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浙江大学中国古代文学学科是浙江大学人文社会学科领域的传统优势学科。其历史可以追溯到20世纪20年代以来之江大学国文系及国立浙江大学中文系的古代文学学科,夏承焘、王驾吾、缪钺、王季思、徐震堮、陆维钊、胡士莹、姜亮夫、钱南扬、刘操南、蒋祖怡、徐朔方等著名学者为本学科发展奠定了深厚的  相似文献   

2.
我对中国民间故事类型的关注,可以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美籍华裔学者丁乃通编著《中国民间故事类型索引》一书的节译本(1985年)和全译本(1986年)相继出版后,丁先生多次来华作学术报告并与中国学者座谈,引起了我和学界同仁的极大兴趣。与此同时,臼田甚五郎、小泽俊夫等日本学者与我国学者座谈时,  相似文献   

3.
“中国文学研究的世纪回眸”学术研讨会于1997年9月15~19日在河南大学召开。对20世纪文学和文艺学学术史的概念、学科任务、诞生机制、流变过程、经验教训及应该具有的学科品格的讨论,成为会议的中心话题,并在认识上取得重大收获  相似文献   

4.
文艺学的学科边界问题再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艺学的边界问题研究是近年来文艺学界讨论的一个重要议题。问题起于中国文学理论研究从20世纪80年代的“向内转”转变到90年代的“向外转”,从文学自身的研究扩展到文化研究,从而产生了“越界”的问题。从学科发展逻辑来讲,文艺学研究向更宽泛的文化的扩展是积极的,但真正的问题在于文化批判的态度可能产生了对学术的客观性和公正性的销蚀作用。因此,文艺学研究在向文化扩展的同时,也需要回到文本、强化对具体现象的研究。  相似文献   

5.
虽然"学科"一词本身就具有"课程"的含义,民国时期的大学新文学课程是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的源头,本学科自20世纪50年代正式成立后和课程又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但是目前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史研究却忽略了课程这一重要环节.现当代文学课程在目前又遭遇到边缘化、相对滞后于学术研究、人文性质不足等许多问题.因此亟待学界加以重视和讨论.  相似文献   

6.
经过新世纪十余年的激烈争论,中国的文艺学界开始逐渐冷静下来,一些更为重要的问题开始突显。文艺学应该处理好如下三种关系:文艺学学科与其他学科之间的关系;文艺学与新的文化现实的关系;文艺学与中西文论资源及文学基本问题的关系。文艺学的"名不符实"实际上为其自身提供了拓展跨学科研究的空间,回归"文艺"本位,增强"历史"意识应该是文艺学学科的选择;新的文化现实需要新的文学分析方法和理论工具对之进行更有效的解释,这正是文艺学学科的主要任务;立足于中西文论资源的学术史及对文学基本问题的激活,有助于确立我们在面对"新的文化现实"时的学术立场和提问方式。  相似文献   

7.
文艺美学作为一门学科之所以能够在20世纪80年代的中国产生,除政治、文化方面的原因外,还与我国学术界美学研究、文艺学研究的状况有关,与我国现代以来美学研究的传统有关.在一定的意义上,我们也可以说,文艺美学学科的建立,是我国美学研究的艺术学转向、文艺学研究的审美论转向的一个必然结果,是20世纪以来我国学术界几代学人文艺美学研究实践的一个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8.
摘要: 经过新世纪十余年的激烈争论,中国的文艺学界开始逐渐冷静下来,一些更为重要的问题开始突显。文艺学应该处理好如下三种关系:文艺学学科与其他学科之间的关系;文艺学与新的文化现实的关系;文艺学与中西文论资源及文学基本问题的关系。文艺学的“名不符实”实际上为其自身提供了拓展跨学科研究的空间,回归“文艺”本位,增强“历史”意识应该是文艺学学科的选择;新的文化现实需要新的文学分析方法和理论工具对之进行更有效的解释,这正是文艺学学科的主要任务;立足于中西文论资源的学术史及对文学基本问题的激活,有助于确立我们在面对“新的文化现实”时的学术立场和提问方式。  相似文献   

9.
20世纪20年代末,一些学校先后开设了中国新文学课程,中国现代文学史作为一个学科进入了草创时期.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新文学史作为大学中国语文系的主要课程之一."文革"后,中国现代文学史的研究进入了新阶段,总体上由原来的个人撰史转向合作治史.1985年,"20世纪中国文学"构想的提出,意在打通近代、现代、当代的界限,影响了文学史的编撰.随着学界对于此构想的质疑与反思,酝酿着中国现代文学史学科新的突破.  相似文献   

10.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从文艺心理学研究到文学言语学探求,从精神生态的追问到生态文艺学的建构,鲁枢元以其富有原创精神和开拓气质的研究实践不断开拓了文艺学学科研究的领域,为推动我国当代文艺学建设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目前,当文艺学自身存在的合法性遭到质疑、文艺学学科建设和发展成为学界普遍关注的对象时,将鲁枢元的文艺思想作为个案加以反思,可能成为新世纪文艺学学科建设的有益参照。  相似文献   

11.
中国比较诗学肇始于20世纪初的五四前后,作为独立的学科形成于20世纪60年代以后;比较诗学的研究范围可细分为三个层次,即研究对象、研究领域和研究课题;而从互用、互明到互补,则是中国比较诗学的三个阶段、三条途径和三种境界。比较诗学实质就是跨文化的文学理论,它是走向"总体文艺学"或"普遍文艺学"的必由之途。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我国的学术研究进入一个新阶段,我有幸在学界前辈的引领下,介入比较文学领域.多年来,我先后致力于中西戏剧比较、中西小说比较和中西比较诗学研究,试图在文艺学和比较文学的交叉领域中寻找两者的结合?借以推动文艺学学科内涵的更新和发展;90年代开始,我又把海外华文文学、华人文学,特别是世界性的汉语诗学研究引入比较文学研究领域,尝试为比较文学拓展一个新的学术空间.  相似文献   

13.
在当今中国女性研究领域,女性群体形象一直是东西方学界共同关注的主题之一,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西方出现了一些较有分量的研究专著和期刊论文.文章试图对20世纪90年代以来有关中国女性群体形象的英文研究成果加以评介,并与大陆女性研究进行比较,以期从女性群体形象的角度探讨西方中国女性研究的特点及其与大陆女性研究在理论立足点、学者性别构成、选题等方面的异同.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80~90年代中国近代史研究"现代化视角"的兴起,既是中国近代史学界积极"以史经世"回应新时期中国现代化建设的主动举措,也是完善20世纪60年代初形成的马克思主义中国近代史学科体系的内在要求,又是上承20世纪30年代中国近代史研究的"近代化话语",下接新时期海外中国近代史研究现代化思潮输入中国的结果。现代化视角引入中国近代史研究后,中国近代史学界系统探讨近代中国现代化的历史进程,形成了一批有重要影响的成果。现代化视角的引入,在中国近代史学科发展史上,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学术创新价值,推动了新时期中国近代史学科体系的完善,是20世纪中国近代史研究走向繁荣的重要标志之一,为21世纪中国近代史学科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的翻译事业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涌现出了一大批杰出的翻译学者,其中包括许多优秀的女性翻译研究学者。然而,学界大多关注男性翻译学者的研究,对女性翻译学者研究较少。本文按照霍姆斯翻译研究结构图的线索,对当代中国女性翻译学者分类论述,试图挖掘其重要翻译理论和学术贡献,以期展现其对中国翻译事业的贡献。  相似文献   

16.
19世纪、20世纪之交,中国知识人将眼光投向民间,神话引起了启蒙主义者的关注,它被视为"中国之生命".随着民俗学的兴起,神话的学术研究进一步发展,同时,它在30年代的通俗化实践中,也成为"创造具有民族形式的新文化"之依托.1949年以后,神话成为本土现代社会、多民族国家和社会主义文化的建构力量,同时也为20世纪八九十年代神话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其学术发展可大致划分为两个时期:80年代初到80年代中期,神话研究的复兴与重建在推动民间文学整体研究中具有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中期,民间文艺学领域引入西方神话学理论,神话研究领域呈现出多维视野与多元范式交杂的景象.  相似文献   

17.
王元化是一位大学者,但更是一位有独立人格和自由精神的思想家。他以关学、文艺学研究的丰硕成果奠定了自己在学界的崇高地位,但更可贵的是他并没有止步于此,他善于反思历史,思考现实,从而完成了知识谱系向价值谱系、学者向思想家的转变,成为世纪末思想启蒙的一位代表人物。王元化的学术成就卓尔不凡,但王元化在20世纪中国思想史上的意义要远大于在中国学术史上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80年代,美国人类学家顾定国先生在与中国学界的交流过程中,认为有必要给美国的同行们写一本有关中国人类学发展动态的专著作为教学参考材料.1994年顾氏的<中国人类学逸史>(The saga of Anthropology in China: From Malinowski to Mao)出版后,被美国人类学界的书评誉为"填补空白"之举.时隔三年后的1997年,王建民教授的<中国民族学史>的出版,也被国内的学界大师认为是学科史上"超过前人研究"的"先锋之作".二本学科史的著作.一为"知彼",另一本则为"知己",无"民族"与"学术"竞争之嫌,但在彼此的目标领域和对象中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在本次访谈中,王建民教授回顾了<中国民族学史>的知识与文本生产过程,对个人的受教经历、特定时段的学术语境、学术机制和范式的转换以及当今的中国人类学学术动态都作了广泛而深刻的阐述.  相似文献   

19.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现代文艺学,必须面对现实,研究现实的新发展、新特点、新需要;面向传统寻求资源;吸收世界各民族的有价值的文艺学思想;研究近百年来文艺学的研究成果即中国20世纪文艺学学术史。研究中国20世纪文艺学学术史的意义在于建设和发展有中国特色的现代文艺学,因为“中国特色”之根在于本民族的传统,特别是最邻近的传统;历史是在批判与继承、否定与肯定的无数次辩证转换和相互搏击中发展的,而对它最邻近的前一个时代或时期的历史经验教训,更有着特别密切的关系,我国现在的文艺学的学术范型都是在近百年熔铸形成的  相似文献   

20.
公共关系学是一门新学科,这门学科的历史至今只有几十年。北美洲和欧洲的学者们对此学科研究较早,有很多著述。其中,有些著作(比如美国学者卡特利普、森特的《有效公共关系》、英国学者杰弗金斯的《实用公共关系》等)对公关学界影响较大。20世纪80年代初期,公共关系学被引进中国大陆。80年代中期,大陆第一代公关教材面世,其开山之作有中国社科院新闻研究所明安香等人编写的《塑造形象的艺术——公共关系学概论》、王乐夫和廖为建等人编著的《公共关系学》等等。这一代教材主要完成了公共关系学的引进任务。20世纪90年代初,一批对中外公关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