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4 毫秒
1.
寒天中高耸瘦骨的孤鹤——论孟郊诗骨寒神清的审美取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期以来 ,研究孟郊诗比较重视其“寒”的一面 ,而对其“清”的一面往往注意不够。其实他的诗 ,寒于其骨 ,清于其神。唐人评孟诗已提出“清奇”之说 ,清奇不但是孟诗凄寒一面的补充 ,也是风韵的体现。这位不平则鸣、超凡绝俗的孤鹤般的诗人 ,正是以气质的脱俗、表现的新颖、意境与情趣的凄冽和古雅 ,向世人展示其诗篇的“清奇”的诗美内涵和风韵。  相似文献   

2.
庄子以文学形式描绘其矢志不渝的理想人格和人生境界,历经“圣人”、“神人”、“真人”、“至人”等层次,最终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就是庄子的理想人格。对理想人格的追求是庄子哲学的出发点,针对庄子的理想人格进行深入分析和阐发具有重要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3.
朝鲜诗人丁茶山是实学派代表诗人,李朝实学之“集大成”者。丁茶山诗论中的文学思想体现在其文学观念、创作思想和审美理想等方面,核心是对文学社会功能的强调。为了更好地发挥诗歌的“补政”功能,丁茶山主张诗人作诗首先要以儒家经典提升志向、以实用之学、民族之学增广见闻、加强修养,而后“触物兴感”才能成就佳作。“抑扬顿挫”、“形似传神”与“清新的民族风格”是丁茶山追求的审美理想。他在诗论中体现的文学思想具有很强的实学色彩和美学价值,这不但成就了丁茶山自身创作实践中的鸿篇佳作,而且在朝鲜文坛上大放异彩,对当时和后世诗人均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宋代诗人陈与义受诗学源流、学术风尚、时代变迁及自身性格的影响,其诗歌风格可归纳为清奇、简古、雄浑、闲谈四个方面。接近江西诗风的是“清奇”,但较黄庭坚、陈师道自然而富于情味;受理学风气影响的“简古”,又有平和秀丽的一面;生处忧患,意气激昂,则易“雄浑”之帜,至在生活中见真性情,又表现为“闲谈”之风格。可以说,陈与义诗的主要风格是闲谈有致,而间出雄浑壮丽。  相似文献   

5.
摘屈原作品中,其“美政”理想是一条贯通始终的红线。以“美”为政与以“美”为荣欲至“美”,从“善”如流和从“善”而居欲至“善”,“美”“善”之合流欲成“政”境之可达之途。诗人的知、情、言、行都紧紧围绕“美政”理想而展开,在诸多作品中屈原心中的“美政”大道成为了彰显个性、发抒情感,诉求旨归的诗歌创作的出发点与归宿。  相似文献   

6.
顾城研究长期笼罩在学界对“朦胧诗人”“童话诗人”诸多惯性评价中,其后期作品走出了集体经验对个人的统摄阴影,其对历史经验与文化记忆的怀想、反思与超验,表现出深刻的“中式文人”的古典内涵与人文主义精神。其诗歌体现了移情美学中“物我合一”的浪漫主义怀想,寄托了诗人济世情怀下“昼梦者”的人文主义理想,暗含了中式文人“隐居”情结中返璞归真的理趣赓续。顾城现代诗中“中式文人气质”作为一种审美策略或文化策略,是民族历史经验与群体文化心理定势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7.
庄子把道家“小国寡民”式的“至德之世”,当作自己的“理想社会”而加以追求,正是他“其学无所不窥,然其要本归于老子之言”的学说特质,也是他否定社会现实,崇尚自然,强调返归自然的自由精神所致。庄子的理想人物,虽有“神人”、“至人”、“圣人”、“真人”等的称谓,但其“得道者”的本质与境界都是相同的。尤其是对“道”的礼赞,对“大美”的幢憬、追求,对“畸人美德”的注重关切,都使庄子的理想世界与理想人物,表现出独特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8.
闻一多的诗歌意象有两类 :一类充满“古典”气息 ,笼罩着华宴的芬芳和沉醉的诗意 ;另一类裹挟“现代”色彩 ,流转着天地间变幻的风云。诗人进退在“古典盛宴”和“现代窗口”之间 ,用两类意象表达了理想和现实的矛盾冲突。闻一多笔下的审美意象 ,其生成有多方面的原因 ,给读者带来了特殊的美感。  相似文献   

9.
李贺在文学史上是极具创作个性的诗人。他的诗以其独特的构思、奇异的想象和绚丽的词藻 ,彪炳诗坛 ,为世人所瞩目。李贺为什么能够创作出如此别具一格的诗篇呢 ?质言之 ,因为诗人有独特的艺术追求和审美理想 ,他提出了“笔补造化天无功”的命题 ,强调“人工”胜“天功”,旨在追求一种艺术美  相似文献   

10.
爱国诗篇是闻一多诗作中最引人注目的部分。文学史家朱自清曾多次称许闻一多是抗战以前“唯一的爱国诗人” ,对此 ,学术界似乎缺少比较集中的关注和比较精细的解读。笔者认为从文化视角阐释 ,其“唯一”表现为在爱国情感中置重于对祖国悠久历史、文化的敬重 ;在以抒情言志为情征的诗歌文学中强调理智的爱和具有理性精神的鉴赏意味的诗思 ;从理想的视角阐释 ,其“唯一”表现为闻一多诗作中的理想求索是以祖国和民族的未来为中心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