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论我国现阶段的产业区际转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产业转移是产业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趋势,直接表现为产业在空间上的移动。产业转移可以在国家之间进行,也可以在一国内部不同区域之间进行。主要探讨的是我国现阶段区域间的产业转移问题。通过分析我国产业区际转移的动因、现状和存在的问题,针对性地提出政策建议,将有利于推动国内产业有序转移这一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2.
基于八大经济区视角,运用泰尔指数测度方法对中国地区收入差距问题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区域间收入差距持续变动对中国地区收入差距变动影响巨大。进一步对中国区域间收入差距进行因素分解和测度,研究发现:1992—2007年,外商直接投资和出口的区域间差距最大,但外商直接投资的区域间差距下降趋势较为显著,出口的区域间差距总体变化不大。国内固定资产投资的区域间差距大体表现为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城镇居民消费的区域间差距略有下降,农村居民消费的区域间差距变化不大,政府消费的区域间差距大体呈上升趋势。在此基础上,就缓解我国地区收入差距问题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随着国内区域产业转移大规模的兴起,对区域产业转移的研究也日益增多,区域产业转移发生的机制到底是什么,如何准确地评价不同区域间产业转移发生的倾向和可能性等问题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借鉴物理学中势差的概念与原理,用两区域产业转移模型,提出了区域产业转移发生机制的理论解析;并且尝试从经济势差、产业势差、成本势差、交易成本势差、技术势差五个方面对区域产业转移发生势差进行综合评价,基于产业转移的影响因素进行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个指标的权重,采用加法合成法构建评价模型,据此对区域间产业转移的发生势差进行度量与评价。  相似文献   

4.
产业区域转移现象由来己久,在区域经济发展的各个层面都有所涉及.但理论界对这种现象直接深入的研究比较少见,尤其对于产业区际转移的研究更少.而产业地区转移在现实经济发展中却有着很重要的作用,正是基于此作者从影响区域产业转移的根本经济要素差异入手,分析区域产业转移的本质动因.据此提出区域间比较优势差异是区域产业转移的根本动力,并从区际产业转移的动力角度提出区际产业转移的定量衡量指标.以我国各省三大产业发展状况为例进行实证分析.  相似文献   

5.
由中国工业化进程来看,制造业区域转移是实现中国地区间经济和谐发展的重要途径。本文在借助改进梯度系数分析中国区域间制造业发展基础上,指出了中国制造业区域间产业转移的路径和存在的问题,并从全球的视角提出了中国目前需要重新寻找新的国际产业转移动力源,并应对宏观经济政策作出相应调整的观点。同时,国内区域间产业转移需要与产业和产业链的环节转移相结合,在转移过程中政府要加强合作,让市场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我国东部沿海地区一些劳动密集型产业和资源密集型产业开始出现向中西部地区转移的趋势,而与此同时,在东部地区又出现了严重的“民工荒”现象,这表明我国区域间的生产要素流动呈现出新的趋势,劳动力要素成本的比较优势在区域间发生动态转化.本文从劳动力流动和产业区际转移的角度着重分析了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历程,在新一轮产业转移和我国区域格局发生变化的趋势下,解决“民工荒”问题就要协调东部与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一是东部地区应加快调整产业结构,实现产业升级;二是中西部地区应发挥资源优势,改善投资环境;三是合理引导产业区际转移,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7.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总体水平不断提升,同时区域发展不平衡也日趋严重,尽管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却仍然不能有效解决区域发展差距扩大的问题。目前我们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如何突破行政壁垒和制度瓶颈,实现优势互补;如何利用市场机制的内生力量和企业的自组织行为,促进要素流动和产业转移,达成区域间的协调发展。本文试图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研究基于要素流动和产业转移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8.
转轨期间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的区域均衡效应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政府实行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有多重目标:实现纵向平衡和横向平衡、矫正外溢性及其他经济政治目标。规范的转移支付制度的终极目标追求的是区域间财政能力或公共服务水平均等化。我国现行政府间转移支付制度虽然在实现纵向平衡方面有明显成就,过渡期转移支付办法在一定程度上也有利于区域间财政能力的均衡,但总体而言,从设计到实施,在矫正区域间的横向均衡方面缺乏成效,没能有效地控制区域间财政能力差距的进一步扩大。要进一步发挥其区域均衡效应,必须进行转移支付制度的调整和创新。  相似文献   

9.
随着脱贫攻坚工作的完成,我国“三农”工作的重心已经转移到“乡村振兴”。乡村振兴离不开有效的基层治理,只有坚持建立健全乡村基层治理体系,提升治理能力,才能以有效的乡村治理体系助力乡村振兴战略,测度和评价乡村治理的绩效成为重要理论问题。依托中央有关乡村振兴的若干重要文件精神,从定量角度出发,引入管理学中“绩效”的概念,从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以及生活富裕五个方面构建乡村治理的定量绩效评价体系,为乡村治理的科学评估提供支撑。  相似文献   

10.
通过变异系数分析和结构相似系数的分析,可以在相当的程度上说明,我国目前在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冲突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区域间的发展差距问题和重复建设与区域间经济联系的不正常现象。为缓和并协调好区域发展中存在的这些冲突与矛盾,应做好如下工作:加快产业区际转移与积极发展地区产业集群,选准主导产业并推动区域间的协调发展,推进地区专业化分工并借此实现产业结构升级,加快技术进步与技术改造并借此合理地培育起区域的竞争优势。  相似文献   

11.
区域产业转移与西部优势产业培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区域间产业转移是企业为追求最大化利润而主动实施的空间迁移。由于对产业转移存在认识误区和不同利益主体的公共选择,我国没有出现预期的大规模产业转移。因此,通过市场竞争,由市场选择和培育具有内生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的优势产业,是西部实现经济内生发展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12.
我国区际产业转移是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统筹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该文在空间经济学的自由资本模型基础上,通过数理推导和数值模拟揭示区际产业转移与区域主要经济变量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研究发现,在市场机制作用下,东部和中西部的市场规模决定了两地产业份额的空间分布,进而决定区域间实际收入差距。为此,政府需要通过在东西部地区实行差别化的要素流动政策,促进区际产业转移,才可能改变这种产业分布非对称情况下的自我强化机制,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3.
区域产业转移一方面促进了地区间产业的协同发展,另一方面也给部分产业承接区域带来了显著的环境问题.在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背景下,如何保证区域产业转移过程中,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等问题值得深思.选择绿色经济为切入点,基于SBM-undesirable模型和空间计量模型对2006-2015年中国工业省际数据进行测算,研究表明,中国工业整体发展并没有达到绿色有效的水平,绿色效率呈波动中下降的趋势;空间局域LISA指数显示中国区域间工业绿色效率差异较大,表现出“东优西劣”的集聚格局;空间滞后计量模型表明产业转移和政府规制并未能带动工业绿色效率的提高;最后,据此提出未来中国工业在区域间均衡、可持续发展的相关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以"比较优势"为基础的产业转移理论不能很好解释我国东部产业转移现状与东西部地区差距扩大的问题,也不能解释产业转移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最根本原因,而从制度角度可以提供一种很好的解释,认为东西制度差距才是问题的根源,制度转移和制度承接是产业转移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根本。  相似文献   

15.
随着集聚理论和实证研究的日益深入,不断涌现出新的测度经济活动空间集聚的方法。不同测度方法的构建原理和适用性不同,选择恰当的集聚测度方法是准确描述集聚现象的基础。文章利用历史归纳法,根据集聚测度方法的发展脉络分为第一代集聚指数、第二代集聚指数和第三代集聚指数,探究其背后的构建原理和演变逻辑。在此基础上,将不同的集聚测度方法分为离散空间下的聚类指数法和连续空间下的距离指数法,二者在空间属性、数据要求、估计结果和实际应用等方面存在差异,基于聚类的指数反映了特定空间单元产业集聚程度,基于距离的指数侧重于产业集聚的空间范围,其本质区别在于MAUP(可塑地理单元问题)对集聚分析的影响。不同集聚测度方法仅反映了产业集聚现象的部分内涵,理想的测度产业集聚程度的方法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6.
我国省际间人口由中西部向东部沿海地区流动以及"以县为主,分级管理"的教育投资体制,导致了我国特有的区域间教育投资收益"错位"问题,造成流出地地方教育投资效益不高,而流入地却额外获得流出省份的教育投入成果,区域间教育投资差距进一步拉大。从教育投资体制的层面提出三项建议:实行差别化的教育投资体制;建立与人口流动相联系的教育转移支付制度;进一步加大对中西部人口流出地区教育投资的力度。  相似文献   

17.
运用产业-行业人口密度和区位商指标,分析了产业、行业人口省区间和区域间分布现状.中国产业-行业人口分布不但省区间存在显著差异,而且东中西部、南方与北方区域间差异明显;三次产业和16大行业在省区间和区域间差异程度不同.定性和定量探讨影响产业-行业人口分布的因素,认为中国产业-行业人口区域分布差异性是由区域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差异性而导致.  相似文献   

18.
陕西省地处西部内陆地区,是国家西部大开发的重点支持对象,建国几十年以来,陕西省的产业结构从农业占主导地位发展到现在的工业占主导地位。这种产业结构的升级很大程度上来源于外部的产业移入,这种产业在区域间的转移带来了陕西省经济面貌的改善,而产业区域转移又是由国家主导,为了缩小东西部差距,这种非自发的产业区域转移也会带来很多问题。因此,对陕西省优势产业的认识,对需求产业的预测和转入,引导不适合在本地发展产业的转出,是摆在我们面前的急需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我国产业梯度转移的理论与模式选择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梯度产业发展与转移理论的观点,国与国之间、国内各地区之间,经济发展均存在梯度差异和产业转移问题.我国与发达国家或地区、我国东南沿海与东北和北部沿海以及中部和西部地区之间同样存在经济梯度差异,并由此带来了区域产业转入模式和转出模式的选择问题.  相似文献   

20.
厘清我国农村后义务教育空间关联网络的结构特征及其驱动因素对改善农村教育空间格局和提升农村教育整体水平都具有重要意义。2004-2013年间我国农村后义务教育空间关联网络呈紧凑趋势,省际互动和关联度增强,但网络整体仍较为松散;各省域在网络中具有差异化的位势,环渤海和长三角省域具有较高的核心度,不同区域间互动程度较弱;较小的创新落差以及区域间产业转移等能够推动农村后义务教育的省际关联。为此,需要进行区域间统筹发展,强化农村后义务教育生态系统的省际协同,以推动我国农村教育水平的整体提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