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国殇》与《九歌》的关系作为诗歌名目的“九歌”,来源很早.《离骚》中有“启《九辩》与《九歌》兮”,“奏《九歌》而舞《韶》兮”,《天问》也有“启棘宾商,《九辩》《九歌》”,似乎远在夏朝就出现了.《山海经·大荒西经》里也有“启上三嫔于天,得《九辩》《九歌》以下”的传说.《九歌》其实是屈原取民歌的形式,假借神鬼之名,抒发个人情感之作.也许是羡慕民间《九歌》之美,于是把自己的作品也命名  相似文献   

2.
《楚辞·九辩》一篇,自东汉王逸以为宋玉所作,《昭明文选》、《文心雕龙》亦承认。虽明人焦竑、清末吴挚甫提出屈原自作说,然或失之粗疏,或失之武断,并无坚强证据以推翻王氏旧说。王逸又以为本篇主题乃是宋玉“闵惜其师忠而放逐”。虽迎合者不乏其人,然其属揣测之辞。本篇实为宋玉借古乐为题,以抒写自己的感慨愁思,是受屈原影响而写的与《离骚》相类似的自叙传性的长篇抒情诗。对《九辩》在艺术上的独创性,现代的文学史著作和论著,则或语焉而不详;或认为其  相似文献   

3.
楚神话中的九歌性质作用和楚辞《九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楚辞看《楚辞·九歌》可以看出:早在屈原之前就己经流传了有关九歌的传说.例如:《离骚》——啓九辩与九歌兮,奏九歌而舞韶兮,  相似文献   

4.
《九歌》作为南北合流的产物,其合流方式和具体表现与《离骚》和《九辩》不同。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抒情上的哀而不伤,二是形象上的清秀健美。这种合流是深层次的审美意趣上的合流,抓住这一点,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把握《九歌》。  相似文献   

5.
游国恩先生在他所著的《楚辞论文集》里,提出“离骚”就是“劳商”,是楚国故有的歌曲名。近年出版的《离骚纂义》又进一步阐明这一看法。他说:“劳商”与“离骚”本双声字,古音宵、歌、阳、幽并以旁纽通转,疑“劳商”即“离骚”之转音,一事而异名耳。盖《楚辞》篇名,多以古乐歌为之,如《九歌》《九辩》之类。则《离骚》或亦楚人固有乐曲,如郢中之有《阳阿》《薤露》《阳春》《白雪》,后世乐府之有《齐讴》《吴趋》之类。作《大招》者去屈子之世渐远,声音渐变,王逸不知《劳商》即《离骚》,亦即楚之古曲,故以为别一曲名,其实一也。  相似文献   

6.
《招魂》的作者主要有屈原和宋玉两说。从《招魂》本身所表现出来的巫术风气、文章所抒发的思想感情、作者写作时的取材范围以及行文时所用的人称习惯和作《招魂》的人应该具备的品行着手,并重点与《离骚》和《九辩》相比较,同时结合一定的历史文化知识,论证《招魂》更应该是屈原所作。  相似文献   

7.
《楚辞》的结集和《楚辞章句》的著述之功,论者多所彰明。然二书纂述中的些许细节则为人所流略,或未及深究,兹将呈陋见,乞教专家。《楚辞》为何人编辑尚有争议,一般人从东汉王选说。其《离骚后叙》称“这至刘向,典校经书,分为十六卷”。沿袭至清,《四库全书提要》评定说:“衷屈来诸赋,定名《楚辞》,自刘向始也。初,向衰集屈原《离骚》、《九歌》、《天问》、《九章》、《远游人《卜居》、《渔父》,宋玉《九辩》、《招魂》,景差《大招》,而以贵谊个措誓》,淮南小山《招隐士》,东方朔《七谏》,严忌《哀时命》,王褒《九怀》…  相似文献   

8.
关于屈原诗篇在创作方法上的根本特点,各家文学史和有关论著几乎一无例外地都把它归结为浪漫主义。的确,浪漫主义在屈原的光辉诗篇中取得了辉煌成就,对文学史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但是,事实上单止浪漫主义远远不能概括屈原全部创作的特点。统观屈原的作品——《离骚》、《九歌》、《九章》、《天问》、《招魂》——可以看出,无论在创作方法上还是在艺术风格上都不是整齐划一的,而呈现出多样性的特点。如浪漫主义可以概括  相似文献   

9.
论《离骚》是屈原的绝笔诗江立中(岳阳师专中文系)屈原研究,聚讼纷坛。屈原作品25篇,创作时间的轨行先后,就历无定论。这25篇的诠次问题,又突出地表现在《九章》与《离骚》10篇。关于屈原的绝笔诗,历来尽管持论不同,但都集中在《九章》与《离骚》诸篇。笔者...  相似文献   

10.
《九辩》考辨——兼说其史料价值及在文学史上之地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九辩》宋玉作之说,不可动摇。从“侬而作词”、《楚辞》一书之体例、《九辩》袭屈赋看,《九辩》之性质为代屈原设言之作,而非作者自叙  相似文献   

11.
抒情长诗《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它“百世无匹”,影响后来的文学“乃甚或在三百篇以上”(鲁迅:《汉文学史纲要》)。因而后人评说《离骚》,历久不衰。如果自西汉淮南王刘安奉武帝诏命作《离骚传》算起,至今已有二千多年的历史。总观这漫长的评说历史,对《离骚》的思想内容、艺术形式、创作方法等等无不涉及,尤其是对思想内容和语言方面的  相似文献   

12.
现有的文学史都讲《离骚》是我国文学浪漫主义的源头,就是说《离骚》是诗人屈原最早自觉地运用浪漫主义的写作方法所创造的文学作品。这个观点在楚辞学界众口一词,早已定巘。但是,人们忽视了《离骚》超现实的浪漫主义艺术表现来源于诗人对“梦”的描述。最早提出《离骚》写梦的是清代学者吴世尚,他说:“‘耿吾既得此中正’,乃入梦之始,其  相似文献   

13.
《九章》是《楚辞》中的一组诗歌,关于《九章》的作者、写作时间、篇名和各篇主题,存在各种不同的观点。文章通过文献梳理和文本细读,肯定《九章》皆为屈原所作,认为这九篇作品都应是屈原放流时期所写,包括楚怀王流亡秦国时期,以及楚怀王死后楚顷襄王“怒迁”屈原以后两个时间段。《九章》的编者很可能就是刘安。《九章》的主题和书写方式与《离骚》一脉相承,可以看作是《离骚》的续篇。  相似文献   

14.
屈原的《离骚》,自古以来多数论者认为是继《诗经》之后的绝唱,刘勰在《辩骚》中指出:“自风雅寝声,莫或抽绪,奇文郁起,其《离骚》哉!固已轩翥诗人之后,奋飞辞家之前,岂去圣之未远  相似文献   

15.
诗人屈原的一生,是悲剧的一生。《离骚》,则是他悲剧生涯和悲剧精神的艺术再现,是中国文学史上彪炳千古、罕有伦媲的伟大悲剧抒情诗。《离骚》的悲剧特质,早就为人注意。司马迁读之,曾呜咽慨涕,“悲其志”①。严羽也说:“读《骚》之久,方识真味。须歌之抑扬,涕泪满襟,然后为识《离骚》”②,乃强调要把《离骚》当作悲剧作品来欣赏“妙悟”。外国学者也把《离骚》、《九章》等直名为“中国的悲歌”③。因此,从悲剧美学的角度来欣赏、研讨《离骚》,则更有利于把握作品的精神实质和魅力所在。  相似文献   

16.
《离骚》“求女”的指寓是什么 ?屈原最大的人生痛苦是不被理解 ,《离骚》与《九章》中反复申说这一点 ;在《九歌》中也有人神或神灵之间不相理解的叙写 ,而先秦时常以男女之间关系比喻知己关系 ,因此 ,“求女”就是求知己。但屈原又把求知己不成归结为介绍者的失职。  相似文献   

17.
《离骚》是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的代表作,是诗人用心血凝成的辉煌诗篇,是我国文学史上空前伟大的抒情诗。它形象地反映了现实,在抨击黑暗现实中,讴歌了诗人终生坚持的理想,从而表现了诗人圣洁的情操。《离骚》作为千古绝唱,其“文辞丽雅,为词赋之宗”,千载之下,确是感人至深,“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相似文献   

18.
在“经学”盛行的两汉,《离骚》被称为“经”具体始于何时,其被称“经”的含义又为何,在治骚领域中始终是一个争论不休的问题。本文认为称《离骚》为“经”始于王逸,唐五臣对“离骚经”三字加以具体解释;并进一步论证了王逸称《离骚》为“经”是受到经学注释体例影响,是为了突出《离骚》在《楚辞》中的地位。  相似文献   

19.
《楚辞·九辩》乃宋玉所作,已为多数学者所共认。但对《九辩》主题思想的理解,至今尚有不少分歧。如果把“知人论世”这句话用到文学批评上,则应该是知其人而论其作。惜乎我们至今对宋玉此人所知甚少,信史如《史记》,只在《屈原列传》里有一句对宋玉的评论,却没涉及他的生平历史。其他如《韩诗外传》七、《新序·杂事》只是一点零星的记载,至于晋人习凿齿之《襄阳耆旧传》,亦多综合前人之成说,虽记叙较详,然亦不足凭信。这就使得我们只能就《九辩》而论《九辩》,自然难免有主观臆测之处,故名之曰“臆解”。  相似文献   

20.
我国古代伟大爱国诗人屈原的灿烂诗篇,就其审美主要内容而言,是贯穿着爱国忧民愤世嫉俗之“怨”的。这一审美标准在我国古典美学史与古代文学史上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纵观史实,“屈系放逐,乃赋《离骚》”,贾谊贬谪而作《吊屈原赋》,司马迁著《史记》乃“无韵之《离骚》”。自汉以下唐宋而至明清,诗文词赋戏曲小说中所表现的“怨”,的确形成一脉并占主导地位,其中既有针对各自不同时代的黑暗现实发出愤怒之“怨”气,又含有鲜明时代的批判战斗激情。这就是我国古典美学史与古代文学史的光辉传统。屈原,就是站在这个光辉传统上的第一个伟大斗士。本文就此对屈原《离骚》进行如下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