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本文利用网络爬虫技术对万方知识平台的科技论文大数据进行抓取,基于社会网络方法构建了作者合作网络、科研机构合作网络和地区合作网络,对网络的基本属性、关键节点进行了个性化分析.研究发现:中国科技创新论文稳步上升并呈现空间集聚性,“农业”、“大学生”等关键词成为研究热点,产学研合作不断加深,但从区域看,由东向西区域协同创新能力逐渐减弱,核心作者间的信息分享与协同创新较少,处于同一地区、具有相同经营范围或研究方向的机构单位之间更容易展开合作.  相似文献   

2.
文章针对隐性知识的特征和隐性知识主体在交流共享中决策的特点,建立了基于理性选择的团队隐性知识共享长期性状模型.在此基础上,通过计算机的动态仿真,根据团队成员微观类型的改变,实现了对知识型团队长期合作过程中隐性知识共享性状分析.仿真结果表明,不同类型团队成员将会对团队长期发展产生影响,隐性知识共享过程中合理的控制和激励机制是保证团队长期稳定和发展的必要手段.  相似文献   

3.
知识转移的过程是一个复杂的博弈过程,博弈论可以很好地解释转移主体行为.考虑到传统的知识转移博弈模型不能对转移主体之间的竞争行为进行充分解释,本文基于知识转移主体之间的竞争条件,建立三种博弈模型.结果表明,知识转移方通过控制知识转移水平影响知识接收方的竞争程度;知识接收方通过改变创新投入减少知识转移方的控制;知识转移方和接收方在各自主导的博弈情形下可获得最大收益.  相似文献   

4.
产学研联盟中,创新主体的明确和校企各方在技术创新活动中的合作关系是开展联合创新的关键问题.运用中国制造企业的数据,考察了技术交易、战略联盟及研究联合实体三者的产学研创新效率,并引入企业规模、政府投入、所在地域等因素对产学研创新效率的影响,基于随机生产函数模型建立实证,结果显示以企业为创新主体,形成产学研的战略联盟形式具备更高的创新效率.  相似文献   

5.
针对大型建筑企业控制力动态协同的定量化仿真问题,基于复杂系统视角,应用自组织理论分析大型建筑企业控制力自组织耦合网络作用关系,选择有效朗之万方程构建大型建筑企业控制力系统的自组织协同进化模型,通过线性近似法的性态稳定求解非线性方程的稳定性,得出大型建筑企业控制力系统协同进化演化过程的四个决定性参数,并通过MATLAB软件进行参数枚举取值,具体分析企业控制力协同演化。案例验证该模型可对大型建筑企业控制力协同演化最佳状态实现更加精确的参数取值,并发现大型建筑企业控制力协同演化最佳状态的充要条件,以及一种新的大型建筑企业控制力协同演化状态。  相似文献   

6.
吴升 《统计与决策》2016,(13):55-57
文章以技术创新网络作为主要研究对象,构建了技术创新网络对企业协同创新绩效的作用机制的模型框架.并在此基础上,利用课题研究数据,验证了企业技术创新网络对企业协同创新绩效作用机制模型的有效性与科学性.据此,从技术创新网络、网络联盟与企业组织学习等维度,对提升技术网络协同创新绩效提出了相应的政策路径.  相似文献   

7.
基于产业集群的产学研合作创新博弈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博弈理论的角度出发,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进行合作创新能够实现共赢的局面,最终实现帕累托最优。文章通过分析产业集群与技术创新的关系,建立了产学研合作创新的静态博弈模型和重复博弈模型,并在此基础上对产学研合作创新提出了对策及建议。  相似文献   

8.
为了从大规模GPS轨迹数据中提取出行行为建模所需的必要信息,文章将贝叶斯网络应用到GPS数据处理过程中,建立了出行方式识别的贝叶斯网络模型.以个体出行者作为研究对象,以智能手机采集的轨迹信息作为数据源,利用K2算法学习贝叶斯网络结构,采用极大似然估计法学习贝叶斯网络参数.以建立的贝叶斯网络模型为基础,推断了样本的出行方式,实现了步行、自行车、电动车、公交车和小汽车共五种出行方式的自动化识别.研究表明,贝叶斯网络适用于出行方式识别研究,且低速点比例和平均方向改变两个指标可以有效提高出行方式识别准确度.  相似文献   

9.
张宁  杨帆 《统计与决策》2011,(22):55-57
虚拟科研团队以合作协同为主导,采取资源共享的联盟形式,达到科研资源优势互补和有效合作。文章针对虚拟科研团队知识人员的动态参与项目的分配难题,提出了虚拟科研团队网络均衡模型。在本模型中,考虑了知识人员培训、项目建设成本的因素,研究虚拟科研团队网络各层次类型知识人员数量的均衡分配资源调度,使用改进后的Frank-Wolfe算法,实现科研项目建设的高效性与优质性。  相似文献   

10.
隐性知识一般通过工作经验、技艺、组织文化等方式在工作人员的头脑中留有深刻的印象,并通过工作人员在工作中的实践而得以表现。隐性知识的传播网络存在不对称现象,它是由许多的个体所组成。一般来说,网络密度,出度、入度中心势,中介中心势等是衡量隐性知识网络不对称的重要指标,这些指标对隐性知识传播网络的反映也各有不同。文章通过平均场理论分析了隐性知识传播行为,构建起隐性知识网络传播模型,并对该模型进行了计算机数值仿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