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新现实主义小说在叙事方面呈现出一种共性大多采取全聚焦客观型的叙事模式,以叙事的情节模式谋篇布局,叙写一件与经济相关的核心事件,在此主事叙写的主干上延伸众多的事件与人物的枝桠,形成枝桠式的叙事结构.显示了新现实主义小说家们关于小说是大众艺术的观点.  相似文献   

2.
吴仕民的《佛印禅师》以历史人物为原型,讲述了佛印一生云游逐道,为信仰九死而不悔的人生故事。作品在小说艺术上注重写作的限度,具有明确的形式意识。作者不仅采用了成长小说的线性叙事结构,而且还在贴合人物成长与情节发展的知识叙写中,体现了一种从人学传统向名物学传统回归的倾向。这一变化,反映了吴仕民克制作者意图、解放文本意图的形式自觉意识。  相似文献   

3.
论文从非线性结构、叙述人称、叙述的自我反思等角度对卡尔维诺小说叙事艺术进行研究。非线性叙事模式表现为文本中情节与时间的无序,人物和情节的有意淡化;富有创造性的叙述人称丰富了故事的表现力,而元叙事策略挑战了故事的可靠性与真实性,颠覆了传统小说艺术原有的模式和规范,向人们展示小说的虚幻性。从注重作品的内容及意义到注重作品的叙事结构,是叙事观念的深刻变化,而后现代语境中多元化、不确定性思想则是这种独特观念的形成原因。  相似文献   

4.
遗山碑志文以记叙事情为依托刻画人物,每一篇碑志文都是一篇成功的人物传记。其艺术成就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采取多角度叙事手法,撷取传主个性特征的主要方面品议人物;选择典型的材料,详略得当地品题人物,叙写事情;在叙事的同时,辅之以议论,出语精警,见解独到,议论和叙述紧密结合而互相印证;选取具有奇异色彩的传说状写人物,收到了很好的艺术效果。  相似文献   

5.
我国德育课教科书中存在着大量的叙事,从叙事的模式分析这些叙事呈现出故事发生情境极端化、故事结构高度结构化、故事人物功能定型化、故事情节发展的线性化等特点。叙事模式中潜藏着这样一些价值预设:抽象单一的道德观;二元对立的人性观;客体化的学生观等。在新课改背景下这种叙事模式是值得分析和反思的。  相似文献   

6.
30集电视连续剧《亮剑》之所以取得成功,虽然有多方面的原因,然而真实可靠的地理叙事却是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在这部电视连续剧中,主要人物具有一种深厚的地理观念与地理意识,人物与人物之间在相互争论与进行实际作战的时候,特别关注地形的构成与地图的运用;在讲述故事的时候往往不太注重时间因素而特别注重空间因素,尤其注重空间中的地理因素;每一个故事都发生在特定的地域或地方,并由此形成了整个电视剧的叙述结构与艺术整体。显然,地理叙事在整个故事进展与人物塑造中具有独立的审美意义,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可以给后来同类电视连续剧的编剧与导演提供启示。  相似文献   

7.
查尔斯·狄更斯的小说《圣诞颂歌》讲述了一个自私冷酷的商人在3位圣诞精灵的指引下一夜变善的故事。在情节结构方面,狄更斯运用客观视角与体验视角结合的方法,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能感同身受;在人物塑造方面,狄更斯不拘囿于情节发展的逻辑,而注重叙事的自然性,从而摆脱形式的困扰,深刻地揭示慈善的真谛。  相似文献   

8.
在讨论会话叙事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特性的基础上提出社会认知叙事分析模式。会话叙事是日常会话中自发性的故事讲述行为,兼具叙事和会话交际特征;作为会话交际中的叙事活动,又具有语境内嵌性。社会知叙事分析模式强调会话叙事包含四个层次上的意义空间:经验、故事、叙事和会话;故事世界的建构和理解以经验世界为基础,以叙事世界为框架,而叙事互动又以话语世界的人际交往为框架;在会话叙事活动中社会人际工作、以真实经验为基础的叙事建构和认知理解同时在进行,叙事双方通过会话叙事完成经验、故事、叙事和会话四个层次上的意义建构与交流。  相似文献   

9.
叙事分析是如何可能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自70年代以来叙事分析在社会研究领域中得到了相当的发展。讨论叙事分析这一质性研究的新方法,旨在分析其背后的本体论和认识论基础,并发现该种方法与其他质性研究方法的区别。叙事分析重视故事形成的方式,而故事内容却并不构成分析的重点;对叙事方式的注重,使叙事分析更为重视故事的结构,以及该结构对故事意义的影响——故事意义因为结构变化而有新的意涵,同时也更为重视该故事结构所得以形成的脉络因素——微观互动的脉络以及更为宏观的社会历史脉络,从而将微观和宏观领域连接起来,使叙事分析的解释力得到了增强——人们通过叙事建构现实,而所建构的现实,却是在微观和宏观两个领域中型塑的。文中最后部分对叙事分析的效度进行了评论,并揭示了该种方法的模糊之处。  相似文献   

10.
《月亮与六便士》秉承着毛姆的现实主义创作风格,又借鉴了现代主义艺术技巧,通过淡化时间的方式,将小说叙事重点放在空间叙事上。故事在塔希、马赛、巴黎、伦敦等地点进行转换,以空间场所为叙事契机,推动故事的发展及人物的刻画,揭示出社会与人物的内在联系、空间场域所蕴含的历史意蕴以及角色的命运走向。结合小说的故事简介及非二元对立特点,探究小说的空间叙事结构与艺术张力。  相似文献   

11.
在关羽故事的传承变异过程中,秉烛达旦和关斩貂蝉为不见于元明文人叙事文本,而屡见于民间叙事文本的两个故事。通过对这两个故事的分析可知,民间叙事叙写的目的是为突出关羽坐怀不乱、不好女色的形象,其背后体现了民间叙事英雄不好色的民间观念和感性精神,同时也反观了文人叙事的理性精神。  相似文献   

12.
艾丽丝.默多克的小说着力于描写一些充满离奇爱情的故事,其复杂的人物关系和精心的爱情架构过程是她小说创作中的重要观照点。她的小说《断头》,在叙事进程方面,考察故事中人物关系的不稳定性及其在话语层面表现出来的叙事张力;在叙事判断方面,探讨故事如何实现从社会伦理维度向宗教信仰的转换;在叙述语言方面,研究故事的叙述模式和语言的转喻性,揭示其对小说主题和人物塑造的积极性。  相似文献   

13.
爱伦·坡短篇小说以多重互动的叙事者、统一及繁复的叙事结构以及视觉化的叙事场景,打破了传统的线性时间叙事结构,实现了叙事时间的变奏,解构了传统的以作者为中心与以文本为中心的阅读习惯,还原读者主体地位,让读者在身临其境感受小说故事魅力的同时,既能充分理解人物的心境与性格之关联,又能充分调动各种心智能力,参与故事重组及编排,还能透过故事与人物挖掘作品深刻独到的主题意蕴。  相似文献   

14.
现代才女萧红的绝笔之作《小城三月》以独特的叙事语调、叙事方式和技巧叙写了“翠姨”的故事。故事背后传达出的深层理念却是萧红本人对于爱和温暖的追求,以及追求不可得之后的幻灭。《小城三月》显示了萧红鲜明的叙事风格。  相似文献   

15.
《聊斋志异》部分作品在叙写方面明显地呈现着模式化倾向,这主要体现为作者在描述故事情节时大多同时从两个女性身上着笔,尽管用笔多寡不同、分量有轻有重,但任何一方都不是无关紧要的,更不是可有可无,这样,在该部分作品的女性人物叙写上就造成了一种双峰对峙、二水分流的格局。因为该作品所叙写的形象为女性,故我们称这种叙写模式为双叶扶花。通对这一模式的描述与说明,可以揭示其中所蕴涵的文化意蕴,以及这一模式的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16.
本文运用当今西方叙事学理论,从叙述者与作者、受述者、故事、人物之间关系的角度探讨了中国古代两大语体短篇小说在叙事模式上的差异及其成因。文言短篇小说的叙述者通常以“史官”的姿态代表作者潜入到故事之中进行体验叙事,他为了使故事耐“读”,往往以简明扼要之笔将故事显示出来。而白话短篇小说的叙述者则通常以“说话人”的姿态代理作者对故事作热情地讲述,他往往以“慢慢道来”的策略使故事耐“听”。前者需要玩味咀嚼式解读,后者呼唤走马观花式赏读。两种叙事模式的形成分别缘于精英文化背景和大众文化环境。  相似文献   

17.
本文着重讨论了结构主义对叙事形式的研究,认为这一研究建立在对叙事、故事和叙述三者的不同内涵所进行的区分之上。对叙事和故事及其关系的分析,涉及的是叙事结构,它属于文本本身的“客观形式”。而对叙述语态的研究则关涉的是叙述话语,与叙述者的“主观形式”相关联。叙事结构分析分别以托多罗夫对具体叙述文本和布雷蒙、格雷马斯对叙述逻辑图式的探索为代表;而叙述话语的分析则以热奈特对叙述时间、叙述层和叙述者的剖析为代表。上述研究,既表明结构主义对结构形式的关心落实到操作层面,也表明叙述主体是如何在叙事中被结构化的  相似文献   

18.
数字叙事只能在计算机环境下存在和体验,主要表现为互动小说、超文本小说、虚拟现实叙事以及具有叙事性的电子游戏.数字叙事学是对数字叙事的诗学描写,首先要处理故事和游戏的关系.故事和游戏可视为建构虚拟世界的两种不同但互补的模式,背后的符号意指过程分别是表征和模拟;其中故事呈现为游戏的脚本,而游戏则是潜在的故事.叙述和互动作为虚拟世界的体验方式,可以经过重构达到恰当的结合.故事的空间化逻辑为数字游戏实现叙事潜力提供了可能,叙事学的人物观可以成为计算机人物创作的灵感源泉.  相似文献   

19.
《醒世姻缘传》整部作品都采用果报故事的传统叙事模式,通过这样的表层叙事模式,传达出一个深层的伦理信条,即善恶必受报应。这在当时的社会条件和认知水平下,对促进人们修善积德,平衡社会心理,客观上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西晋葛洪的《神仙传》一书,上承《列仙传》,以形象化的故事形式宣扬道教思想,故事篇幅较长,内容完整丰富,注重人物刻画,文笔细致详切,文学色彩浓厚,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在叙事作品的文学性方面有着突出表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