别政策措施,使其得到比以往更有效的保护;勇开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司法救济先河,使中国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权利从应有权利、法定权利成为现实权利。  相似文献   

5.
<正>湖南省人民政府日前公布了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和扩展名录,共70项,加上已经公布的第一二批名录项目,湖南省省级"非遗"名录项目总数达220项。据悉,2011年,湖南省文化厅就开始了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申报和评审工作。根据《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申报评定暂行办法》的要求,湖南省文化厅组织有关专家按照评审原则、程序和标准对全省14个市州及省直有关单位申报的112个项目进行了审议,对推荐项目进行两轮公示之后,经提交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联席会议审定,报湖南省人民政府批准,最终确  相似文献   

6.
论黑龙江省鄂伦春族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黑龙江省共有18个项目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鄂伦春族就占5项;做好该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工作,是传承与弘扬中华各民族文化、提升黑龙江省旅游品质的关键所在;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涵为切入点,介绍了黑龙江省鄂伦春族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本情况,在客观认识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保护与利用的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7.
"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个词汇是从2001年开始频繁进入人们视野的,目前为止我国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项目近上千条,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多涉及内蒙古、新疆、广西、宁夏、西藏等少数民族聚居地区.本文结合新疆各民族间文化认同、文化差异、文化交融等特点将本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推进中的几点思考进行简单的陈述.  相似文献   

8.
论我国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法源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黎明 《民族研究》2007,(3):11-19
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其先祖遗留给后人的宝贵财富,也是少数民族生存、认同、发展的重要标识.因此,必须建立起完善的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律制度.只有通过法律手段调整涉及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社会关系,依法确立与制定少数民族文化遗产保护的正确方向和措施,才能真正地起到有效的保护作用.要建立一个有效的法律制度,必须先了解建构这个法律架构的基础,因此,理清法源就成为建立这个法律制度的必然要求和重要前提.  相似文献   

9.
<正>2015年4月11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土族《格萨尔》说唱"中期总结及规划会议在西北民族大学榆中校区顺利召开,特别对《格萨尔》及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提出了诸多切实可行的意见和建议。西北民族大学格萨尔研究院在各方力量的支持下,建成了"格萨尔文化展厅",甘肃省文化厅非遗处副处长薛占平、西北民族大学副校长何烨分别发言,肯定了此项工作在保护文化遗产和丰富人民群众文化生活、提高人民群众文化素质等方面的重要意义,并为新建成的"格萨尔文化展厅"举行了揭牌仪式。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少数民族非遗保护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一大批宝贵的少数民族非遗入选世界级和国家级保护名录,少数民族非遗的价值得到不断挖掘和认可,涉及的文化事象、民族和地域正在不断扩大,但是我国少数民族非遗保护依然面临着种种问题和困难,有效保护任重而道远。  相似文献   

11.
正2014年9月10日至19日,由国家民委经济发展司项目办主办、中国少数民族经济研究会承办的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建设示范方案设计项目调研及研讨活动在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举行。国家民委原副主任、中国少数民族经济研究会会长杨健强,国家民委经济发展司原巡视员王铁志,以及项目专家和项目试点地的湖北省、云南省、广西自治区及其市(州)、县、乡、村民委系统有关人员、代表实地考察了恩施州  相似文献   

12.
辽宁省拥有少数民族类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12项,代表着该省少数民族艺术、文化的最高成就;以辽宁省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状为基础,分析其保护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具体的对策措施,以促进该省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实现永续传承和可持续发展,借以推动辽宁省文化产业的发展与振兴.  相似文献   

13.
民族传真     
《民族论坛》2010,(4):64-64
<正>3月17日,由文化部和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主办的"中国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调演活动·潇湘风情——湖南专场"在北京天桥剧院拉开帷幕。此次"潇湘风情——湖南专场"参演的近200名演员来自湘西、怀化、张家界、邵阳、永州,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田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进入国家级名录体系的回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的分析,结合具体个案,探讨当前回族非遗代表作认定中不足的内容及存在的问题,并对回族非遗认定、保护等具体问题进行了一些初步的思考.  相似文献   

15.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教育进校园,是一项弘扬民族文化的创造性举措,是培育学生爱国主义精神的有效途径,更对增强学生民族自豪感、本土认同感、责任感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和意义。本文通过对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昆明调"项目走进校园的音乐教育教学实践,引导学生融入本土文化之中,从小识非遗,从小学非遗,从娃娃抓起,更好地体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意义。  相似文献   

16.
作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系统中的一个关键词,"社区"指的是直接或者间接地参与某一个或某一系列非遗项目的施行和传承,并认同该(系列)非遗项目是其文化遗产的一部分的人。社区的规模可大可小,具有非固定性和非均质性的特点,可以在不同的语境中被不同的人用不同的方式来理解和界定。社区以及构成社区的群体和个人是非遗项目保护和传承的主体,不仅应当最大限度地参与从非遗项目认定、清单编制、保护措施的规划和实施到非遗项目申请进入各类名录的整个过程,而且应当在其中发挥主要作用,成为所有保护措施和计划的中心,成为非遗项目列入名录之后的受益方。  相似文献   

17.
本刊综合 《民族论坛》2014,(6):F0002-F0002
正6月13日,由省文化厅主办、省群众艺术馆(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承办的湖湘记忆——2014"文化遗产日"湖南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启动式在长沙隆重举行。省委常委、省委宣传部部长许又声,省人民政府副省长李友志观看展演。许又声、李友志来到"非遗"保护项目代表性传承传人展示、传习区,一边仔细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生活、生产情况,一边对大师们的精湛技艺赞不绝口。许又声、李友志还观看了我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优秀节目展  相似文献   

18.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21世纪被引入中国的一个新概念。著名评论家向云驹先生在其著作《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中说,口头和非物质遗产,无论就其技艺传承还是其所含的民族精神,都是人类的天才创造,是珍贵的无形文化遗产。200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了第一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名录",立刻在全世界引起巨大反响,迅速在中国掀起了申报热潮。中国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国,国术武艺作为优秀文化表率首当其冲,功不可没。目前形成了以政府主导、民间参与、学术支持三足鼎立的格局。其中,传统武术作为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现状不可回避的重要场域,与竞技武术存在诸多区别。本文主要以梳理历史脉络为前提,针对中国传统武术在"非遗"保护实践的背景,以陈式太极拳、武当武术、邢台梅花拳作为研究对象,结合气脉贯穿的历史传承和法理要义,谈中国传统武术在"非遗"保护视域下的几点看法。  相似文献   

19.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重要的内生性公共文化资源。本文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哈萨克毡绣和布绣为例,探讨了其在重塑传统文化空间、重构和整合社区关系、促进各民族交流交流交融中的作用,提出要重视非遗传承人在公共文化供给中的发挥,坚持非遗"有限度"的产业化,将非遗纳入其所以生成的社会文化与生态根基中加以整体保护,最终实现以文化人、以文育人。  相似文献   

20.
短波     
全国少数民族美术作品在京展览由国家民委、文化部和中国美协联合举办的建国以来第一次全国少数民族美术作品展览,自1月1日开始在北京展出.共展出282名作者反映全国55个少数民族生活的美术作品379件.这些作品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受到观众和美术工作者好评.2月20日,在民族文化宫举行了发奖大会,50名少数民族美术工作者的135件作品分别获得优秀奖和佳作奖,19名长期在少数民族地区从事创作的汉族美术工作者的17件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