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 毫秒
1.
<正> 人类出现以前,世界上只有一种存在即自然存在。后来随着人类的出现才产生了社会这种特殊的物质现象即社会存在。构成自然存在的是自然的物质实体及其相互作用的场;社会存在是在自然存在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高级物质形式,构成社会存在的则是社会物质实体及其相互作用场,即可说是体现在自然物质实体之上的物质关系。它既保留了自然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又增添了自然物质所没有的物的社会性。这是它的最基本的特征。简言之,客观物质世界本身有两种基本的存在形式:自然形式和社会形式,或可简称自然物质和社会物质,其同一性即是列宁的物  相似文献   

2.
一九八一年《贵州社会科学》第二期上,刊登了孙显元同志的《论物质和物质形态》一文(以下简称“孙文”)。“孙文”对我去年在同一个刊物上发表的一篇文章(见《贵州社会科学》1980年创刊号《试论实体和场的统一体是物质最基本的存在方式》一文,以下简称《统一体》)提出了一些不同看法。《统一体》一文的中心论点是:物质是实体和场的统一体。或者说,实体和场的统一体是物质的最基本的存在方式。“孙文”对这一论  相似文献   

3.
:“唯能论”坚持能量是比物质更为基本的实体 ,将物质与运动分割开来。实际上物质与运动以及动力的关系 ,是实体与属性的关系。能量不能脱离开物质而存在并起着作用 ;物质也不能不具能量而现实存在。但是 ,人的思维却可以将能量从物质的诸多属性中剥离出来 ,最后使能量上升为原动者 ,而物质则成为一具空壳  相似文献   

4.
作为一种社会客观存在,传统之所以具有旺盛生命力,就在于其内部结构的独特性。人作为传统的主体,其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构成传统的主干;人们之所以遵守传统,乃是因为人们认为这是真理、权威,真理和权威构成传统的核心;若要传统客观化、具体化,就必须通过外在的实体物质,而这些外在的实体物质则成为传统再现的载体。  相似文献   

5.
唐昌黎在《经济研究》1983年第1期上提出了生产力场的新概念。文章认为,生产力属物质范畴,物质首先包括有实体。所谓实体,是指物质中有形的,可以计量的部分,如劳动力、劳动工具、劳动对象和产品等。物质除实体以外,还包括实体间的相互作用,物理学称之为场。场有下列两方面的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媒介的历时状态的考察,认为媒介从它结合的对象可以分为负载、传播人类认识内容的媒介与负载、传播信息符号的媒介两种;从它的形成与利用情况可以分为二个阶段,十种形式.两个阶段为:规约阶段的媒介与取用阶段的媒介.十种形式为:规约的单一材质媒介、规约的复合材质媒介、规约的复合型映射材质媒介;自控的单一材质媒介、自控的复合材质媒介、自控的复合型映射材质媒介、他控的复合型映射材质媒、他控的复合材质媒介、他控的交叉型复合映射材质媒介、半控的交叉型复合映射材质媒介等.并且在麦克鲁汉"一种传播媒介的内容经常是另外一种传播媒介"的基础上提出"一种传播媒介的形式,可以是另外一种传播媒介",并以此为基础考察了广告媒介的复杂状态,指出媒介不仅仅是中介性的物质实体,也可以是依赖于一定物质实体的事件过程,或者是依赖于一定物质实体的结构状态,甚至是原型.最后对广告媒介的内容与形式的协调进行了初步的考察.  相似文献   

7.
关于“信息”概念的哲学概括,据童天湘同志的文章介绍,主要有六种,我觉得可以归纳为三种: A、认为信息是非物质的精神实体的特性; B、认为信息是物质的普遍属性(童天湘同志认为它是物质客体之间相互联系的一种形式); C、认为信息是某种第三者。你可以说它既是物质的,又是精神的;又可以说它既非物质,又非精神;还可以说它是物质成分与意识成分的特定组合方式,是客观而不实在的存在。 我以为B种基本正确,但需要精确化。信息是  相似文献   

8.
“诚-实有”是王夫之哲学的重要范畴,也是中国古典唯物论的一项精粹成果。这一范畴是标志物质及其属性、规律客观实在性的哲学范畴。它不是表示某种道德原则的概念,也不能同物质或物质实体完全等同。  相似文献   

9.
从实践观点出发考察现实世界,在马克思这里始终没有离开历史境域的深度反思.作为一种分析方法,实践观点直接进入了历史的物质内涵.这是其超越形而上学抽象思维的前提.分析物质现实并不是将历史还原为物质实体,而是对其经济结构进行批判性追问和解剖.实践分析的独特范式,是马克思哲学唯物主义立场的必然逻辑.  相似文献   

10.
黑格尔实体的本质乃是自我意识,自我意识即是概念的设定者,同时,又是概念对象的否定者。自我意识在设定自己的对象时,异化了自己,从而使纯粹精神转化成为他物,这种他物也就是物质的世界。而黑格尔所论述的双重实体的关系,也就是自我意识与自己所设定的那样一种对象世界(即物质世界)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物质是建构哲学体系的基础范畴.在现代科学景观中,人们对物质的认识在不断深化.物质有着多级本质,每一层级都有特殊的质态.各层级相互关联,构成物质概念的层级结构.物质概念体系是通过对物质和意识、实体和属性、主体和客体不同层次问题的解决建构起来的.  相似文献   

12.
费尔巴哈批判了思辨唯心主义、机械唯物主义和二元论,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我与你”的理论。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既不从物质实体出发,也不从精神实体出发,而是从“我与你”的关系出发,是一种关系本体论。“我与你”的关系根本上就是“我与你”的对话,所以,“我与你”的关系本体论与对话辩证法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13.
《中国社会科学》一九八五年第二期《论信息的哲学本性》(以下简称《信息》,作者刘长林)一文认为,“决不能把整个世界分成精神和物质这样两方面,”如果说“任何事物或是精神或是物质,”“其实是对哲学基本问题的错误引伸,不能成立”。“因为物质与精神的对立本质上是属性与产生属性的实体的对立,是谁决定谁、谁产生谁的问题。”那么,世界该怎么划分呢?《信息》给出了这样一种划分:“一部分是原型的物质世界,一部分是作为其反映的信息世界。”  相似文献   

14.
一、信息的系统本质在对信息本质的研究中,有一种观点认为,信息是物质实体的固有属性,不必存在于一定的关系中.这种观点割断信息的系统关系,只从信源的实体中寻找信息,是错误的.实际上,任何信息都存在于一定的信息系统中.信息系统是由三个因素组成的,即信源、信道、信宿.为了简化起见,我们可以把它分为两个方面,即信源与信宿.信息系统实质上也就是  相似文献   

15.
实体是古希腊哲学用于解释万物本原的哲学概念。在哲学史上,实体概念几经发展,直至近代仍在哲学中起到重要的作用。在近代科学和哲学中,哲学受科学唯物论的影响,试图解释宇宙中绝对时空与绝对物质的存在;同时科学过分崇尚理性,不断抽象科学研究对象,导致近代科学哲学危机的产生。怀特海认为造成这种困境的根源在于传统哲学视域下的实体概念导致了哲学的二元论及宇宙观的平面性和静态性,而打破这种困境需要用一种生成变化的哲学思想即过程哲学颠覆实体概念的禁锢,解决心物二分问题,重建宇宙观。  相似文献   

16.
论事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物和事分别表征了物质客体的实体方面和属性关系方面,物和事的辩证统一就是“事物完满的‘定义’”:事物是标志物质之存在性的哲学范畴,是物质形态的实体、属性和关系的具体存在形式,它作为世界的单元或细胞而存在。在确立事物定义的基础上,本文分析了事物与物质的关系,对唯物主义的“物”作了新的诠释。  相似文献   

17.
在传统形而上学中,意识被理解为异于物质实体的其他类型实体或"心理材料"。梅洛—庞蒂的意识不同于传统形而上学的意识概念,不是笛卡尔或胡塞尔意义上的纯粹意识,而是一种自然化的意识,一种处境化的意识或者介入意识。他从辩证的角度考察身心关系的问题,认为身体不是一个封闭的系统,意识也并非从外部作用于身体,身体和意识之间并不存在严格的分界线。因此,他的意识概念代表了其克服二元论的企图,是我们理解其全部哲学的切入点。  相似文献   

18.
生命实在论     
“生命实在论”(Living Realism ).是作者立足于对生命的本质及其实在性的理解, 采用兼收并蓄的研究方法.从唯物辩证法的高度.考察了从古至今的各种实在论与反实在论的合 理内容,构建的一种综合的、辩证的实在观。它突出了整体论的、系统论的、过程论的、能动性的和 显现主义的物质实在性。并以“生命”为中介,统一了物质与精神、存在与意识、“理论实体”与自然 实体、可见物与不可见物等实在问题上长期存在的对立。  相似文献   

19.
虚拟经济:含义、特征和发展机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虚拟经济的发展及其与实体经济的互动 ,已成为当今世界经济活动的一种制度环境。随着我国市场经济发展和金融改革的深化 ,虚拟经济在我国获得了快速的发展。文章着重分析虚拟经济的特征和产生发展的机理 ,认为虚拟经济的产生源于物质生产和交换的社会化 ,是社会财富适应技术进步、生产发展而在组织方式和运动形态上的调整 ;虚拟经济作为在实体经济基础上衍生出的价值运动形态 ,与实体经济的根本区别在于其非物质化特性 ,正是其非物质化特性使虚拟经济在产品创新、交易、价值决定、价格运动等方面与实体经济截然不同 ,从而使虚拟经济具有非稳定性、高风险性等特性  相似文献   

20.
《理论界》2017,(8)
法益既有利益属性,又有规范属性,法益的利益属性与规范属性是法益的二重性。法益的实体是利益实体,法益的形式是规范形式,法益是利益实体与规范形式的结合。利益实体与规范形式结合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以利益实体为基点、以行为规范为形式的结合方式,这是对物质化的法益概念作出的续造与发展。另一种是以行为规范为基点,以利益实体为导向的结合方式,这是对精神化的法益概念的续造与发展。法益本质类型存在二重性,法益的本质是利益实体与规范形式结合的现实可能性或者抽象可能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