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陈忠 《学术月刊》2012,(12):14-21
在城市社会语境下,城市不仅是研究的对象,也是一种重要的研究视域。作为实在,正义是一种良性、可持续的秩序;作为观念,正义是人们对良好、可持续秩序的价值追求与知识确认。宏观正义是一种以上层建筑、政治权力、社会精英为价值基点与合法性来源的正义,微观正义是一种以日常生活与普通人为生成基础、价值基点的正义。微观正义不仅是一种基础性的关系与秩序状态,更是一种逻辑、价值与情感基点。城市是正义生成与转换的场域,正义是城市存在合理性的价值确认,城市与正义历史互动、本体关联。正义转换史与城市发展史深层互动。在方法论与语境论意义上,正义也就是城市正义,没有城市也就没有正义,反之亦然。正义是一个城市存在与可持续的价值保证,非正义的城市繁荣只能是昙花一现。在城市与正义的历史互动中,伴随城市社会的生成,微观正义不断走向前台。从宏观正义走向微观正义,是城市发展、城市社会的必然趋势。但微观正义不会自然生成,需要人们进行自觉的建构。城市化的综合效应特别是其微观效应,将深层推动中国社会的正义转换。尽管中国目前的城市化仍存在诸多问题,但中国正义转型的希望又恰恰深寄于此。  相似文献   

2.
城中村空间结构的社会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城中村独特与怪异的空间结构形态成为当下令人关注的焦点问题.本研究以社会空间统一体理论为框架,针对城中村空间结构中呈现出来的非理性、公共理性匮乏与孤岛型空间存在状态进行深入分析,并认为,准企业型政府下的低成本城市化策略以及与此相关的公共职能缺位或者力度不足,致使村落以自发方式完成空间的城市化过程,这是目前城中村空间形态问题得以产生的前提.而在该前提的约束下,传统村落空间结构路径依赖、集体土地制度中的模糊地带及其利益争夺、城市化农民生存理性与经济理性行动的冲击力,这些因素共同影响着城中村空间形态的生产与再生产.强化公共理性的介入,变村落空间的自发城市化为自觉城市化过程,此乃化解城中村空间结构问题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城市化的推进使城市与文明的关系日益复杂。城市与文明呈现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城市发展具有一定的负效应,但在总体上推动着文明的进步。城市的文明效应具有贯穿性、整体性、复杂性、裂变性。城市的文明效应在本质上是一种主体效应、社会分工效应。城市发展推动、激活、深化了人的主体性的成长及社会分工的多样化。确认城市-文明的多样性、可创造性,立足合理的人性假设建构城市制度,对于规范城市社会运行,推动城市社会的伦理化具有基础性意义。  相似文献   

4.
陈忠 《河北学刊》2012,32(3):31-36
城市启蒙的不足及其片面化是导致诸多城市问题的重要原因。城市性是人性、人的社会性、交往性的一种具体空间化展开,城市是人类多样、异质文明要素的空间化聚集。城市化具有辩证性,既推动了社会进步,又表现出诸多异化与问题。城市哲学是城市启蒙、城市辩证法的自觉,是反思与反省意义上的城市认识论、城市价值论与城市行动论。深化城市研究,推动城市发展,是城市哲学的历史使命。  相似文献   

5.
空间生产、资本逻辑与城市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空间生产的实质,就是空间被开发、设计、使用和改造的过程,是社会利益集团通过控制土地和建筑物等空间主要特征来塑造和影响城市空间形态和组织的过程,而这一空间生产过程又受资本逻辑的支配。中国的城市作为世界空间生产体系的重要节点,也是空间生产和资本逻辑的反映,中国的城市化引发了一系列问题,在当代语境下必须给予应答。本文对城市空间生产过程中权力的作用、城市空间正义、地理差异与空间生产、资本逻辑的关系以及中国城市研究的本土意识作了进一步的讨论。  相似文献   

6.
城市社会网络研究兴起于现代西方的工业化和城市化,它关注个人关系网络,发展出不同于地位结构观的网络结构观,从网络角度反映城市社会结构。作为一种研究方法,城市社会网络研究需要本土聚焦。在我国快速城镇化发展的背景下,我国学者运用西方城市社会网络理论与方法分析城市居民的关系网络,揭示了我国城市社会的人际关系状态和网络结构,这些实证研究成果不仅是城市社会网络本土化研究的积极探索,也是我国城市社会治理的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7.
陈忠 《人文杂志》2015,(3):113-120
伴随世界文明的生成与转换,城市与伦理历来相互关联、相互生产,城市-伦理生态具有多样性、非自足性、变迁性。当代城市化的深化使伦理与社会的关系,使这个世界的伦理图景与伦理生态,发生了重要改变。分化与纠缠、变化与固化、多样与单一等诸多矛盾表明,当代城市社会正在遭遇深刻的康德悖论式的伦理冲突。一方面,城市化的推进为伦理转换提供了条件,也提出了任务;另一方面,伦理的自觉、现实推进,又将为城市化的规范化、合理化提供基础支撑。建构一种更具语境张力,更具包容性、现实性、此在性、有限主体性底蕴的城市伦理,着力推进"此在单元""此在空间"的伦理化,对城市社会的合理化、可持续具有基础意义。  相似文献   

8.
城市空间作为人类实践活动、社会关系展开的场域,体现和内在于社会关系,同时,空间场域的变迁又型塑着社会关系。在我国城市化快速发展进程中,产生了诸如城市空间资源分配不公、公共空间不尽人意、城市外来工居住边缘化与空间隔离以及千城一面、生态危机等问题。构建公正的城市空间形态可从以下方面入手:落实人本城市化理念,构建功能性宜居和伦理性乐居双重彰显的正义空间;扩大城市公共空间,拉近公共空间与市民的生活距离;朝着逐步消除城市空间不公正方向努力改革。  相似文献   

9.
在当代,城市成为人们生活和生产的主要场所,也成为人们哲学思考的重要对象。在当下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城市社会形成并迅速发展的时代,城市权问题受到政治哲学、社会哲学、道德哲学等多个领域关注。大卫·哈维继承列斐伏尔对城市权实践性的探索,强调城市权与城市社会运动中的街道经验与集体活动、城市化、公共行为等城市实践有密切的联系,是一种来自城市生活和生产中的诉求和需要。这是当代城市哲学中的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  相似文献   

10.
城市可持续发展中的社会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城市的可持续发展问题是可持续发展研究的重要议题,虽然表面上它是一个环境问题,但其深层原因却是由于人口聚集、经济发展及城市社会管理等原因造成的,我们从城市人的不良消费习惯与心态、社会不公、政府管理体制及教育等方面说明了造成城市不可持续的社会原因,以帮助人们从社会的角度寻求可持续地城市发展的思路与途径。  相似文献   

11.
城市权利是一个历史范畴,其内涵随着文明样态、生产方式的变迁而转换。城市权利是城市繁荣稳定的重要基础。针对城市发展的不同阶段,人们在不同的价值与方法论语境中对城市权利的认识有所差异,既存在以技术—经济为核心的城市权利观、以社会—政治为核心的城市权利观,也存在以文化—生活为中心的城市权利观、以生态—环境为中心的城市权利观。在历史与逻辑的统一中,城市权利是作为社会关系总和的人的本质、人的主体性的一种具体展开与实现。城市权利是空间权利与社会权利的统一、资格权利与行为权利的统一、个体权利与整体权利的统一。在劳动价值论视野中,能够作为实践的主体参与空间生产、城市发展的全过程,是一种根本性的城市权利。确立一种符合时代精神、城市发展规律与我国国情相统一的城市权利话语体系、城市权利推进方式,对推进城市权利的合理化、规范化,实现中国未来城市与社会发展的繁荣与稳定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相似文献   

12.
从自发创新走向自觉创新,是城市与文明发展的重要趋势。在一个普遍创新的时代,需要关注可能出现的创新泛滥、创新异化、创新陷阱。创新陷阱,是由于人们不正确、不合理、不恰当的创新理念、行为、策略,所导致的发展问题、发展代价甚至整体问题。语境陷阱、秩序陷阱、意义陷阱,是当代城市社会遭遇的主要创新陷阱。建构更为开放、包容的城市文化、城市环境,外在秩序与心性秩序相统一的有张力的城市秩序,兼容性、非独断的城市正义,是规避创新陷阱、推进城市创新可持续的重要伦理选择。  相似文献   

13.
袁玉玲  陈位志 《南方论刊》2023,(1):48-49+60
随着城市空间的高速扩展和城市系统日益复杂化,城市成为各种风险要素的聚集区域。城市空间资源分配不平等、城乡发展失衡、社会利益分化、公共安全事件频发等问题,表明当前中国城市风险治理还存在不少问题,需要进行系统性、综合性应对。全面梳理和系统总结当代中国城市风险治理的理论、政策、制度和实践创新成果,对推进城市风险治理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王佃利  于棋 《学术研究》2022,(1):56-62+178
随着城市发展进入高质量阶段,我国不仅需要稳步推进内城空间的更新建设,还应充分把握高质量发展的历史契机,在有限的时空下集中解决快速城市化所遗留的诸多弊病。城市更新背景下邻避问题的应对,显著区别于城市扩张阶段的应急处置模式,需要突破邻避设施兴建与否等微观空间尺度,并使其契合于城市发展整体进程。本文通过解析某邻避事件案例,发现案例前期"悬而未决"的邻避困局与后期冲突快速处置呈现出鲜明对比,其间隐含着城市更新阶段邻避治理策略的转换,更多通过空间尺度变换寻求解决问题的更大空间。这种城市高质量发展导向下的邻避治理策略,意味着重视寻求邻避问题化解与城市发展之间的适配均衡,并在尺度策略、柔性化治理与风险管控等方面进行前瞻性应对。  相似文献   

15.
利用西方城市社会学家分析城市社会问题常用的四个概念——社会解组、边缘人口、亚文化、城市体验——作为分析工具,初步探讨城市化背景下导致民工行为失范问题的社会结构原因。  相似文献   

16.
城市人的社会特性——源自城市社会学的理解和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城市社会学的视野中,城市社会与乡村社会是两种截然不同的社会形式,城市人也因此具有了特定的社会特性,如天生的异质性、在人工环境中生存、高密度聚居、角色及个性的功能化、行为的理性约束、人际交往的实利性与自主性、较强的时效观念、文化的传承性以及在信息包围中生存等.城市人的这些社会特性成为塑造城市性格与城市文明的基础性条件.也是构建和谐城市必须考虑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7.
黄燕芬  丁力 《河北学刊》2013,33(1):116-121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引擎,中国的城市化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同时也带来了许多新的社会问题及矛盾,如农民工社会保障缺失、"城中村"滋生诸多社会问题、"城市病"问题严重等。进一步研究,不难发现这些问题及矛盾与中国的城乡二元结构、"土地城市化"快于"人口城市化"、"政府的城市管理水平滞后"等有关。为了实现国家"十二五"规划提出的"不断提升城镇化的质量和水平"的要求并促进中国城市化的健康可持续发展,重视城市化进程中的社会改革,已成为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18.
网络社会风险即网络社会的社会风险,是网络与社会相互交融、相互作用、相互影响而产生的一类社会风险。网络社会有其特定的风险规律,这些风险规律主要包括信息分化规律、信息污染规律、空间分割规律、身份隐匿规律和虚实共振规律等。网络社会风险规律的因应策略主要是:第一,推进网络社会建设,筑牢网络社会风险防范基础。重点应推进结构型网络社会建设,加强功能型网络社会建设。第二,创新网络社会治理,建立网络社会风险控制机制。关键要优化管治型网络社会治理,拓展服务型网络社会治理。  相似文献   

19.
城市化推动了城市的快速发展,也带来了许多严重的城市问题.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标志着人类价值取向的根本转变,生态型城市社会模式的提出是现代城市走出危机走向可持续的理性回归.生态型城市社会是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以及社会与自然和谐互动、共存共荣的社会形态,是未来人类理想的住居空间.城市作为一个复杂的综合体,它的发展是基本规律协同作用的结果,城市社会生态化是包括经济、社会、科技、自然和环境在内的全面改善与整体协调.基于可持续发展理论、城市生态学理论,提出了城市社会生态化、城市经济生态化、城市人居生态化、城市交通生态化和城市环境生态化"五位一体"协同作用的城市生态型塑路径.  相似文献   

20.
祭祀是中华民族的传统,客观上能发挥凝聚民心、教化民众的作用.而如今一些祭祀行为却与现代生活方式及维护城市环境相脱离.本课题就城市中公众祭祀问题进行调研,并设想在城市中设立特定的市民公共祭祀场所,给固有的民间习俗以应有的存在空间,还祭祀活动以庄重敬诚的本质、顺情达礼的意义,还城市以文明和谐的环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