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据专家考证“洛书”是五六千年前,在洛水一带发现的龟甲,故称“洛书”。我国古籍《周易》书中的头页就是这张图。图上无文字说明,只有小圈和黑点,这些圈点所处的方位及其个数,代表什么?成为自古至今的干古之谜。国内外不少学者对此十分感兴趣,他们从不同学科理论和不同观点、角度发表见解和撰文,实为难能可贵。笔者经过探讨认为,从数学的观点来分析洛书是上古时代的“数学图”,因为洛书具有数学模式的特征。洛书的原型图,如图1。可将图1简化为图2。第一,洛书有“阴阳”数的表示方法洛书所处的上古时代,是“阴阳说”盛行时代,…  相似文献   

2.
人们对"冬九九"比较熟悉。其实,在我国古代还有"夏九九"一说。"夏九九"是以夏至日作为头九的第一天,每九天为一九,顺次称为一九、二九……直到九九。在这81天里,是一年由较热到最热又到较冷的日子。它与"冬九九"形成鲜明的对照。有关"夏九九"的谚语在明代就有记载。明代  相似文献   

3.
本文试就周敦颐《太极图说》的构成、产生的渊源及共哲学意义作一些探讨。提供学术界参考并请批评指正。《太极图说》一图、一说。“图”是“说”的基础,“说”是“图”的阐发,两者互为表里,构成一个完整的体系。我们探讨其构成、渊源及哲学意义时,应以“图”证“说”,以“说”释“图”,图、说互相参较。前人论述  相似文献   

4.
吕斌 《北方论丛》2007,(2):14-17
“道”与“术”是《文心雕龙》的基本范畴。刘勰在书中以《老子》强调客观规律性的“自然”说和《周易》强调主体能动性的“三才”说为哲学基础,阐述了其“立文之道”和“驭文之术”,即以“道”统“术”说。本文即试图解析其“原道”说和“总术”说中可供借鉴的精华。  相似文献   

5.
陈良运 《东南学术》2002,(6):120-128
“真”是中国美学中与“美”密切相关的观念 ,属于美的本体范畴。始发于道家之“真” ,是表述事物及人的本质、本相、本色一种自然而又真实的状态 ;儒家以“诚”为“真” ,重点指向人的天赋本性 ,由此 ,“情”的本义也被界定为“真”。庄子首出“真在内者 ,神动于外” ,成为后人文艺创作中至高的审美法则 ,王充反对虚妄强调客观之“真” ,司空图《诗品》标举诗之“真体”、“真力”、“真迹” ,明代诗人提出“真人”、“真诗”说 ,确定了“真”在文艺美学领域不可取代的地位  相似文献   

6.
庹永 《兰州学刊》2014,(9):47-51
蔡沈的象数易学著作《洪范皇极》中蕴含丰富的辩证法思想.他借助宋代图书学的两个基本图式河图、洛书,建立起辩证法的基本框架,其中河图表征矛盾的静态结构,洛书表征矛盾的运动发展.他通过自己创作的“九九数图”、“范数之图”等图式,以“数”的方式阐明天地万物运动的具体过程.其辩证法以朱熹理学之“理”为本体范畴,而更深层的理论基础则是人生生不息的生命精神.其辩证法阐明的是宇宙的秩序,即“礼”,其价值旨归是实现伏羲时代的“皇极之世”.  相似文献   

7.
“积淀说”在李泽厚的实践美学中占有特殊的地位.如何对“积淀说”有一个清晰的认识?本文试着从“积淀说”的缘起,积淀的过程.“积淀说”的内涵,“积淀说”的辨证分析四个方面阐述,以期把握这一理论。  相似文献   

8.
李建栋 《江淮论坛》2006,(5):134-143
关于《玉台新咏》的撰录者,目前有“张丽华说”、“徐妃说”、“某位宫妃说”三种全新观点提出,传统的“徐陵说”受到了挑战。根本原因在于“徐陵说”本身存在的种种疑点未得到合理解析。文章先对“张丽华说”、“徐妃说”、“某位宫妃说”三种观点进行回应,然后针对“徐陵说”中的种种历史悬疑进行了解读,从而为“徐陵说”正名。  相似文献   

9.
“宋无诗”说是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史上“唐宋诗之争”中“宗唐黜宋”派的极端之论,其偏颇显而易见。这一论调源于宋,盛于明,而后声迹渐隐。寻绎“宋无诗”说发展衍变的轨迹,探讨其理论依据与立论角度,分析其于明盛行的原因及对后世诗学尤其是清代“唐宋兼宗”诗学倾向的影响,对我们深入把握“唐宋诗之争”的本质有重要作用。当然,“宋无诗”说也有其独特价值。  相似文献   

10.
胡建次 《阴山学刊》2005,18(4):73-77
“四唐说”的提出与完善,经过了三个历史阶段:一、宋代,“四唐说”雏形得以凸显;二、元代,“四唐说”骨架得以成型;三、明代,“四唐说”论说得以完善。“四唐说”的拈出,标志着人们对唐诗流程有了更合乎历史与逻辑的分期。  相似文献   

11.
《九云记》发现的20多年来,在韩国和中国陆续有几位学者进行研究,最后的焦点集中在《九云记》的国籍问题上。国内学者刘世德教授主要从外部材料出发,结合内证,根据《九云记》和《九云楼》的关系,推测《九云记》就是《九云楼》。《九云楼》是根据《九云梦》改写的中国小说,《九云记》也是中国小说。法国学者陈庆浩教授单纯从"文本"出发,抛开外部资料,列举了不符合中国语言习惯的几种现象,得出《九云记》是朝鲜小说的结论。我在认真研究内证的基础上,再结合外部材料,得出的结论是:《九云记》可能是中国小说,但它在传抄过程中,又留下了朝鲜人少量改写的痕迹。  相似文献   

12.
欲判明先秦文献中所记载的"河图"、"洛书"是否点阵之图,首先应求于先秦文献中有关"河图"、"洛书"的原始记载.根据<尚书·顾命>、<论语·子罕>和<周易·系辞上>中有关"河图"、"洛书"的原始记载,无法得出"河图"、"洛书"是点阵之图的结论.非点阵之图的结论,是根据胡应麟"辨伪八法",核之并世之言以观其称,核之异世之言以观其述,称点阵之图为"河图"、"洛书"显属可疑,而且,刘牧在<易数钩隐图>的序言中自谓"采摭天地奇偶之数,……点之成图",无意之中,已露出了作伪的破绽.清代学者毛奇龄更将刘牧作伪之迹原原本本考察得十分清楚.刘牧为了使其创制的点阵之图为人所重且行之于世,于是将点阵之图托以"河图"、"洛书"之名,也完全符合作伪的一般规律.坚持认为"河图"、"洛书"为点阵之图者所持之论据,亦皆似是而非.因此,先秦文献中所记载的"河图"、"洛书"并非点阵之图.  相似文献   

13.
张小也 《社会科学》2006,6(4):174-182
明清两代法律规定的贱民范围很小,清代更是推行了"豁贱为良"政策.但是,社会中的贱民群体却人数可观,而且良贱之别的观念也异常顽强.本文通过分析同治年间九姓渔户改贱为良的过程和制度背景,探讨了制度与文化之间的联系与差异.  相似文献   

14.
《天问》中的“九天”源本先秦神话传说,意指天帝与众神所居住的由九重天垣环绕的天庭。神话中的天庭以人间都城的形制为模板,通过想象的放大而虚构出来。神话对天庭的想象受到星象的启示,而星垣体系的构拟又仿效宫城的体制和布局。《楚辞》中的“九神”指的是太一、黄帝、太皥、炎帝、少昊、颛顼、云中君、大司命、少司命这九位司掌“九天”的星神。  相似文献   

15.
九叶诗派意象艺术的现代化追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泽龙 《河北学刊》2006,26(5):137-141
九叶派诗歌在民族的、人类生存状态的现实关怀与个体生命的价值体验的结合中,体现了意象的现实性、象征性、玄学性相互渗透的诗学原则。九叶诗人自觉追求意象内质的充盈与丰厚,意象形态的沉稳与内敛,使意象更具有外在的感性强度与内在的理性深度,形成了一种意象的深度象征形态。九叶诗人的意象艺术探索还体现为意象思维的现代性特征:意象的扩展式与意象的凝结式思维特征。他们在意象的广度性开拓与深度性掘进中,把诗歌意象艺术的现代化推进到了一个新的境界。  相似文献   

16.
国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中的九个挑战性观点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国外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经历了从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到科学发展观的转变过程,围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精神实质问题,国外学者提出了"异端论"、"唯意志主义论"、"民粹主义论"、"极权主义论"、"实用主义论"、"变相资本主义论"、"新权威主义论"、"新保守主义论"、"中国式联邦主义论"、"民族主义论"等九种具有挑战性的观点.本文对这些观点作了较系统的梳理和简要评析.  相似文献   

17.
张世亮 《阴山学刊》2010,(4):102-104,121
方以智针对"有"、"无"这一对范畴提出了"不落有无"说。经过对"半提"与"全提"的批判,他在"允中氏之则天"、"子思之言‘中、和’"与"孟子之创为‘养气、践形’之说"三个方面,详细阐释了"大全提"意义上的"不落有无",从而指出"大全提"才是"不落有无"的真正内涵。方以智"不落有无"说的提出最终导致了其学术取向上的"统合三教"主张。  相似文献   

18.
罗超 《殷都学刊》2001,(2):56-60
阐释方回降元的文化依据.以历史考证与文化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揭示宋元之际文人降元的深层次原因.周密以"人品卑污"评价方回降元,于史实不符.把方回为自己辩白的理由与时势背景相联系,说明支配传统文人政治行为的儒家处世原则,存在着内在矛盾.从方回降元前后的心态变化,可以看出由宋入元的士大夫文人所具有的循规蹈矩、进退失据的文化心态.方回降元是陈腐的南宋文化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19.
通过构造一个可行算法——条件图算法,给出了一般图的条件边集合,并由此得到条件图,对条件图应用正常着色已有性质,证明了两个条件着色色数上界表达式.  相似文献   

20.
《九云记》从《红楼梦》中抄袭了大量的文字,比如在环境描写、人物的肖像描写、部分情节、东西物件、人名地名、语言等方面明显留有抄袭的痕迹。这种抄袭现象出现在清嘉庆、道光年间,在小说史上有其特殊的意义:19世纪《红楼梦》、《镜花缘》产生后,表明小说已经发展到它的颠峰时期,对它们的抄袭一方面表明小说市场的空前红火,创新之作满足不了读者的需求;另一方面也表明古典小说已发展到它的高峰时期,创作上出现了危机,只有推陈出新,寻找新的途径,才能进一步前进。此外,在大量的续红、仿红之作外,又多了一个品类,那就是袭红之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