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向洁 《民族论坛》2010,(5):38-39
旅游学研究发现旅游目的地形象是吸引游客的关键因素。大湘西旅游业和其他多数行业一样受困于目前经济局势,欲摆脱困境持续发展,必须树立成功有效的旅游形象以吸引更多游客。因此,利用认知度、美誉度和联想度极高的沈从文及其湘西文学世界,发掘其中最容易被游客所感知、识别、并留下深刻印象的相关元素,构建和推广湘西旅游形象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2.
旅游者作为旅游活动的主体,其感知和态度对遗产旅游地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文章以桂林灵渠景区为研究对象,在参考和借鉴游客感知相关文献的基础上,构建了桂林灵渠景区游客感知量表,由旅游资源、旅游设施、旅游服务和旅游环境等4个维度24项指标构成,通过实地调研,运用IPA分析方法对桂林灵渠景区游客感知进行评价,并据此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以期为国内同类景区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和经验借鉴.  相似文献   

3.
形象是旅游目的 地的生命力,对游客的决策行为与满意度产生直接影响.基于网络文本,通过内容分析法,从认知形象和情感形象两个维度对花山文化遗产旅游形象感知进行研究.研究发现:游客对花山文化遗产旅游形象的认知包括旅游吸引物、基础设施、旅游环境、旅游活动、服务与管理、当地氛围六个方面,情感形象以积极情感为主,消极情感主要集中在旅游吸引、旅游设施、景区管理三方面.整体上来看,游客对花山文化遗产旅游形象的评价比较高,但仍有很大提升空间.景区要通过丰富旅游产品、完善旅游设施、加强管理以及构建网络宣传平台等措施,推动文化遗产旅游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4.
考察旅游目的地居民对旅游影响的感知和态度,推动社区居民参与和支持旅游发展,是实现少数民族地区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和步骤.本文以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广西恭城瑶族自治县红岩新村为例,在分析村民对农业旅游发展现状评价基础上,从经济、社会、环境及旅游支持条件方面研究了农业旅游对居民的影响感知.研究表明,处于旅游目的地生命周期中的"参与期"与"发展期"阶段的红岩新村,其村民对旅游发展的影响持肯定态度,但不同类型村民对旅游发展态度存在差异.据此总结少数民族地区发展旅游的有效模式及可借鉴的经验.  相似文献   

5.
以到海南国际旅游岛的游客为研究对象,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收集数据,分析游客的心理动机及其对目的地形象知觉的反应情形,并了解不同人口统计变量的游客其心理动机及对目的地形象知觉的差异.结果发现:游客的旅游信息大多来自有来岛旅游经历的亲朋好友,同行人数以2-5人居多,游客对海南国际旅游岛的了解程度为一般;在心理动机方面,游客对“放松身心、接近大自然”的反应平均数最高;对目的地形象知觉方面,游客对“海南国际旅游岛有美丽的海景风光”的反应平均数最高;在人口统计变量方面,不同性别、年龄、婚姻状况及教育程度会影响“基础建设与社会经济环境”、“身体动机”、“氛围”及“了解动机”等方面;“心理动机”与“对目的地形象知觉”二者之间有显著正相关.根据研究结果,文章提出供规划区域功能组团旅游的参考策略.  相似文献   

6.
论述了大桂林旅游圈桂北山区作为民族风情旅游目的地农民礼仪形象建设的必要性,认为应该采取全民参与礼仪形象建设等多种对策,来提高农民的礼仪素质,塑造旅游品牌,推动当地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人们的旅游活动日益频繁,民族地区旅游目的地的经济、社会文化和环境等相应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响;以云南省为个案,从积极和消极两个层面分析旅游活动对民族地区旅游目的地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基于Web of Science的文献检索与分析显示,国际学术界对“旅游目的地品牌”的研究始于2000年,2005年以后相关研究逐渐增多.来自美国、中国(大陆)及英国的研究者贡献了较多的文献.在该领域中较为活跃的研究者有Butler.R,Cai.LA,Dehuang.N,Gartner.WC,Therkelsen.A和Woodside.AG等.国际学术界对旅游目的地品牌的研究一般都是在目的地营销的背景下,立足于目的地品牌建设,以某一地理层面的旅游目的地为对象而展开.相关研究业已深入到目的地品牌模型构建的层面.研究中涉及的方法主要有:结构方程模型、准实验方法、分类回归分析、典型相关分析及叙事分析等.关于“西藏建设世界旅游目的地”的相关研究,目前尚无公开发表的文献,后续研究有望从本文获得某些启示.  相似文献   

9.
人类学视野中的旅游对目的地负面影响研究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旅游业在经历了几十年的发展后,显示了其越来越强大的发展潜力,同时也给我国各方面带来了深刻的影响,旅游对目的地的社会文化影响就是其中之一.多年来关于旅游的影响,国内外学者和科研院所等机构都做了不少的研究,但从新兴的西学东渐的旅游人类学理论来研究旅游对目的地社会文化负面影响的过程和结果,更有助于我们了解目的地的变化,尤其是对目的地传统文化的保护具有启示价值.  相似文献   

10.
数字化社交媒体已经嵌入大众的日常生活,为乡村旅游目的地的形象塑造与宣传提供了便利。本研究借助自我呈现理论的概念框架,采用网络民族志和实地调研相结合的方法,以边村的一位“新村民”ZH为个案,分析其在微信朋友圈中呈现的内容与特征。文章透过ZH在数字世界中建立的目的地形象,对比讨论了虚拟与现实中旅游村的实际错位和具体关联。研究发现,兼具局外人、驻客、东道主多重社会角色的旅游企业主移民已然成为旅游村落的新主人,ZH在微信朋友圈中选择性地建构并呈现着追求精致积极生活的理想自我、致力于融入社区的应然自我和积极谋发展的现实自我,折射出有别于城市生活节奏、民风淳朴的乌托邦式旅游村落形象。但在某种程度上,数字世界中的旅游村落形象具有一定的超真实性,与现实形象具有互构性,两者并非完全一致。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从理论、研究重点、学术流派和发展趋向等方面对灾害的人类学研究进行了详细梳理和研讨。灾害不仅是一种自然事件,还是一种社会和文化事件。灾害的发生是环境脆弱性和人类群体脆弱性相结合的结果,即生态系统中潜在的破坏性因素与处在较为落后社会经济条件下的人口状况是其产生条件。灾害的人类学研究,内容广泛,形成了多种解释方式及理论流派,核心是对灾害进行文化构建,与其他学科共享研究的问题及调查方法是其总的趋向。  相似文献   

12.
论蒙古族科尔沁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尔沁文化是指蒙古族科尔沁地区的区域文化。“科尔沁”既是蒙古族古老部族的概念,又是地域地理概念。科尔沁文化作为蒙古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草原文化多元一体中的一个重要区系,有着自己独特的风韵,这主要取决于科尔沁的独特自然环境和地理位置。科尔沁文化内涵丰富,里面蕴含着“崇尚英雄”、“辅佐社稷”、“追求发展”、“热爱故乡”、“保护生态”、“坚忍不拔”等人文思想。特别是科尔沁文化所折射出的“坚毅、包容、创新、进取“的人文精神,为我们今天建设先进文化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其优良传统应当很好地继承,并在新的实践基础上不断创新,为科尔沁地区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全面进步提供智力支持。  相似文献   

13.
生活在兴安岭原始森林的驯鹿鄂温克人① ,在千百年的历史发展进程中,以他们共同的劳动和智慧创造出了我国独一无二的以驯鹿肉和野生动物肉为中心的肉食文化.这一独具特色的饮食文化,为我国丰富多彩的饮食世界及其文明增添了新的内涵、新的色彩、新的内容和形式,成为我国饮食文化不可多得的重要组成部分,引起了国内外学术界的极大兴趣和关注.该文从饮食文化角度,分析了驯鹿鄂温克人的肉食类饮食结构的内容、形式、特征以及与此相关的礼仪、禁忌等.  相似文献   

14.
“民族高等教育的文化责任”是民族高等教育主体性文化功能释放、民族高等教育与文化之间不可分割的关系的理性诉求.关于民族高等教育的文化责任研究的直接相关文献鲜有,集中表现为:从文化人类学视角探讨民族高等教育问题;聚焦于民族高等教育的文化功能与文化建设问题.而与此话题相关的研究成果相对较多,主要为教育、大学与文化的关系研究,包括三个层面:以文化为取向的文化教育人类学研究;以关系性思维为导向的教育与文化之关系研究;大学与文化的关系研究.在社会转型期,要促进各民族文化共同繁荣发展,继续对民族高等教育的文化责任研究空间进行拓展,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5.
与吐蕃政权在其本土对作为寺院财产的寺院属民不再进行管理不同,在敦煌地区,吐蕃建立了专门的寺院属民户册而加强对其管理。即便如此,敦煌寺院属民并未被编入官府户籍而仍然依附于寺院或佛教教团,故而在实际管理过程中,由都司代表吐蕃政权行使对寺院属民的管理。  相似文献   

16.
读《翦氏族志》,探湖南维吾尔族的通婚状况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根据"姓氏基因"所反映的民族性特征,来确定湖南桃源翦氏及周边各姓氏的族别,依据<翦氏族志>探讨湖南翦氏维吾尔族在明朝、清朝、民国及解放后的通婚状况,分析不同时期传统通婚禁忌、政府政策、宗教信仰、民族关系等因素对湖南维吾尔族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勐"论     
"勐"是中南半岛地区一个出现频率很高的地名,广泛分布于中国西南部傣族地区、越南西北部的泰族地区、老挝、泰国和缅甸掸邦地区,可以称这个地区为"立勐地带"."勐"的原义是"一片地方",后来衍生出"城镇、国家"的新意,成为了壮泰族群社会的一个行政机构和社会组织."勐"作为政权组织是由阶级对立而出现酋邦政权后,才开始存在于壮泰族群社会中的,时间大约是9~10世纪.  相似文献   

18.
嗢末新考     
金雷 《西藏研究》2007,(4):17-22
文章从吐蕃政权的和亲制度及对被征服地区的管理方式的角度对宋代西北吐蕃中的"口日皿末"部落的来源、去向进行探讨,分析了以往史学界对"嗢末"一词词义产生误解的源头,并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相似文献   

19.
<嘹歌>是流传于广西右江地区的壮族民歌总集,成为社会学、历史学、民俗学、语言学等学科的研究资料.但由于<嘹歌>的翻译整理版本有很多错误,最主要的是拼音壮文和翻译方面的问题,影响了<嘹歌>的学术价值的发挥和艺术魅力的体现.  相似文献   

20.
匈奴自与中原联系后,就受到汉文化的强烈影响。本文运用相关文献、考古资料,比较系统地探讨了匈奴受汉文化影响的表现,并简要地探求了其中的原因。匈奴受到了汉文化的影响,逐渐与汉族趋于一致,但是这个过程是非常缓慢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