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王霖 《社科纵横》2023,(6):33-38
高质量推进河西走廊文旅融合发展,不仅对河西走廊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同时,对甘肃文化旅游强省建设,乃至推动中国文化的国际交流和文明互鉴也意义重大。丰厚的历史文化自然资源以及“一带一路”倡议、新西部大开发、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等带来的发展机遇为河西走廊文旅高质量融合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与日俱增的民众文旅消费需求则为河西走廊文旅高质量融合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前景。然而优势资源并不等于产业竞争优势,要把资源优势转变为产业竞争优势需要从创新体制机制、创新发展理念、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与完善服务以及加大人才培养力度等方面入手,切实找准文化与旅游高质量融合发展着力点,深入推进河西走廊文化与旅游高质量融合发展,让全力复苏的文旅产业,成为推动河西走廊地区乃至甘肃省经济复苏增长的突破口。  相似文献   

2.
我国文旅融合的发展经历了多层次、复合化的演进。作为一项牵涉多部门、多领域,涉及多方法、多要素的系统性工作,文旅融合需坚持用系统观念探索其发展逻辑。从经济、文化、生态等角度切入,我国文旅融合主要面临融合理念落后、产业逻辑单一、生态保护与绿色发展缺位等问题。本文以系统论为分析框架,探讨了政府驱动、多元主体协同和文旅共振等三重机制的动态演进逻辑及综合作用效果。基于对中国经验的总结,本研究对未来发展路径展开了积极探索。具体来看,首先,在文旅融合发展过程中应注重树立“大旅游”发展观念,处理好共性与个性、产业与事业、旅游者与目的地居民以及开发与保护的关系;其次,应遵循“新创—修正—稳定”这一周期发展规律,着力打造“核心点—特色线—联动面”的创新演化格局;最后,应以目标为导向,促进实现供给与需求以及结构的动态平衡,从而增强文旅融合的内生发展动力。  相似文献   

3.
《社科纵横》2019,(1):40-45
我国历史文化遗产遍布大江南北,它延续着华夏子孙的血脉基因,在文旅融合的新时代备受瞩目并成为旅游凝视的重要景观。如何在以旅彰文、以文促旅的时代机遇下将文化遗产融入智慧旅游是实现文旅高度融合的题中之义。本文响应习总书记提出的"让文物活起来"的方针,以文化遗产大省甘肃的彩陶为具体研究个案,从文旅资源的多重凝视转向和智慧开发需求切入,探讨其活化路向和智慧化路径。  相似文献   

4.
<正>太极拳文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在世界范围内大放异彩,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重要载体。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抓住文旅融合繁荣发展这一契机,讲好太极拳故事、推动太极拳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正当其时。研究的意义目前,太极拳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研究相对滞后,太极拳文旅产业化发展受到阻碍。基于文旅融合的发展热潮和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目标,结合太极拳文化产业的发展现状,本文通过研究太极拳文化和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  相似文献   

5.
海敬 《社科纵横》2023,(5):154-160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为新时代新征程文旅融合工作指明了发展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红色基因是红色历史的积淀,是中华民族革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乡村最鲜亮的文化底色。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斗争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甘肃省作为中国西北地区的一个重要省份,拥有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通过概述甘肃红色文化在乡村振兴战略中的地位与作用,提出甘肃红色文化在乡村振兴战略中的实践路径。  相似文献   

6.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当前,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经济长期向好基本面没有改变,人民群众对文化和旅游产品的供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文化和旅游产业发展空间广阔。庆阳作为丝绸之路经济带上承东启西、连接南北的重要节点城市,自然景观独特、文化积淀深厚、乡土民风淳朴、名人贤达辈出,还孕育了香包、剪纸、道情、皮影等独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如何利用当地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进一步推进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和融合发展,对于打造“高天厚土、红色圣地、文化庆阳”文旅品牌,助推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社科纵横》2019,(10):38-45
2017年以来,随着中国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进入全面发展期,甘肃建设文化大省与旅游强省新征程的开启,甘肃省文旅产业发展也随之进入一个全新的时代,新的时代背景下,甘肃省文旅产业发展逐渐呈现出新的阶段特征与发展脉络。本文基于这样的背景,对甘肃省与全国平均水平、西北五省、西南地区以及东南沿海部分省市的旅游业发展重要衡量指标进行了对比分析,而后在此分析基础上,给出了当下甘肃省文旅产业发展运行状态的基本判断并对其未来发展趋势作出预测。通过以上研究,以期可以为甘肃省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实现新旧动能高效转化、建设文化旅游强省提供现实依据与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8.
杨琳  饶金涛 《唐都学刊》2023,(4):42-50+2
乡村要振兴,产业是基础,文化是灵魂。在文化产业发展进程中,将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的同时,更能促使经济社会发展得以扎根传统、厚植文化根基。数字文化产业是我国文化产业转型升级和提质增效的新业态、新领域,是建设数字乡村、增强文化自信的重要载体。针对乡村数字文化产业在数字中国建设和乡村振兴中的价值维度和发展困境,探寻数字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的路向选择。在文化认同和数字素养层面,应挖掘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并使其得以数字化传承与保护,不断满足村民的精神文化需求,通过数字素养与技能培训使村民真切享受到信息时代的“数字红利”,促进乡村文化认同度与村民数字素养的提升。在数字技术应用层面,应增进数字技术理性与时代价值需求的呼应,通过强化乡村配套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新一代数字技术成果在乡村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中的应用,使数字技术与乡土文化在良性互动、交织互补中共同发展。在数字文化产业发展层面,应深化数字时代的多维融合与商业模式创新,以城乡融合为起点,促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融合,加强文化产业与其他产业的融合,加速文化数据资源的有效融合并推进互联网时代商业模式的不断创新。  相似文献   

9.
吴海琳  曾媛媛 《学习与探索》2023,(10):25-34+179
马克思劳动异化理论和哈贝马斯交往异化理论对网络社会背景下的网络社会异化现象分析具有重要启示意义,延续并拓展对异化的主体分析与媒介分析有利于深化对网络化时代异化新形态的理解。信息技术迅猛发展使网络社会日益分化,“网络精英”“网约劳工”“普通网民”“数字难民”四类网络主体在流量变现、平台算法、数据生产与数字鸿沟规训下呈现能动性退化、隐性控制、自主性减弱、数字区隔等异化表征。新时期媒介融合进一步深刻影响了网络化时代的交往形式、交往空间与交往体验,媒介融合在延展交往形式、拓展交往空间、丰富交往体验的同时,也对真实性、正当性、真诚性交往原则产生破坏,致使网络社会人际交往陷入新的异化困境。  相似文献   

10.
“非遗旅游”文创产品设计本质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产业在创意上的融合,强调非遗的可生存性,以文创产品为载体,通过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从多个角度寻找非遗与现代生活的连接点,使非遗融入现代生活、展现当代价值,使非遗“活”起来、旅游“火”起来。以山西“非遗旅游”文创产品设计为切入点,通过梳理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况,分析山西省“非遗旅游”文创产品设计现状,结合现状提出相应的优化对策,打造特色“非遗旅游”文创产品,创新非遗保护传承模式,推动文旅融合走向纵深,助力山西省文旅产业转型升级,提升吸引力和竞争力。  相似文献   

11.
数字政府建设已构成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型引擎。农业社会、工业社会、数字社会的变迁延续着政府形态创新的知识谱系,依次构成融合型、棱柱型、衍射型、孪生型四重政府模式。孪生型数字行政模式既是行政模式与社会结构迭代耦合知识谱系的弹性延伸,也是量子纠缠理论对行政场域的映射。虚拟行政系统通过对物理行政系统的数字化映射,实现了对行政主体、行政流程与全生命政务周期的数字化、仿真化、自动化与智能化,并在动态互动中实现迭代循环优化。技术的赋能性入场、孪生组织平台的协同性开场、制度规则的适应性护场与数字行政文化的渗透性暖场有机地构成了孪生型数字行政模式的实践机理。  相似文献   

12.
新兴文化业态与文化的多元化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科技在文化领域的广泛运用,不断创新、催生新的文化业态,并且成为文化产业新的增长点.新兴文化业态是在原有业态自我扩张和融合其他产业的基础上形成的,并且具有文化与科技相互融合、文化业态自身之间融合、以文化创意和创新为基础、集群化发展等特点.发展新兴文化业态的路径为:解放思想,增强文化创造活力;促进科技与文化融合,创新文化内容和形式;构建产业价值链,促进新兴业态规模化发展;推动体制机制改革,形成完善的文化创新体系;实施文化人才战略,开发人力资源等.发展新兴文化业态,可以促进文化的多元化发展,满足人民群众的多元文化需求.  相似文献   

13.
数字经济时代,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新业态、新模式、新产业不断涌现。在新时代背景下,企业对财务人才的专业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具有多元知识、多样技能、战略思维的财务人才,能更好地适应时代发展需求。在数字经济视阈下,面对社会发展对新型财务人才的迫切需求,在国家教育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的承担培养应用型人才任务的高校,应通过构建数字化财务课程体系、采取全方位协同育人、完善财务人才评价机制,实现培养模式转型。  相似文献   

14.
构建和谐的人文生态是导引中国数字文化发展的根本之维。中国数字文化发展的人文生态性质包括数字化过程的人文选择性、数字化技术的人文性质。这种人文生态性质导致数字文化鸿沟的出现和人文生态圈的分层、数字不良文化价值观与恒常文化价值观的疏离和人们文化心理的失衡及新“文化病”的产生等一系列后果。因此,在中国数字文化发展过程中,要改善数字文化发展的“人文生态”环境,必须把握构建人文生态的“辅人技术”、“人文社会”和“技术人文”原则。在此基础上,从数字化人文理念、数字化的伦理和制度生态、数字化人文精神和网络语言的文化新语境四个维度构建中国数字文化发展的人文生态。  相似文献   

15.
基于我国省际面板数据,运用修正的耦合协调模型测算数字经济及其子系统与高质量发展耦合协调度,对全国及四大区域各系统耦合水平发展态势和区域差异进行分析,结果显示:第一,我国数字经济与高质量发展水平均呈不断上升趋势,且前者普遍低于后者的水平,数字产业化水平低于产业数字化水平;第二,二系统、三系统耦合度逐年递增,但绝对水平较低,且前者高于后者;两类耦合度在区域间和区域内部差异较大;第三,在耦合水平方面,“产业数字化—高质量发展”最高,“数字产业化—高质量发展”次之,“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最低。由此,在全面认识数字经济与高质量发展匹配现状的基础上,为促进数字经济与高质量发展更加融合适应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6.
随着数字媒介在社会生活的全方位深入渗透,旅游城市品牌主导权逐渐由官方组织向媒介用户和旅游者过渡,旅游目的地的营销环境与模式发生了巨变。网红经济赋予了城市空前的关注度,数字媒介成为传播城市形象、构建旅游城市品牌新的重要途径。哈尔滨旅游爆火出圈证明了数字媒介与具身体验的良性互动是旅游城市构建品牌的有效路径。在数字媒介与具身体验的良性互动中,旅游城市品牌在实体空间和虚拟空间双重空间中的有效传播与塑造,突破了传统媒介语境下主客体二元区分的状态,旅游者也成为品牌构建的主体。通过个人的旅游实践参与和旅游体验分享,城市品牌形象不仅是激情昂扬的官方叙事下的正式表达,也是充满人格特征的个性化表达。因此,随着数字媒介影响力和用户主观能动性持续增加,旅游城市品牌构建急需从政府部门投射城市品牌形象、主导构建品牌的传统模式转向多主体参与、多空间联动的多轮驱动新模式,探索形成以旅游产业为关键主体,联动实体空间和虚拟空间两个空间,兼顾旅游前、旅游中和旅游后三个阶段,激励旅游城市政府部门与行业协会、当地企业与居民、旅游者、数字媒介等多元主体共创共享的城市品牌构建路径。  相似文献   

17.
何志钧 《学习与探索》2012,(12):126-130
媒介演进显示出了从硬媒介向软媒介,从原子材质媒介向比特媒介转变的嬗变趋势。后信息社会的文化范式是一种混融转换式、集成整合式、去中心化、多元共生的范式。多元并存、立体伸展的媒介融合集成的"全媒体"格局和文艺跨媒体运营的实践经验为当代文艺、审美研究提供了新的视阈,开启了新的问题意识。20世纪以来,经过"语言学转向"、"文化转向",文艺理论和文艺美学范式正面临着一次新的转换,一种"数字媒介转向"正在深刻影响今日的文艺与审美研究。这种情况客观上要求当代文艺学因应时势,积极转型,从传统文艺学的语言学思维模式转换到数字媒介学文论研究模式。传统的线性思维、链状模式文艺美学是与文字思维、印刷文化、作者—文本—读者的主从单向度顺接关系相适应的,而与数字化生存、全媒体、超文本、网络传播时代文艺审美实践的去中心多维动态交互关系相适应的则是非线性、立体化的网络状模式的文艺美学。  相似文献   

18.
郑焕钊 《探求》2023,(6):70-77
文化的活化只有融入到日常生活,适应当代人们的精神生活与物质生活,才能真正获得创造与创新。实施岭南文化“双创”工程,需要突破狭隘的机构性定义,从文化是一种整体的生活方式的层面来进行:在价值维度上,以岭南文化的还原性阐释和系统性重建为基础,以当代社会价值需求为导向,推动岭南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耦合;在实践维度上,以生活方式的塑造为中心,推动岭南文化与文化创意产业和当代消费时尚的“双创”,实现岭南文化与当代生活的融合;在传播维度上,以数字化发展为战略,促进岭南文化的技术化转化与数字化传播,促进岭南文化与当代以“技术—文化—创意”为整体的文明形态的融合。这三个维度的实施,需要坚持三种文化发展观:第一,突破“小文化”视野,坚持岭南文化与岭南经济、社会、历史发展的统一的“大文化”整体观;第二,突破传统与现代的两元论,坚持岭南文化的历史与当下动态发展的一体性,建立一种“活文化”的传承观;第三,要坚持对岭南文化价值的批判性传承与时代性创新相融合的文化发展观。  相似文献   

19.
面对数字化商业模式和业态结构的变化,传统的商科实践教学体系已不适应新商科理念下对商业人才需求的新变化。基于新商科人才需求变化和传统商科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该文从实践教学课程、实践教学平台、实践教学模式和实践教学项目等方面构建了新商科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体系,并设计产教研融合机制、实践教学管理机制、教师引入和培育机制、多元化资金投入机制等保障机制,以提升新商科人才的综合实践能力和培养质量。  相似文献   

20.
以数字化转型整体驱动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治理方式变革,已经成为国家重要战略目标。在数字技术的推动下,新产业、新业态和新商业模式不断涌现,企业的生产经营方式、政府的治理方式和居民的生活方式正在发生重大变化。当前中国正处于数字化转型的关键时期,明确数字化转型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与挑战,对把握发展机遇、克服发展障碍,推进数字经济繁荣发展,具有重要理论和现实意义。基于此,本文提炼、总结和归纳了数字化转型在企业生产经营、政府治理和居民生活中发挥的作用,并指出了中国数字化转型面临的挑战。最后,有针对性地提出促进中国数字化转型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