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社会工作》2011,(3):53-56,88
随着我国廉租住房保障制度的实施,廉租住房住户作为一个特定聚居群体逐渐形成,完善的社会支持网络是他们维持日常生活、应对危机的重要保证.廉租住房住户社会支持网主要由非正式支持构成,在经济困难解决、情感宣泄和社交支持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但该群体社会支持网较脆弱,网络规模小、结构单一,部分住户甚至缺乏基本的社会支持.这样的社会...  相似文献   

2.
杨义凤 《社会工作》2016,(5):112-119
社会工作介入灾后残疾人的在院康复,在进入社区康复之前帮助其建立康复社会支持网络尤其必要。通过理论和案例研究,文章分析了灾后残疾人社会支持网络建构的不同主体及分类、支持特征、网络建构的目标层次等问题,探索社会支持网络的建构与优化路径,认为社会工作者可以从具体服务提供、促进资源整合两个层面介入灾后残疾人的社会支持网络的建构,前者的目标相对容易达成,后者则需要进一步与医院、政府、社区、其他社会组织等支持主体深度互惠合作。目前许多社会工作者及其机构的资源整合能力欠缺,无力改变社会支持网络条块分割的现状,给社会支持网络优化带来困境。文章引入案例,讨论了实际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障碍,并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3.
张抒历 《社科纵横》2011,(11):90-92
青年农民工在社会化进程中建构起来的社会支持网与其父辈群体相比,目的不仅在于帮助其摆脱经济困境,更重要的是谋求城市生产生活方式,实现自身价值。而社会支持网支持者的缺失,使预期发展未能获得足够的物质、精神支持和认同需求,反而导致现实困境,进一步引发犯罪。因而,需要从多维度构建起青年农民工的社会支持网。  相似文献   

4.
在社会转型过程中,农村老年人逐渐丧失传统社会尊者优势地位而逐渐沦为社会弱势群体.依据社会支持理论,弱势群体问题不是因其自身原因所造成,而恰是其缺乏必要社会支持的表现.社会支持理论强调通过干预个人的社会网络来改变其在社会生活中的困难境遇.因此,建立和完善农业大专院校以及专家学者对农村老年弱势群体的专业性正式社会支持的长效机制;发挥社会工作者及青年志愿者在农村老年社会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强化以血缘关系、地缘关系为基础的非正式支持,以及增强农村老年人的自养能力,是建构农村老年弱势群体社会支持网络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472名河南省脱农离村者和338名农村及城市居民的调查,了解到河南省脱农离村者的社会支持和心理健康水平高于仍然留在农村者,但是尚未实现成功社会流动的群体与已经实现成功社会流动的群体相比存在较大的差距;社会阶层、收入水平和学历对脱农离村群体的社会支持和心理健康都有一定影响,其中,学历的影响尤为重要.可以通过教育资源的合理分配、学历教育的改革优化、社区和单位提供支持等办法,利用中原经济区建设的契机,为脱农离村群体提供实现上升流动的机遇,以全面提高他们的社会支持和心理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6.
冯景 《社科纵横》2008,23(8):124-125
社会网研究是西方社会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分支领域,按照其研究群体的不同可以分为自我中心网研究和整体网研究.本文试图从自我中心网研究的视角对国内社会支持研究的现状进行梳理,指出国内社会支持的自我中心网研究的特点.  相似文献   

7.
中国农民工社会网络的凝聚子群结构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采用深圳农民工调查的整体网络数据,分析了农民工社会支持网(包括实际支持网、情感支持网、社会交往支持网)和社会讨论网(包括婚姻讨论网、生育讨论网、避孕讨论网和养老讨论网)的凝聚子群结构。研究发现,农民工社会网络中普遍存在子群现象,且子群之间有较大程度的重叠。农民工社会支持网和社会讨论网的子群重叠结构既有利于农民工群体的城市社区融合,也有利于新的婚育、养老文化的传播。  相似文献   

8.
章程  董才生 《学术交流》2015,(4):160-164
社会关系构成了残疾人自身人际层面与组织层面的社会支持,这些支持主要来自家庭及其相关人员、社区和社会组织等。通过社会支持的结构主义、互构主义和主观评估三种研究取向,对家庭、社区、社会组织等社会支持问题产生的根源进行分析,构建我国残疾人社会支持网络,应立足于专业化的家庭危机干预、社会化的社区服务保障和规范化的社会组织管理体系。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全国最早形成并且最具影响力的上海失独群体自组织进行实地调查,认为失独者在心理变化应激期、过渡期、恢复期的三个阶段中,失独者的社会支持网络经历了萎缩到重建的变化。失独者在此过程中建立和参与失独群体自组织,并通过自组织重构的社会支持网成为失独者获得精神性支持的主要来源,促进了失独者的社会再融入。  相似文献   

10.
初级群体弱化对青少年社会化的影响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盛梅 《学术交流》2008,(3):135-138
在现代社会中大量正式组织出现的同时,初级群体呈现衰弱的趋势,这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然而作为青少年社会化主体的初级群体的弱化却对青少年在社会化过程中的人格发展、心理健康以及社会角色的培养造成了消极影响.而以社区为平台,搭建一张完善的社会支持网络,在青少年从社区获得社会支持网络帮助的同时,又可以促进青少年自身成为社会支持网络的志愿者,使青少年、家庭、社区成为一种"共生"的新型关系.  相似文献   

11.
陈钟林  孙茜 《社会工作》2011,(10):25-30
本文以民政部与联合国儿童基金会"震后孤儿安置"研究项目为依托,通过对汶川震后632名孤儿的安置、救助、服务状况的跟踪研究,总结分析了对成都、都江堰、汶川、绵竹、什邡、德阳等灾区和大型安置点的民政干部、服务机构人员、社区工作者、老师、孤儿监护人和孤儿全面考察获得的第一手资料,探究了震后孤儿及其监护家庭的生存和社会支持体系现状,发现目前震后孤儿的支持体系存在着社会支持的临时性、心理援助的短暂性、情感支持的脆弱性、制度支持的缺失性等特点进而提出通过强化社区灾后重建综合支持体系,即:法规政策体系、行政管理体系、服务保障体系、社会支持体系等,充分发挥社区在为灾民提供社会保障和社会支持方面的重要作用,形成以社区为基础的社会支持网络,为震后孤儿提供稳定、更全面的社会保障。  相似文献   

12.
在自闭症儿童康复中,家庭承担着重要的功能。家庭是儿童异常的最早发现者,同时也是寻求早期干预的核心力量。而调查表明,当前自闭症儿童家庭社会支持存在总体水平偏低,家庭内部支持严重不足,支持结构不均衡等问题。因此,应当通过早期家庭干预、家庭公共政策倡导、社区人文关怀开发、亲朋网络建设等措施构建一个由家庭内部支持网、家庭亲朋支持网、家庭社区支持网、家庭社会支持网构成的自闭症家庭支持网的"理想模型"。  相似文献   

13.
本文分析城市低保户的社会支持网络,包括以政府机构、居委会为主的正式支持和以家人、亲朋、邻里为主的非正式支持,通过对照两者的缺陷,探讨社会工作介入的空间。从资源的连结与拓展、帮助方式的可接受性来谈社会工作对正式支持的弥合;从增强社区居民与低保户之间的互动、增强低保群体之间的联系来谈社会工作对非正式支持的弥合。  相似文献   

14.
城市互助养老服务是当前缓解社会养老服务供给压力、开发老龄人群互助服务资源、重塑老人社会尊严、提升老人居家养老生活质量的重要社区养老服务递送方式。通过引入公共服务的社会建构视角,将城市互助养老服务建设从以供给为中心转向以需求为中心,从构建开放对话程序、建设养老服务合作生产网络、尊重社会养老观念等社会建构路径着手,通过建设自由表达、平等公正的互动平台,建立合作生产的服务递送网络和挖掘社会养老观念资源推进城市互助养老服务实践,以期充分发挥城市互助养老服务的机制优势,更加凸显其在有效回应老龄群体的定制化需求、提升多元主体在服务递送过程中的互动合作以及促进“积极老龄化”战略方面的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5.
北京农村流动人口精英阶层的社会网络、社会流动及社会融合的交互影响关系中,我们选取微观层面的个人日常生活轨迹和交往圈层分析社会融合问题.研究发现,社会流动会在很大程度上重构流动者的关系网络,提升其网络质量,但是这种提升是有限度的.他们的社会融合更多的是与同类群体的同化过程,其经济成功并没有促使他们融入城市群体.虽然不被当地人接纳,但数量庞大的同类群体的存在,为他们适应城市生活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相似文献   

16.
本文利用2005年对深圳市农民工的调查数据,应用N G算法,探测到农民工社会支持网络中的小团体现象,并通过对其数目、规模及内聚程度的分析,探讨了亲缘、地缘关系在小团体现象中的角色问题。本研究发现,农民工社会支持网络具有明显的小团体现象,不同性别和不同职业构成的农民工社会支持网的团体化程度存在差异,实际支持网、情感支持网和社交支持网等三类网络的团体化程度也存在差异。混合性别网络的小团体的内聚程度低于单一性别网络的小团体的内聚程度,加工业农民工小团体的内聚力差异程度较大,而建筑业农民工小团体的内聚程度则普遍较高。加工业农民工的业缘关系是小团体形成的重要纽带,建筑业农民工的小团体以地缘关系为主,但业缘关系的作用开始凸显。  相似文献   

17.
群体的社会网络对于集体行动的生发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群体成员内部的积极情感与针对反对派的消极情感借助网络得以产生、传播和强化,群体的凝聚力以及参与集体行动的内驱力也因此得以强化;通过群体的社会网络,群体成员对社会问题的诠释得以不断传播、交流和整合,从而上升为集体层面的意义建构,这种高度共意性的意义建构能对集体行动潜在参与者产生强大的动员潜能;此外,群体网络通过对信息的传递、对行动者的监控、激励与庇护、对组织者和积极分子的供给施加影响,从而改变潜在参与者集体行动的预期收益,进而改变着他们的行动选择.  相似文献   

18.
社会支持网能有效帮助弱势群体脱离困境,化解危机。流动人口从农村来到城市,社会空间上的转变使其原来的个人社会支持网处于严重缺失状态,而在移入地的政府支援力量未及时到场时,两种资源的缺失使得流动人口犯罪现象突显。表现为,短期来京者犯罪率高、侵财性犯罪突出、团伙化犯罪倾向明显。解决流动人口犯罪问题,控制并不是唯一的办法,提高他们的生存能力是城市政府目前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9.
社区在国外社会学领域是一个颇有争议的概念.作为讨论社会生活组织以及社会成员归属形式变迁的重要方式,社会学社区研究的一般目标是完整理解社区的本质,并揭示特定社区的特征,以及它如何起作用.每当社会面临危机,社区往往成为加强社会团结、对付困难的希望所在.它赋予享有社会团结与归属形式的群体生活以独特意义,反映人们对这种共同善生活的期待与困惑.  相似文献   

20.
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弱势群体及其社会支持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张敏杰 《浙江学刊》2003,(3):126-131
社会弱势群体是一个具有相对性和比较性特征的概念 ,该群体的成员是社会福利和社会保护的对象 ,并且是任何时代任何社会都存在的一种普遍现象。本文以浙江省为个案 ,认为在社会经济发展水平领先的地区也不能漠视弱势群体的存在 ,弱势群体问题的解决不是一个自然的过程。随着弱势群体问题日益成为新世纪影响社会稳定的一个重要因素 ,建构弱势群体社会支持系统的任务越来越紧迫。为此 ,作者以浙江为例 ,对弱势群体支持系统的构成与机制进行了分析 ,对弱势群体能获得的社会支持程度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关联进行了论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