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孙宇  张园 《学术界》2012,(5):134-142,287,288
在激励更多社会力量投入公民科学素质建设的行动中,科学传播与科学教育是两条主线,现代化的传媒工具是公民科学素质建设得以成功的重要手段。本文以"共同合力提升公民科学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整体观,剖析了科学教育和科学传播的理论演进,以及科学传播的机制模式会"倒逼"促使正规学校的科学教育加快改革步伐、协同一致发展的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2.
洋务派认为中国挨打的根源在于科技落后,救国的关键是学习西方先进科技,“科学救国”便成为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在“科学救国”思想的驱动下,洋务派掀起了轰轰烈烈的洋务运动,对推动中国历史进程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黄湘莲 《云梦学刊》2008,29(2):63-65
科学精神是公民文化的基本要素,时公民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有巨大影响.它能强化公民的理性意识,能内化为公民的批判与创新精神.科学精神与现代社会的许多价值.如宽客、理解、民主、开放、合作等有着紧密的联系.提倡和促进公民的科学素质和科学精神.对公民文化和公民社会的建设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徐道丰 《理论界》2007,(10):36-38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公民科学素质是第一国力。国家的发展和强盛必须依靠全体国民科学素质的提高。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必须充分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必须以全国人民良好的科学素质为基础。本文围绕着力提高我国全民科学素质这一主题,从意义、问题及对策措施等三方面进行简要探讨。  相似文献   

5.
公民素质是民族文明的内在因素。提高公民素质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客观要求,思想道德素质是公民的精神动力,科学文化素质是公民现代化建设的智力问题。提高公民的素质必须坚持正面教育,强化活动内容,坚持党的领导。  相似文献   

6.
中华民族的现代化追求,实质上是一个向西方学习的过程。在此学习中,我们不仅要看到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民主制度,更应该在深层认真对待作为其根基和背景的基督教文化。基督教与近代发端于西方的现代化运动,亦即以科学和民主为代表的世俗化运动,并不构成简单的冲突和不相容关系,作为价值形态的基督教,与作为工具形态的科学和民主,是可以并行不悖的;并且,从根本上,基督教信仰恰恰构成了现代化进程的深层背景与基本动力和根据。  相似文献   

7.
张洪波 《广东社会科学》2004,130(1):154-159
本文分析了胡适“新红学”之“科学方法”的具体构成与思想根源,指出胡适是将传统的乾嘉朴学的考证方法,与西方的科学实证思想,经过合并与嫁接,逐步构造出以“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为指导思想的“科学”方法并将之应用于红学,而此一方法与《红楼梦》作品本身所提出的虚实互融的“事体情理”观是不相适应的。  相似文献   

8.
强化公民纳税意识之我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民纳税意识淡薄,有其经济根源、思想根源,也有着深刻的历史文化根源。提高公民的纳税意识,就要大力加强正面教育和税法宣传,也要增强纳税人的权利意识,注意维护纳税人的合法权益,做到依法治税。  相似文献   

9.
备受关注、正在起草中的<中国公民科学素质基准>的宗旨在于为中国公民应具有的基本科学素质画一条底线,<基准>按照<纲要>要求,将努力体现"以能力为科学素质核心"的意图.<基准>内容的选择原则是:与老百姓生活生产关系最密切、当前社会发展最需要、落实科学发展观最关键.据此,<基准>最终选择了物质与能量、环境与生态、生命与健康、个体与社会、信息与交往、认识与方法六个领域,并就如何呈现"四科"(即了解必要的科学知识、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树立科学思想、崇尚科学精神)与"两能力"(即一定的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参与公共事务的能力),以及如何与监测评估相衔接等方面作出了较为周密的安排.  相似文献   

10.
赵林 《文史哲》2007,(2):131-137
在西方文化中,科学与宗教之间的关系是随着历史的发展而不断调整、变化的一种辩证关系。在西方文化的摇篮时代——希腊城邦时代,科学与宗教是一种水乳交融的同一关系。在中世纪基督教文化中,宗教信仰一度攫取了绝对的专制权力,而科学与哲学只能仰承宗教之鼻息,完全不具有独立地位。随着近代理性精神的崛起,科学开始逐渐摆脱宗教的影响,二者之间的关系发生了根本性逆转,最终导致了18世纪法国启蒙运动对宗教信仰的猛烈批判。但是这种激进的宗教批判并没有从根本上摧毁西方人的宗教信仰根基,相反,它导致了科学与宗教之间的一种共生和互补的新关系模式,至今仍然深深地影响着西方人的精神世界。  相似文献   

11.
公民素质是提升文化软实力的必要前提和基础。以党的最新理论成果为指导提升公民素质的思想基础,依托文化建设和实践导向,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进程中,不断提高公民素质。  相似文献   

12.
赵紫阳同志在党的十三大报告中,充分肯定了中共中央十二届六中全会《决议》中明确指出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是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并且高瞻远瞩地指出:“从根本上说,科技的发展,经济的振兴,乃至整个社会的进步,都取决于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和大量合格人才的培养。也就是说,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组成部分的思想政治教育,其任务之一就是提高人们的科学文化素质,围绕这一根本任务来确定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时,不能忽视科学文化素质的教育。  相似文献   

13.
在西方社会,原教旨主义有其深刻的根基。正当野蛮人忙于破坏欧洲之际.那里的穆斯林人却在充分利用亚历山大图书馆和小亚西亚图书馆,翻译了大量的卷轴古书,并将那些资料带去巴格达甚至更远的地方。对这些遗产,今天的西方原教旨主义者并不愿意认可。他们甚至否认穆斯林世界对科学的发现和科技的发展奠定了基础的事实和为科学哲学所做出的贡献。  相似文献   

14.
谢龙  詹献斌 《学术研究》2001,(2):93-100
本文从人格、个性标志着文化区别于其他社会现象的特殊本质论证人格是文化的内核,这是确定文化品位、文化建设根本目标的依据.现代社会公民应有的独立人格的基本意蕴是以个人为本位,"个人本位"在人类历史上经历了从无到有、从自发到自觉、从作为利己主义的思想根基到作为集体主义的思想根基的演变过程.因此,应当走出把个人本位观念当成资本主义专利并等同于利己主义的误区,坚持党性和个性统一的辩证法,为弘扬社会主义的主旋律、培育"四有"公民和在21世纪振兴中华文化奠定坚实的思想根基.  相似文献   

15.
王学谦 《齐鲁学刊》2004,1(2):131-134
鲁迅的科学思想基于其生命主义立场。鲁迅看到了科学理性的理性特征,但他更愿意从生命意识的角度去理解科学理性,把生命意识看作是科学理性的本体。据此,鲁迅认为科学理性对于社会进步的积极作用是“长时段”的而非急功近利的。这正是鲁迅否定洋务派思想的主要根源。  相似文献   

16.
作为现代中国较早接受西方思想的学者,宗白华的哲学研究虽从康德和叔本华起步,但他又进一步发展出对于世界物质性和物质运动性的素朴理解,且始终秉持了注重科学实证、反对盲目直觉主义的精神,其崇“真”的科学观与人生观直接相系,而以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作为立人立身及社会改造之本,则既是他的出发点,也是其思想归结点。  相似文献   

17.
国内学界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思维方式的研究,虽然把握到实践概念,但存在人的生命本性研究维度的缺失.西方传统哲学"科学观点"与"神学观点"的思维方式是割裂了人性的思维方式,无法实现对人与世界的真实理解.马克思从人的自身根源,以否定性统一的"实践观点"去理解人及其对象世界的思维方式,是一种符合"人之本性"的思维方式,从而变革了西方传统哲学对人与世界的极端化理解模式,实现了在传统哲学理论中割裂的人性的统一.马克思在思维方式上的此种变革,也是当代中国人从马克思主义哲学走向未来的重要思想根基.  相似文献   

18.
《思想与时代》月刊(1941—1948)乃20世纪40年代在中国学界颇具影响力的同人刊物,其创办宗旨为倡导"科学时代的人文主义"。这一学人群以学者及科学家的身份倡导科学与人文的融通,不仅洞察科学精神的本质,还实践着身为学者及科学家的人文主义关怀。这一学人群与20年代"科玄论战"中的科学派及30年代的全盘西化派有所不同,他们努力调适科学与人文之间的对立,并积极寻找中国近代科学落后的根源,寻求科学精神与中国本位的并重。在他们的思想世界中,中国传统文化价值与西方科学精神并行不悖,其最终目标即"谋中西文化之统一,以从事于真正之创造"。他们对于科学的态度,尤凸显与科学主义思潮的迥异。  相似文献   

19.
在西方现代化进程中,科学极大地解放了人的智力和体力,为人的自由发展提供了条件。然而,当科学的权威急剧膨胀变异成科学霸权主义,科学成为奴役人的工具时,却造成了人的困境。我国正处于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需要吸收和借鉴西方科学发展进程中的经验和教训,发展一种厚道的、有机的科学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蒋梦麟是西方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的倡导者。在此基础上,他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科学教育思想:反对顽固守旧和全盘西化,提倡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相融合,追求个性自由,倡导发展通俗科学和研究高深学术并存,讲求科学的教育方法。蒋梦麟的科学教育思想对现代中国教育乃至中国现代社会的发展都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