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 毫秒
1.
“两创”与“新文科”同时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节点上被提出,决定了二者之间具有深刻的内在关联。这种关联体现为两种“契合”:一是精神内蕴层面的契合,二者都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度融合;二是技术需求层面的契合,二者都强调科技赋能,且赋能的对象都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种内在逻辑决定了“两创”需要融入“新文科”建设之中。然而,在融入过程中,出现了“新文科”文化属性认识不足、二者衔接度较低、“两创”实践性较弱等困境。解决这些难题,可从“加强顶层设计,凸显文化属性”“重构文化课程体系,编纂‘新文科’系列精品教材”“创设文化实践教学基地,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践转化模式”等路径进行。 相似文献
2.
潘庆玉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53(4):134-140
说语言是一种符号系统,乃是一种人学的重要理论发现。“惊异”是符号本身带给人的一种无形的思想力量,是人类真正思索的开端,也是人类创造力的源泉。语文教育,应当开启语言文字作为符号世界的惊异力量,唤醒人自身的创造精神和意志自由,激发人们对于未知世界与神秘事物的无限渴望。 相似文献
3.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5):137-143
人类学是国内外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研究所依托的主要学科之一,不同文化背景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理念和方式是不同的。随着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日益重视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自身价值的日益增加,河南作为文化资源大省,采取了一些重要措施来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但是,近年来河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也面临一些困境,存在着传统的民间艺人渐渐消失、传承人的年龄偏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缺乏法制保障、传承人缺乏自觉意识等诸多问题。从教育人类学的角度来看,教育、人和文化是相互联系的。在教育人类学的文化传承视域下,应发挥地方高校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优势、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基础教育的校本课程之中,借助现代教育唤醒人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培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自觉意识等。 相似文献
4.
王小红 《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1(4)
教育作为一种与人的生存状态和生活方式密切相关的社会实践活动,其本质在于不断提高人的生活质量和升华人的生命品性,然而当前教育在工具理性的主导下失去了自我,沦为一种"规训"的工具,导致了人的异化。价值重建中教育的使命在于关注学生的现实生活,不断改善其生存状态和生活质量;在于建构可能生活,不断提升其生活意义和生命价值。 相似文献
5.
王振亚 《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31(1):73-77
人是由生命、生存和生活构成的有机体,生命、生存、生活是人成之为人的首要前提,也是人的发展的重要条件。在当今生命危机日益彰显、生存环境日益恶化、生活精神日益消沉的时代背景下,开展以生命教育、生存教育与生命教育为主要内容的“三生教育”可以从三个方面推进人的发展,即从人的生存性、社会性与超越性三个维度推进人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吕洋 《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3(5):57-60
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是人类对自我认识的一次重大提升,与近现代西方人本主义所理解的抽象的人不同,以人为本的"人"是现实的人、具体的人,是类、群体、个体三重存在统一的人,只有正确理解以人为本中的"人",才能真正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原则。 相似文献
7.
管锦绣 《武汉交通科技大学学报》2008,21(4):482-485
马克思人学研究存在着人的类本质向人的存在转换的问题,但两种人学视域并非是绝然对立的,而是存在着内在的逻辑联系,即它们都立足于人的社会性对自然性的统摄来研究人,正是这一内在逻辑促成了马克思人学视域的转换,马克思最终由人本主义者向实践唯物主义者转变,并使其哲学真正地成为革命的学说。 相似文献
8.
杨弦 《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6(4):105-106
中国有五千年的悠久历史,留给了我们一笔丰厚的思想文化遗产,这份遗产同时也是一笔丰富的视觉符号遗产,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中国传统视觉符号具有独特的风格和高度的艺术形式,有极高的艺术文化价值。设计教育是推动一个民族视觉语言文化走向国际化和现代化的重要力量。寻找具有现代意义与传统视觉符号意象结合的切入点,在传统中“考古“未来设计,创造出切合时代实际需求的现代“传统文化”设计,是我们每一位设计教育、研究、实践者都应该认真思考的课题。 相似文献
9.
王菡 《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23(5):104-110
劳动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是深化高校综合教育改革的重要抓手,二者的有机融合呼应了新时代社会发展对劳动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的新要求.以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为指导,坚持"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唯一途径"的指导思想,认为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是劳动教育的更高层次,是劳动教育中的创造性劳动,对青少年的身心发展至关重要.以创造性劳动为抓手,坚持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相结合,通过多元化的师资队伍建设、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的育人机制建设、全方位支撑的外部环境建设等,探索劳动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的路径,破解劳动教育薄弱之困,进一步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不断提升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质量. 相似文献
10.
杨涛 《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1(4):41-43
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在于人类的持续健康发展,人类的持续健康发展在于教育的持续健康发展。不言而喻,影响教育持续健康发展与否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但科学精神是不可或缺的一环。通过对社会发展、人的发展以及教育发展三者关系的论述,阐明了科学精神是教育发展的重要基石。 相似文献
11.
张旗 《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10(2):95-99
从兔爷的个案联系到传统民间美术的当代传承问题,做了三个方面的思考:第一方面是兔爷的新时代;第二方面是对于保护和发展概念的反思;第三方面是对保护和发展结合、在发展中传承思路的思考。意图为传统民间美术的当代传承寻找一个可参考的思路和路径。 相似文献
12.
杨金沙 《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12,22(3):4-6
马尔库塞是西方马克思主义者中的重要代表人物,其著作《单向度的人》充分体现了他的人学思想。现在,从历史和现实相关的角度,在分析"单面人"思想、"全面人"思想的基础上,对马尔库塞的单向度人思想和马克思的人的全面发展思想进行了分析比较,以期更全面地研究马克思的思想、更客观地评价马尔库塞的思想带来帮助。 相似文献
13.
孟飞 《昭乌达蒙族师专学报》2008,(6):143-145
教育目的是教育和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教育目的提供给教育对象明确的发展方向和发展结果,而教育者也要根据教育目的对受教育者进行教育。教育目的作为支配教育实践活动的内在规定性,它支配和指导着整个教育过程。教育目的的构建也是逐步的,从建国初到现在制定了适应不同时期特定的教育目的,可以说我国已经形成了一个相对较完整的教育目的体系。 相似文献
14.
人的全面发展是教育和社会发展的最高价值原则。倡导终身学习、构建终身教育体系与创建学习化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是人类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而且也正由理念走向实践。因为人的全面发展是教育事业的主导价值和社会发展的根本目的,更是和谐社会建设的中心环节。 相似文献
15.
从“商品”到“符号”——论布西亚对消费社会中意识形态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群 《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9(4):27-30
法国后现代理论家让·布希亚的理论结合了马克思的"商品"与结构主义中的"符号"的两种概念,以符号学观点研究社会文化现象.布希亚把物诠释为符号,而符号则构成了意义体系.相对于马克思主义以生产为基本社会活动,布希亚强调消费体系的主导,并认为消费社会下的意识形态与商品和符号的逻辑一致即商品中的交换价值凌驾于使用价值,符号中的能指凌驾于所指从而成为抽象、化约的代表,而这一特征也是后现代意识形态的特质. 相似文献
16.
方明 《渝西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
由于传播环境的巨变、传播主体(传播者与受众)的缺失、传播内容时代性的滞后、传播渠道的单一、传播功能的嬗变等原因导致产生于农耕文化土壤上的花儿在现代化进程中陷入被消解的窘境。文章就花儿在现今社会的生存创新与发展,从传播内容的与时俱进、传播主体(传播者与受众)的回归、传播渠道的多元以及文化产业的开发等方面提出一些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17.
“:样式雷”家族在清朝200余年间为皇家建筑和园林修建做出了重大业绩,体现了中国传统工匠的精神内涵与高超技艺。雷氏家族在道德维度上诚信做人、勤勉治业,在技术维度上精益求精、追求卓越,在创新维度上兼容并蓄、吐故纳新,其传统工匠精神和家族文化传承的路径与方法,为现代人才培养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8.
赵小彦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2):143-145+155
完整的人是温柔与刚毅并举、感性与理性融合、形式与内容丰富的人,以全面的方式占有着自己的全面本质。学校教育不应与人的现实社会生活相脱离,而应作为人现实社会生活的一个向度、一个环节、一个部分,在人的生成与发展中发挥作用。成为人是劳动教育的前提假设,培育完整的人是学校劳动教育的逻辑起点与最终归宿。因此,培育完整的人需要重新思考劳动中“人”的价值,确立学校劳动教育目标,破除陈旧的教育观念,重构劳动教育理念,完善学校课程体系,争取多方力量支持,铲除各类劳动教育阻碍因素。 相似文献
19.
林国标 《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3(2):1-6
在专业、集约化生产越来越发达的条件下,人的全面发展如何可能?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深层旨趣不仅仅是指能力的发展,更是追求社会的和谐.针对资本主义早期发展阶段劳动异化的状况,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强调变革旧的生产关系,促进人的发展.在现代化向纵深发展的当今时代,人的和谐发展则成为"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主题. 相似文献
20.
地方高校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徐州高校“非遗”特色教育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赵明奇 《徐州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4(6):62-64
以江苏徐州地区高校非物质文化遗产特色教育构建为切入点,论述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引入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意义,分析地方高校非物质文化遗产特色教育的价值取向,提出地方高校建设非物质文化遗产特色教育的构想。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