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2 毫秒
1.
一艺术的本质是什么?两千多年来人们对这一问题一直进行着不懈的探索。一个又一个假说记录着探寻的轨迹,构成不断演化发展的艺术本质认识史。回顾这一历史,就会发现人们往往偏重考察诸多假说的差异而忽略它们的共同。试以不少论者乐于提及的以亚里斯多德为代表的古希腊美学思想中的“艺术摹仿说”和中国古代美学思想中的“艺术表现说”为例,人们往往强调前者主张艺术是客观世界的摹仿和再现,后者主张艺术是主观世界情感的抒发和表现,似乎一为客观,一为主观,二者截然对立。然而却很少有人注意到,这两种看来迥乎不同的艺术本质说有着不容忽视的一致性。其实无论古希腊的艺术摹仿自然也好,还是中国古代文论中的“诗言志”、“诗缘情”也好,这里的摹仿  相似文献   

2.
张冰 《学习与探索》2023,(4):145-153
表现说是西方艺术哲学中可与再现说争锋的艺术本质观,但其内部逻辑存在重重龃龉。这一逻辑澄清任务是由20世纪中叶以来在英美影响巨大的分析美学完成的。分析美学家们通过对“表现”语义以及相关语词的考辨,例示了表现与表现说的复杂性。在他们看来,表现说所预设的艺术家情感状态与艺术品之间的一致性是无法成立的,艺术品表达了某种情感的这一表述从语法上来说也是存在问题的。但他们也并非全然否定表现说的合理性,为了在一定程度上维护表现说,部分分析美学家主张将表现理解成隐喻性的,并对表现的内容进行了扩容。分析美学所做的这些努力,对于国内美学界进一步考察表现说以及完善对艺术本质问题的理解无疑是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3.
艺术本质论     
艺术本质是文艺理论和美学研究的中心课题,也是当前艺术实践中一个亟待解决的 问题。因此,开展艺术本质问题的讨论,是很有现实意义的。一 关于艺术的本质,在文艺发展史上大体有两种不同的解释:一是认为艺术是对客观 现实的摹仿、再现;一是认为艺术是对主观情感的表现。前者称为“艺术摹仿说”,后 者称作“艺术表现说”。从美学传统上来看,一般说来,西方古典美学侧重于“摹仿”, 中国古典美学则偏重于“表现”。英国美学家H·奥斯本(H·Osborne)在《美学与 艺术理论》一书中,曾作过比较分析。他说西方古代的美学思想。基本上是自然主义 的…  相似文献   

4.
关于美感的问题远在五十年代中,在一篇题为《论美感、美和艺术》的文章里,就提出了“美感的矛盾二重性”问题,这二重性就是:“美感的个人心理的主观直觉性质和社会生活的客观功利性质,即主观直觉性和客观功利性。”作者认为,美感经常是在一种直觉的形式中呈现出来,它在剎那间有不经个人理智活动或逻辑思考的直觉特点。虽然作者为了要有别于唯心主义者所说的“直觉”,而给自己的“美感直觉”增添了许多附加条件和解说,但这样一来,就与他所说的“美感的主观直觉性”有了矛盾。为了弥补这个缺陷,作者在另一篇文章中提出了“两种根本不同的直觉:一种是低级的、原始的、相当于感觉也可以说是在理性阶  相似文献   

5.
社会的进步使新闻呈现出较多的功能,但主要还是毛泽东主席讲的“指导工作”和“教育群众”。就是以事实引导人们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通过事实感受生活、理解生活,不断创造美的生活。这就要求新闻既要真又要美。本文试从自然、社会、表现艺术等方面作一探讨。  相似文献   

6.
“文学是人学”,文学的本体存在与人的本体存在是一致的。文学活动从本体论角度看是人的自由自觉生命活动的一种实现方式,是主体精神本质的自我实现和确证,主体由此获得审美愉悦和审美自由感。文学活动既是个体精神的活动,同时又与人们的社会实践活动相关联,由此决定着文学的多重本质和多种关系。如文学的个体性和社会性、审美本质和社会本质、主体自我实现和社会责任感,反映与表现以及文学活动的主观精神特性与客观实践品格等。此外,由于文学本体存在与人的本体存在一致。文学观也必与人生观相通。与“独善”和“兼济”两种主要人生取向相对应,在文学观念上也通常有“为艺术而艺术”和“为社会人生而艺术”两种主要指向。  相似文献   

7.
读了《求是学刊》1986年第1期刊登凌立坤同志《论模式思维》一文(以下简称凌文)之后,引起了我的一些想法。凌文主要论述模式思维的根据、内容、特征和规律。笔者主要论述模式思维的性质、形式、方法和体系,与凌立坤同志和其他学者们共同研究。 一、模式思维的性质 凌文认为:“模式思维是对被研究对象的客观模拟,是研究适合反映当代科学技术成果的思维的本质形式及其规律的科学”。笔者认为:模式思维既有客观性质,又有主观性质。“模拟”一词,既指对客观事物的模仿,又指对主观事物的模仿,当模仿达到一定的标准形式或样式时,就称为“模式”。…  相似文献   

8.
美的本质是多方面的,从认识论角度来探讨,主体与客体的关系问题便是关于美的本质的中心问题。美到底是主观的、还是客观的、抑或是主客观统一的……各种对美的本质的观点、看法,都围绕着这个中心而展开论争。但是,美又不同于在自然界中本身有质的规定性的事物。我们尽可以说花是红的、草是绿的,并无人反对,我们却不能期望说花草是美的也一定无人反对。因此,对美的本质问题的讨论的方法又不同干一般认识论的讨论方法。我们如果把两者等同起来,就有导致对美的本质、审美现象、审美的历史发展等一系列问题的看法简单化、机械化的结果。正确的方…  相似文献   

9.
美的概念有两种:一为表现对象美,一为表现目的美。就来源讲,艺术美绝不仅仅局限于现实美一方面,生活中丑的现象也可作为艺术美表现的对象。创造美的艺术作品的决定性条件不在表现对象的美,而在于是否具有正确的社会的审美的理想,以美作为表现目的。艺术作为主观与客观的统一,表现了作家的审美理想,对美在本质、成分或内容上的现实,赋予了恰当的形式,使之适合人们观照。  相似文献   

10.
为了深入地认识美,可按美的事物的产生和美的性质特点 的不同,把美分为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三类。本文主要讨 论艺术美的本质和根据问题。 一、艺术美是主观统一于客观之中 真正的艺术是一定创造出美的。对人们是一定有美学欣赏价值的。至于那种名谓艺术,实则无美可言的东西,本不该叫艺术的。所以,艺术美是艺术特有的美学属性。从美学角度看,艺术和艺术美二者具有同一性。因此,为了认识艺术美, 可以从艺术着手研究。 艺术的本质是什么?毛泽东同志说:“作为观念形态的文艺作品,都是一定的社会生活在人类头脑中的反映的产物。” (《毛泽…  相似文献   

11.
关于艺术的形式美,我认为既有与内容相结合的艺术形式的美,又有与内容相对独立的艺术的形式的美。这里有三个问题值得探索:第一、形式美的相对独立性表现在哪里?是否仅仅表现在形式为一定内容服务,是否恰当表现内容,表现好与不好,妙与不妙上?第二、形式美的根本原则,除了它与内容统一外,还有没有其他的原则?第三、形式美与形式主义的美的区别在那里? (一)形式美具有相对独立性 有的同志认为“艺术形式”的美是存在的,它是艺术作品对其内容的表现形式之美,艺术的“形式美”是不存在的,在与艺术作品所表现的内容无关,是孤立于艺术内容之外的…  相似文献   

12.
在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第三手稿《私有制和共产主义》中有一段论述音乐美的文字:“只有音乐才能激起人的音乐感,对于不辨音律的耳朵说来,最美的音乐也毫无意义,音乐对它说来不是对象”。主张美是主客观统一的朱光潜先生在文章中引了这段话之后说:“这两句极简单的话就解决了美和美感的不可分割的关系以及美是主观的、客观的还是主客观统一的问题。上句说音乐的美感须以客观存在的音乐为先决条件,下句说音乐美也要有‘懂音乐的耳朵’这个主观条件。请想一想:(一)美只是主观的还只是客观的呢?(二)美能否离开美感而独立的存在呢!想通了这两个问题,许多美学上的问题就可“迎  相似文献   

13.
呼博 《社科纵横》2006,21(7):120-122
本文通过对中西古典艺术都呈现为和谐统一这一共同特征入手,说明中西艺术都是主观与客观统一这一艺术规律的表现:继而又论述了中西艺术的主客观统一过程中又各有其侧重和差异,中国古典艺术是从主观一面入手实现主客观统一的,而西方古典艺术则是从注重客体的方向达此目的的;最后又对中西近现代艺术从嬗变到今天对各自古典和谐艺术已实现解构的现实进行分析,说明现代艺术的由重矛盾对立而实现的艺术中的主客观分裂是相对的,中西现代艺术本质上仍遵循主观与客观“和谐”统一这一艺术规律。  相似文献   

14.
大千世界五光十色,丰富多彩,最先进入人们视觉的不是物体的形态,而是它的色彩。色彩能唤起人们的美感。马克思曾在《政治经济学批判》中说:“色彩的感觉是一般美感中最大众化的形式。”狄德罗在《论绘画》中也说:“素描赋予本质以形体,色彩赋予本质以生命。由此可见色彩之于绘画所具有的重要意义。”与绘画艺术一样,语言艺术也追求色彩美。文学作品总是向人们提供一个情感赖以活动的活生生的客体世界,要表现这个世界,就少不了对色彩的描绘。因而,色彩描绘是文学作品表情达意的重要手段之一。作者在创作中,充分利用色彩语辞点染环…  相似文献   

15.
川端康成是为日本文学赢得荣誉的一位世界性著名作家,他在1968年10月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其授奖的主要理由是:“以卓越的感受能力,表现了日本人的心灵的精华,叙述富有技巧”。那么,他作为一位具有很突出的创作个性和成就的作家,他的“卓越的感受能力”是怎样体现出来的?他所表现的“日本人的心灵的精华”又是指什么?简约地说,川端康成的艺术感觉与思维的最突出的特征,可以用“女性化”这一概念来表述;与此相应,他所表现的日本人的心灵的精华也主要是指将女性美、自然美、古典美熔于一炉的审美理想,并于无意识的深刻层次上,表现了日本文化源远流长的一种民族情感,即对爱与美的一往情深的崇拜,在川端的笔下,则具象化为对女性之情、女性之美的崇拜与  相似文献   

16.
一、渴望反映人生真实的美 《边城》这样的人生梦幻诗般的作品,除了体现着人们对美,对人间真情的向往和追求而外(这向往和追求又是任何偏狭的理念难于阻隔的),在看似平淡、朴实的作品后边,在往还蕴积着作者久久凝结于心,并想一泄为快的某种社会见解,某些生命体验和人生追求。只要不怀偏见和细心,从《边城》本身出发,我们是能大致领略沈从文的艺术世界的。 《边城》的作者沈从文说:“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停乎人性的’人生形式。”那么,对于作者心目中的这种“人生形式”,应怎样理解呢? 首先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我曾在《真理的形式是主观的吗?》一文中,对真理的形式作了探讨,当初原是针对所谓“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真理的形式是主观的”这个论点而发的。这个论点,完整地说就是:“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是没有阶级性的;真理的形式是主观的,具有一定的阶级性;但是内容是决定形式的,因此真理是客观性的,是没有阶级性的。”这个三段论式的论点,清楚地表明“客观的”和“主观的”这两个概念,是对立关系的概念,犹如说内容是客观性的,而形式则是主观性的,两者具有“唯物”和“唯心”的对立的含义。提出这一论式的论者,显然也是承认内容与形式的矛盾的,唯其如此,才需借助于“内容决定形式”来自园其说;只是这种解释等于空话,矛盾并未解决。因为如果内容决定形式,那末内容的客观性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18.
万斌  王学川 《浙江学刊》2007,1(4):81-88
历史美是体现着人类历史发展的本质与规律,能够引起人们的愉悦情感的具体的社会历史形象。人类在历史活动中按照美的规律不断地显示和实现自己的本质力量,从而创造着历史美。历史美从本质上说是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确证和展现。历史美可分为历史的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三类。历史美具有的三个根本特征是广博性、可感知性、情感性。  相似文献   

19.
邹晓萍 《社科纵横》2002,17(1):69-70
本文借用“卓玛”一词 ,表达了作者对情感、对大自然以及对美的感受  相似文献   

20.
一忠实与超越在由一种艺术形式转换为另一种艺术形式的创作中,素来就有“忠实说”与“创造说”的尖锐对立:一说要忠实原著,改编者不得改动原著的情节乃至于细节,每一部小说搬上银幕,都会因某些情节的改动、增删而争论不休;一说改编是再创作,改编者有权根据自己艺术表现的需要对原著作自由的改动。国外就有一种改编理论,认为改编不必照顾全篇,仅凭原著的某一点就可以生发开去创作一部新作,有极强的主观随意性。匈牙利的电影理论家贝拉·巴拉兹要求改编者“把原著仅仅看成是未经加工的素材,从自己的艺术形式的特殊角度来对这段未经加工过的现实生活进行观察,而根本不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