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商品流通的虚实结构是流通产业结构关系中最新出现的分支,具有极强的前沿性和可塑性。在一系列技术和经济条件支撑下的电子虚拟流通的快速成长构成了商品流通虚实结构演进的内在动因。从需求和供给两个方面对我国电子虚拟流通运行及其经济技术环境所做的实证研究表明:一方面,我国的虚拟流通正处于由孕育向成熟过渡的良性发展通道,符合虚实结构演进的一般路径;另一方面,赢利模式的模糊和配套服务的滞后构成了我国虚拟流通发展的两大微观瓶颈,亟须从制度建设和市场完善两个层面给予有效补偿。  相似文献   

2.
<正> 一、传统体制的主要弊端 改革以前我国实行的是行政分配式的商品流通体制。该体制的出现不是孤立的经济现象,而是与整个社会的产品经济相适应的,是低生产力水平和产品经济社会下的流通模式,它的职能就是借助于合理分配、平均分配来弥补社会产品的不足,流通活动的指令性计划、国家各级行政机构直接控制企业的经营活动、国营经济成份的垄断经营这几个方面构成了行政分配式流通体制的基本格局。在这种体制下,商品流通受到了极大的限制。由于按行政区  相似文献   

3.
<正> 商品流通体制作为国家经济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近期改革的重点。 为了实现对商品流通体制改革的要求,我认为首先对流通要有一个正确的认识,要承认它的两重属性。 流通是流转通行的意思。商品流通就是商品的流转通行。这种流转通行是通过商品、货  相似文献   

4.
基于2000—2006年省际面板数据实证研究了商品流通的结构和效率对制造业产出的定量影响。研究发现:流通结构(包括城乡结构和批零系数)、流通效率(以库存率和资产负债率衡量)、零售企业规模和商品交易市场规模与制造业有着密切的关系。其中,城乡结构、库存率和零售企业规模与制造业产出负相关,批零系数、商品交易市场规模与制造业产出正相关。进一步地,结合相关文献的研究对回归结果进行了相应的解释,并且给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正> 商业流通力是商业劳动者和劳动资料有机结合的实现商品流通的一种物质力量。商业流通力对商品流通的推动作用是以商业劳动为中间环节而实现的。因此,对商业流通力适应商品流通的规律性的探索,应该按下列逻辑顺序进行:首先,阐明商业商品流通量决定商业必需劳动量的关系;进而分析商业流通力与商业必需劳动量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揭示商业流通力因素与商品流通量之间的客观比例关系。  相似文献   

6.
宏观物流是指在国民经济领域中发生在生产企业纯工艺生产前后以及商品流通过程中的物流活动。选取运输、储存、包装、装卸搬运、配送、流通加工和信息处理为宏观物流要素,并提出基于点集的Lebesgue测度定义的各个宏观物流要素的测度。鉴于宏观物流要素之间联系的错综复杂性与动态性,提出宏观物流结构的定性描述模型即多齿轮相互啮合模型和定量描述模型即一阶微分方程组模型,结合时间序列的谱分析,我们发现宏观物流要素测度的发展呈现周期性。  相似文献   

7.
商品流通秩序在形式上表现为一种组织和行为状态,实际上是利益分配的结构状态;引起商品流通运行无序的内因是各利益主体的独立存在及其矛盾性,外因是政府、市场中介机构、流通主体、消费者行为的失范;在协调各利益主体间矛盾的基础上,严格规范上述四者的行为,应是避免或消除流通运行无序的可行之计。  相似文献   

8.
“十二五”中国特色流通体系及其战略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商业行业发展到一定程度,形成流通产业,流通产业是商品流通的组织载体。通过数量分析得出,我国流通业已经是基础性产业。重点探讨了现代流通体系。提出纵向流通体系由商品流通组织体系、商品渠道体系、商品市场体系、宏观调控体系、流通法律体系和流通管理体系6大体系构成,横向流通体系包括农产品流通体系、日用工业品的流通体系、生产资料流通体系、商业服务业体系、商务服务体系、再生资源流通体系、信息服务体系7大体系。同时也涉及对"十二五"流通体系发展战略的思考与建议。  相似文献   

9.
宏观物流要素及其结构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宏观物流是指在国民经济领域中发生在生产企业纯工艺生产前后以及商品流通过程中的物流活动.选取运输、储存、包装、装卸搬运、配送、流通加工和信息处理为宏观物流要素,并提出基于点集的Lebesgue测度定义的各个宏观物流要素的测度.鉴于宏观物流要素之间联系的错综复杂性与动态性,提出宏观物流结构的定性描述模型即多齿轮相互啮合模型和定量描述模型即一阶微分方程组模型,结合时间序列的谱分析,我们发现宏观物流要素测度的发展呈现周期性.  相似文献   

10.
一马克思在“资本的总公式”中,把资本流通形式和商品流通形式进行了比较分析。初步揭示出资本流通的形式特征和最一般的本质特征。马克思说:“货币羽化为资本的流通形式,是和前面阐明的所有关于商品、价值、货币和流通本身的性质的规律相矛盾的。”马克思的这句话直接点明了什么是总公式的矛盾。当然,这并不是把关于资本流通形式与商品流通  相似文献   

11.
商品流通与货币流通关系的静态和动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静态和动态两方面分析,商品流通与货币流通之间存在以下关系:(1)商品流通从四个方面决定货币流通。(2)货币流通并不是商品流通的消极结果,它能从两个方面反作用于商品流通,从一个方面决定商品流通。(3)分离与耦合是商品流通与货币流通动态关系的两个侧面。分离是货币职能深化和信用形式发展的必然结果;耦合则是发达商品经济和风险利益机制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12.
网络虚拟货币的本质及其监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比较网络虚拟货币和法定货币的差异,分析网络虚拟货币的货币属性,得出网络虚拟货币是具有准货币职能的网络商品,且具有商品属性不断弱化、货币属性不断强化的趋势,这种趋势取决于网络虚拟货币使用范围的不断扩大和管理层的渐次认同、加强监管并使其不断标准化的统一发行。同时,以“大家点”网的拍点和腾讯网的Q币为例,揭示了网络虚拟货币由于本质定位的动态模糊性引发的系统性问题,并从监管的角度提出相应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3.
货币的发展分为商品货币和非商品货币两大阶段。前者的发展历程要比后者漫长得多,而后者的表现形式却要比前者复杂得多。通过对相对简单但历时漫长的商品货币(包括商品货币向非商品货币转变的过渡形式——纸币)的历史作用及局限性所导致的货币由低级到高级演变历程的分析,力图使读者从中得到一些启示,以助于对更为复杂但却与现实密切相关的非商品货币的发展变化的理解。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我国货币的超额供给与价格水平上涨之间的关系的分析,可以看到在本轮通货膨胀过程中,资产市场价格早于商品市场价格的上涨,这是由于资本市场的储水池效应,减缓了货币供应量变化对商品价格变动的影响;在商品市场上,原材料能源价格由于需求拉动和国际能源价格的冲击而率先上涨,但由于货币超额供给所造成的低利率使得上游商品价格的上涨对下游商品价格的传递出现了障碍。  相似文献   

15.
把交换、商品、货币和市场作为哲学范畴来思考,即把它们从通常所属的经济学问题系列中离析出来,从而使我们有可能将这四个概念统一在市场经济活动的整体中,它们各自的本性及相互规定,相互运动构成了市场经济活动的本质特性.在哲学层面上阐明这些范畴的内在规定性以及对人作为社会存在的本体论意义,意在为澄清市场经济的一些基本概念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6.
日本成为基督教世界之外的第一个现代化国家,根本原因在于其传统社会结构不同于东方各国而与西欧相似。明治维新前,其文化结构已趋多元化;政经分离、土地权和货币权分属于不同的阶级;政治上各藩自立,幕府并不是独揽大权的中央政府;这些都为日本现代化的启动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导致了明治维新的成功。  相似文献   

17.
商品、货币和资本三者是不同的理论层面,货币是商品的完成,资本是货币的完成。从商品中,马克思看到的是异化;透过货币,马克思走向了物化;只有站在资本层面,才能看到资本承载的是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才能深入到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过程中,去发现资本主义社会的内在矛盾。马克思对这三者的步步深入,达成了他对资本主义社会内在机理的分析和批判。对马克思资本概念的理解,关系到在后金融危机时代如何看待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资本,涉及怎样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资本亦有其内在矛盾。我们既要认同这种现实状况又要用批判的眼光看待当下社会资本。  相似文献   

18.
两千多年的中国封建社会中,出现过许许多多的大都市,这些都市既是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又是商业中心.随着商品货币经济的发展,也出现了一些专门性的商业市场,如军市、奴市、关市等.而西汉的"陵市",则是帝陵设邑制度的产物,是中国历史上非常独特的一种商业市场,是商品货币经济比较发达的标志之一.  相似文献   

19.
针对出口商品的结构问题,采用投入—产出模型分析了四川省 2007 年投入产出表对该省出口结构合理度,得到了四川省出口商品结构不合理的判断,提出了发展支柱产业、调整经营战略、创立国际品牌等建议。研究结果为四川省调整出口商品结构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20.
坚持马克思的劳动力商品理论,构建和谐工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工资的确定不能违背马克思提出的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学说,劳动者的工资仍然是劳动力价值的货币表现.同时,劳动者的工资还将受地区、行业、职业、个人能力及相关素质的影响而显得不平衡.马克思的劳动力商品理论是当今保障劳动者工资收入权益,构建和谐工资关系的重要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