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微博、微信、抖音、钉钉等新兴媒体的广泛应用,预示着"微时代"的来临."微时代"衍生的媒介平台关系着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影响着大学生的价值取向与道德观念."微时代"的到来也为民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带来了机遇与挑战.本文从民族高校网络道德建设的审视与优化入手,面对教育理念、教育内容、教育方法与教育质量等方面提出的新要求,梳理了民族高校在网络道德建设工作中存在着重视度不够、迎接"微时代"发挥教育优势的主动性不够、利用"微平台"挖掘道德教育资源的创新力不够等问题,进而以更新教育理念、创新教育方式、强化法治力量等对策优化民族高校网络道德建设.  相似文献   

2.
当今,互联网已成为传播思想文化信息和社会舆论的主要媒介。大学生又是通过网络媒介获取知识信息、进行思想交流的主要群体。由于网络舆情的突发性及传播速度快、覆盖面广、网民身份隐蔽性等特点和大学生自律能力不强等因素,致使一部分大学生容易出现“道德失范”行为。因此,高度重视高校校园网络舆情的监督管理和引导,提升大学生网络责任感和法律意识,搭建舆情德育的“微博”平台等,是有效规避和减少大学生道德失范行为的主要对策。  相似文献   

3.
微博、BBS、博客等新媒体逐步走上台面,其影响已经渗透到社会各个领域。新媒体具有交互性、分众性、引导性和非线性传播等特点和优势,逐渐成为追求个性和思想自由的大学生的生活主题。在新媒体时代,各种社会敏感问题都能通过新媒体迅速进入高校,吸引学生,这对高校网络舆情应对提出更高层次的要求。在此挑战下,高校应加强网络舆情引导,塑造良好的高校网络舆情氛围,构建社会主义和谐高校。  相似文献   

4.
张东虎 《阴山学刊》2002,15(5):63-66
网络在传播过程中对大学生、高校德育工作者的信仰、道德意识、思维方式、身心健康等方面产生了负面影响,特别是通过网络传播"西化"政策、进行网上犯罪对高校德育工作构成了极大的冲击.对策有加大网络的监管力度,规范网络行为;提高大学生的网络文明道德素质;积极建设大学生网站;加强对高校德育工作队伍的建设,向专家化发展;转变高校德育工作的传统模式,向育人的全面性、综合性、开放性、创新性发展.  相似文献   

5.
高校网络舆情具有自由性和限制性、匿名性和外显性、突发性和多变性、时事性和交互性、少数性和分散性等特点.高校网络舆情可以使学生获得更多的话语权,它也可以在大学生群体内部造成群体压力.高校网络舆情还可以充当化解大学生不良情绪的减压阀,推动学校的民主决策;其管理的关键在于加强网络舆情监控、注意预警并进行有效引导.  相似文献   

6.
当前,网络意见领袖呈快速发展之势,活跃于高校的"网络意见领袖"对大学生的网络精神与文化生活具有重要影响。探讨微博时代高校网络意见领袖的基本特征,分析了网络意见领袖对大学生网络舆情的影响,提出了引导策略。  相似文献   

7.
互联网已对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产生深刻影响,大学生网络舆情的出现正是这种影响的外显。如何监测并及时科学地应对网络舆情成为高校教育管理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高校应建立完善舆情监控机制,尊重大学生权利意识,做好舆情引导。  相似文献   

8.
互联网时代,以微博、微信、微支付等为主要代表的"微文化"改变人们的实践方式、思维方式和生活学习方式。"微文化"具有去中心性与碎片化的特点,导致高校辅导员话语权产生主体交互性,辅导员话语吸引力减弱。"微文化"背景下研究高校辅导员网络话语权和舆情引导策略能够促进思想政治工作因势而新,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立德树人"功能的发挥。"微文化"背景下树立高校辅导员网络话语权,改进舆情引导策略,需要以学生为中心,强化网络责任意识养成;师生加强网络交流,发挥网络平台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培育网络意见领袖,发挥意见领袖的带动作用;整合学校资源,形成教育合力。  相似文献   

9.
大众"麦克风"时代,网络舆情的应对成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新课题。正确认识、及时分析高校网络舆情,是校园网络文化健康发展的必要前提。在分析高校网络舆情现状与问题基础上,提出网络舆情引导机制的现实性策略:建立一支高素质舆情工作队伍,构建"四位一体"的引导机制,运用专业"网络舆情监测系统"等。  相似文献   

10.
随着网络的迅猛发展,大学生对网络的依赖程度日益提高,对大学生网络舆情进行研究已成为高校思政工作的重要课题.本文试通过对网络信息传播效应演化的大学生网络舆情危机进行分析,构建应对大学生网络舆情危机的有效机制.  相似文献   

11.
新媒体时代带来了网络舆情的多样化发展。高校网络舆情的特殊性,给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提出来了新的挑战,分析高校网络舆情的现状,探讨在新常态下如何运用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来引导高校网络舆情,是高校培养环节中必须解决的重要问题。本文从研究网络舆情的主客体关系,把握高校网络舆情变动传播涨消规律出发,对建立完善的高校网络舆情引导机制进行了分析与研究。  相似文献   

12.
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为大学生群体通过网络媒介进行政治参与提供了宽广的空间。在此背景下,积极建设高校网络评论员队伍能够有效维护校园的安全与稳定,创新网络思想政治工作形式,平衡网络舆情导向,增强大学生群体的网络言论责任感。建设高校网络评论员队伍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基于公民网络政治参与的现实背景来整合资源,从选拔机制、培训机制、管理机制和去“污名化”机制等四个方面着手,协同推进。  相似文献   

13.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网络反腐已成为传统反腐模式的有益补充。网络反腐通过互联网信息的传播引发舆情,在国家反腐机关的督办下,制裁"问题官员",其演化规律一般遵循"信息披露—网络热议—媒体追踪—政府回应"的模式。因此,规范网络反腐舆情应对机制,应当从以下方面着手:优化网络反腐舆情的汲取机制、整合网络反腐主体的协作机制、完善网络反腐信息的反馈机制、强化网络反腐流程的公开透明机制。  相似文献   

14.
丁凯  曹石亚 《江淮论坛》2014,(5):188-192
随着信息科技的快速发展,新兴的自媒体已成为大学生网络交流的主要载体。基于传播学理论的视角,通过分析大学生使用自媒体的现状,探讨自媒体背景下大学生网络交流的主要特征及其对高校宣教网络的影响,并据此提出优化高校宣教网络的对策。  相似文献   

15.
为实现对高校舆情的规范化管理,将新媒体环境作为研究背景,开展高校网络舆情管理创新机制及应对策略的研究。从即时性、速度性、广泛性三个方面,分析了新媒体网络传播特点。同时探讨了建立长效监管机制、科学化机制,来创新舆情管理工作,并提出了具体的应对策略:完善网络监控队伍,提高网络舆论管理的专业性与覆盖范围;增强大学生在网络环境下的自卫意识与自我防护能力,落实网络行为规范化教育;以正视问题的心态对舆情予以辟谣,及时纠正学生在网络中的错误性言行,加强校园舆情正向引导;搭建一个新颖、多元的互动交流平台,以积极的反应与真诚的沟通,提高学校管理工作的透明度,增强高校发布信息的公信力。  相似文献   

16.
王施萌 《理论界》2014,(6):192-194
网络舆情是社会舆论的重要表现形式。近几年,随着信息技术的深入发展和计算机的快速普及,网络信息平台越来越成为大学生关注社会热点的重要途径,并对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产生重要影响。本文在简要介绍网络舆情的涵义、特点及传播载体的基础上,围绕网络舆情对大学生产生的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进行分析,并尝试提出引导对策。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网络舆情事件频发,由于政府对网络传播规律的认识不足、对多样化网络舆情的处置不妥,引发基层政府信任危机.这对我国社会的稳定与和谐构成了严峻的挑战,暴露了一些地方政府不具有妥善处理网络舆情的责任意识和技术手段.因此,政府应从网络技术发展、社会结构变迁和网络话语的转变这些方面入手,来认识网络舆情频发的原因.在应对网络舆情时,要从推进中国民主政治建设入手,增强政府媒体素养及回应网络舆情的责任意识,并充分利用网络、培育公共交流的平台,构建基于诚信的社会合作治理体制.  相似文献   

18.
目前高校在应对网络舆情方面存在对其建设重视程度不高、高校网站内容和教师教育队伍有待加强、网络信息处理和监管需提升等问题。针对存在的问题,高校应当采取重视网络舆情建设、丰富网站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加强高校网络教师专业队伍的建设、组建网络环保队加大网站监管力度等措施来构建新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  相似文献   

19.
自媒体时代,迅捷的信息传播速度与亲民的交流方式激发了公众舆论参与的热情,致使网络舆情呈现出公众意见表达自由、群体喧哗频繁、舆情管理复杂等特点,在此背景下,做好网络舆情引导对巩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地位、把握网络意识形态的话语权、打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具有重要价值.网络舆情引导管理与议程设置具有内在契合性,通过分析议程设置基本原理,以杭州保姆纵火案为案例剖析,围绕自媒体时代网络舆情引导,提出强化责任意识、完善互动机制、提升媒介素养、落实监管及防控措施、培养专业人才等策略.  相似文献   

20.
思想政治教育在高校网络舆情中的导向功能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大学生特有的群体性致使高校网络舆情形成非常快速,而大学生不成熟的价值观易受他人影响.为此,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该及时主动地占领高校网络舆情新阵地,运用思想政治教育的导向功能,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人生观、价值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