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王俭平  瞿萍  许蔓 《民族学刊》2023,14(4):79-85, 143
“一带一路”倡议正式启动的同时,美国国防威胁降低局具有针对性地策划了“丝绸之路生物监测网络”的成立,试图依托自身的生物霸权与技术优势以对冲中国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影响力拓展。伴随着“丝绸之路生物监测网络”的持续扩张,各类生物组织与病毒实验室林立于我国西部周边,不仅加剧了边疆地区面临的生化安全风险,同时也会在政治渗透中日益毒化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合作的互信基础。然而,目前国内的生物安全研究过于内向聚焦,缺乏“命运共同体”视野下的全球安全意识,即使是我国所倡导的“一带一路”倡议也没有认识到沿线国家对于生物安全治理需求的迫切性。对此,本文着眼于美国“丝绸之路生物监测网络”的组织建设进程,研析其对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渗透与扩张能力,由此透析我国西部边疆以及“一带一路”可能面临的生物安全风险与政治冲击,从而弥补目前国内的研究空白。  相似文献   

2.
“一带一路”战略助推边疆经济的繁荣发展.随着习近平总书记倡导的“一带一路”战略大力推进,中国边疆经济势必会迎来重要发展机遇.而税收是边疆经济发展状况的“晴雨表”,税收与经济关系密切,税收对边疆经济的发展具有能动作用.文章在分析满洲里边疆城市的税收与边疆经济的关系基础上思考了如何在“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发展边疆经济,维护中国的边疆稳定和民族团结.  相似文献   

3.
李志农  邬迪 《世界民族》2023,(1):101-113
尼泊尔利米谷地与我国西藏自治区阿里地区普兰县接壤,跨境贸易历史悠久。利米人与我国藏族同源,历史上王系的频繁更迭,致使其在归属问题上错综复杂。根据1961年的《中尼边界条约》,利米地区划归尼泊尔管辖。在我国“一带一路”倡议和“兴边富民”的政策背景下,尼泊尔利米人直接或间接地成了我国“一带一路”倡议的参与者、“兴边富民”政策的受益者、周边命运共同体构建的推动者和传播者。关注利米人及其中尼边境贸易生活,对我国深化“一带一路”倡议与周边命运共同体的构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一带一路”战略在给我国边疆地区带来巨大发展机遇的同时,也增大了边疆地区在政治、经济、社会和生态领域面临的非传统安全威胁.以“国家主义”倾向、政府属地化管理、社会有限参与等为特点的边疆非传统安全治理模式难以适应“一带一路”战略下边疆非传统安全的跨域性、流动性和复杂性特点.因而,区域化的跨域治理模式就成为“一带一路”中边疆非传统安全治理应然选择.跨域治理模式主张通过跨国合作、政府间协同、多元主体协作网络构建等途径,推动形成跨国家、跨区域、跨组织的边疆非传统安全协同治理格局.  相似文献   

5.
自由贸易试验区的建设是落实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重大举措,这不仅推进了我国的经济发展与国际接轨,而且也为中国文化“走出去”创造了机遇和平台。特别是内陆边境自贸试验区的建设,为立足我国本土“自塑”国家文化形象提供了实践平台,也为邻国人民“他塑”中国国家文化形象增置了认知窗口。面对当前内陆边境自贸试验区建设中国家文化形象建构面临的困境,灵活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符号以及新时代中国发展的新符号为表征,突出以人民为中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本质和中华文化开放包容的品质特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与传播彰显当代中华文化的自信,从而达到对中国国家文化形象的宏观建构。  相似文献   

6.
王彦宏 《民族学刊》2021,12(11):105-111, 133
印度电影作为印度文化的重要传播方式已成为我国民众了解印度、沟通两国情感的重要桥梁。印度电影具有丰富的叙事经验,善于在传统中寻找时代命题,民族信仰下的二元冲突和根植于民族特性的爱情题材,把民族性与时代性完美结合的审美特征,都是宗教世俗观影响下的印度传统文化特征。为了实现故事本土化与他者化兼容的高超叙事能力,印度电影的民族化审美特色以配唱民族歌舞的艺术方式成为印度电影产业长盛不衰的民族基因和民族符号。电影叙事他者化的现代改良,强调引入西方的视角思考民族社会问题;打造具有本土特色的国际巨星更是印度文化软实力输出的国家形象代表,以宝莱坞为首的印度电影业成为其国家“走出去”的文化品牌。而中印文化交流路径的搭建和“元故事”叙述体的创新表达,对于中国在“一带一路”背景下讲好中国故事具有重要的文化启示意义,对中印文化交流具有国家层面的外交战略意义。  相似文献   

7.
声音     
《中国民族》2015,(9):M0002-M0002
国家主席习近平 9月10日宁夏银川2015中国-阿拉伯国家博览会(贺信) 本届博览会以“弘扬丝路精神,深化中阿合作”为主题,推进中国同阿拉伯国家和世界其他地区国家的交流合作,对深化双方人民友谊、提高务实合作关系水平具有重要意义。中斟和阿拉伯吲家是相互信任的好朋友,也是在实现共同发展道路上携手同行的好伙伴。去年,在中阿合作论坛第六描部长级会议开幕式上,我提出中阿合作共建“一带一路”的倡议,阿拉伯国家作出了积极回应。有关各领域合作正在加快推进。  相似文献   

8.
2015年10月19日,“一带一路”国家统计发展会议在陕西西安召开。“一带一路”意图与沿线国进一步加强政府统计交流与合作,努力为各国可持续发展提供准确、可靠的统计数据。其目的将推动不同国家政府间的合作和交流,为互利共赢提供决策依据和支撑。实际上,这是一场现代意义上的“丝绸之路”。它借鉴了古代强大文明互利共赢的伟大历程,是当代世界发展的新探索和新机遇。在古代,丝绸之路是一条起始于古代中国,连接亚洲、非洲和欧洲的古代陆上商业贸易路线。因为在这个道路上曾经运输了古代中国出产的丝绸、瓷器等商品,丝绸之路因此而得名。这条道路以及它所承载的文化含义成为了东西方之间在经济、政治、文化等诸多方面进行交流的象征。从文化艺术的角度来讲,“一带一路”给予了中国美术发展一个极好的契机和图景。本文在结合考察中国文明的特性基础以及中国在古代丝绸之路时期的美术发展上,意图探究“一带一路”政策下中国美术发展的机遇,以及学术界在这个方向上所可能的深入发展和实践。  相似文献   

9.
宋才发 《民族学刊》2020,11(3):1-12, 123-124
从基本理念、方针政策和实践启示的三维视角,总结历代王朝西南边疆治理的历史经验,可为21世纪西南边疆治理提供有益借鉴。边疆和疆域不是一个简单的语词概念,中国边疆与中国观念是紧密连在一起的,中国疆域形成和定型有其自身的规律。西南边疆是一个具有特定含义的疆域范畴,具有鲜明的历史特点。历代王朝从来没有停止过对西南边疆的治理活动,但历代王朝的“边政”少有主动介入地方经济社会事务,在西南边疆的渐进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诸多边疆治理的共识。清末边疆治理能力衰弱致使部分主权领土丧失,边疆社会和谐稳定符合中华民族根本利益,大一统秩序构建有利于中华民族认同,西南边疆治理经验构成中国经验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0.
加强边境地区工作 ,历来受到党和国家的重视。边疆巩固关系中华民族统一大业 ,边疆地区民族关系影响国家稳定和长治久安 ,边疆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和边疆各族人民生活水平影响国家的对外形象 ,建设繁荣稳定的边疆是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权的重要措施。同时 ,根据我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分三步走的战略目标 ,到21世纪 ,国家经济发展的重心要转移到西部地区来。为此 ,国家民委倡议发起“兴边富民行动” ,提出由外向里、从边到内推进 ,实行沿边大开放 ,促进实现大发展。“兴边富民行动”要以邓小平理论和党的十五大精神为指针 ,以改革开放…  相似文献   

11.
张妤 《中国民族博览》2020,(2):75-76,139
“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对我国各地区民族文化传承既是机遇也是挑战。贵州台江县具有丰富的独具特色的苗族文化,是我国少数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在“一带一路”大的战略背景下,本文从文化传承的角度出发,结合台江县苗族文化传播概况,分析在“一带一路”背景下台江苗族文化传播战略定位以及机遇与挑战。  相似文献   

12.
蒙古国作为我国的友好邻邦,历史上两国文化交流与合作经历了确立和快速发展、停滞以及复苏三个时期,虽然经历了历史的阵痛,但冷战结束后,双方适时调整了对外政策,中蒙关系进入新的历史时期,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一带一路”战略后,各方面交流与合作取得巨大的成就.但是,由于两国的文化差异给双边关系的发展带来了不稳定的因素,所以,通过对中蒙关系中文化因素的具体分析,借助于“一带一路”推进两国关系的未来长远发展.  相似文献   

13.
拉萨“3.14”骚乱事件之所以得到西方一些政客和主流媒体的声援,在于西方人长期以来对西藏的想象一直有一种东方主义的阴影,他们把西藏神化了。虽然随着中西权力关系、支配关系的变化,西方的中国形象、中国西藏形象也发生演变。但是自中西交往以来,西方关于中国西藏的想象一直存在一种图式化处理的倾向,即以西方的基督教文化来建构西藏,或把西藏想象为基督教文明的未来、希望,或把西藏想象为基督教文明应该超越的低下的、专制的、野蛮的社会形态。在全球化迅猛发展的今天,要打造中国的国家形象,推进中西关系的健康发展,必须破除西方人的东方主义。  相似文献   

14.
民族地区是“一带一路”战略实施的主要区域,通过民族地区的发展,将我国内陆地区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地区之间联结起来,形成不同地域范围不同层次的区域性合作经济组织,进一步深化“一带一路”战略.“一带一路”战略下,我国民族地区经济发展迎来更大的机遇和挑战.基于此,本文对民族地区融入一带一路战略的意义、优势、困境、形成困境的原因以及突破路径等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15.
“一带一路”战略是民族地区对外开放的历史性机遇.民族地区对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发展战略,具有经济、政治、社会等方面的必要性和历史、区位、资源、人文等方面的独特优势.民族地区与沿线国家发展战略的对接具有9种模式和3个层次,而风险主要表现在边境安全、跨境犯罪、民族宗教及生态保护等方面.作为“一带一路”战略的核心和枢纽地区,如何发挥优势、规避风险,加快发展外向型经济是当前民族地区面临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6.
刘晓春 《民族学刊》2023,14(4):60-67, 141
鄂温克族跨居中俄蒙三国,中国的鄂温克族与俄罗斯的埃文基人、蒙古国的喀穆尼堪人文化同源。根据中俄两国人口普查数据,梳理和归纳俄罗斯埃文基人和中国鄂温克族人口变迁,阐释两国跨界民族人口数量、人口增长、人口分布的差异性,探讨两国少数民族人口特征与变化趋势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和政治意义。研究俄罗斯埃文基人及北极诸民族是中国北极战略计划的一部分,研究中蒙俄跨界民族文化交流合作是“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创造和谐边疆政治环境,推进边疆地区的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中国跨界民族的人口增长与跨越式发展,是中国特色民族发展道路的有益探索和成功实践,也为周边国家跨界民族的发展提供了借鉴和范式。在全球化背景下,探讨中俄跨界民族的变迁与发展,体现了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重要性,从而为中国“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及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提供实证支撑。  相似文献   

17.
青觉  吴鹏 《民族学刊》2021,12(6):1-10, 115
近代中国面对的是一个陌生而残酷的“霍布斯式”的民族国家丛林,在西方外来文明的侵蚀下,传统央地关系与边疆治理机制被迫走上了一条艰难曲折的重构之路。系统性秩序与社会性秩序是对边疆治理过程中维持和解构边疆社会多样性的两种力量机制的一种概括性解释,通过这两种秩序的力量消长以及“人民至上”话语的历史切入,勾画传统中国在向现代中国转型过程中,边疆治理逻辑切换和路径演化的内在矛盾和一般性图景。在“人民至上”话语下分析中国边疆治理相关问题,除具体的治理策略外,也为理解以下两个层面的宏观内容提供了一个现实的视阈和微小的切入口,即中国现代民族国家“国民(人口)”与“国土(疆域)”的形而上联系,以及多民族国家建构治理的历史与现代的接续问题。  相似文献   

18.
雅利安主义在欧洲的起源及其在伊朗的散布是世界民族国家史上的一个奇特现象。脱胎于欧洲东方语言学的雅利安种族主义思想自19世纪后期传入伊朗后,经历本土化和纳粹德国的影响,而成为伊朗界定自我、区别他者的重要认同工具。作为自我东方化的错位认同,伊朗雅利安主义以所谓共同的雅利安身份而将西方视为“我们”,以非雅利安的阿拉伯人等族群为“他者”,渲染雅利安种族优越与伊朗文明的辉煌。它迎合了伊朗巴列维王朝民族国家构建与西方化改革的需要,成为伊朗的官方意识形态并得以广泛散布传播。1979年伊斯兰革命后,伊朗雅利安主义经过一段时期的边缘化后再次公开出现,在官方伊斯兰主义主导下继续参与伊朗民族认同的构建,但雅利安主义和伊斯兰主义二者内在的排他性使得伊朗并未走出民族认同困境。雅利安主义对伊朗的民族认同、族群关系和对外交往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增强传播意识,扩大国际影响,是对外宣传面临的一项紧迫任务,而当前某些西方媒体对中国等第三世界国家的新闻报道带有很大的片面性、偏见和误解,一定程度上影响国家形象塑造。而国家形象的塑造离不开传播媒介。文章结合外国媒体报道特点,探讨传媒构建我国国家形象的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20.
王万平 《民族学刊》2019,10(4):17-26, 102-105
南方丝绸之路不仅是一条民族流动的通道,而且是一条文化交流的通道。作为许多古老民族生活和迁徙的通道,沿线不同民族在移动的过程中,文化交流交融不断深入和加强,形成了虽然各具特色但又多民族共享的节庆文化。本文主要介绍南方丝绸之路上民族的流动和文化的互动、交融的历史,以及由此所生成的文化共享,为“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与发展提供一个典型案例,为理解“一带一路”倡议、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乃至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提供一定的理论思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