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5 毫秒
1.
古汉语“宁”类测度问句的系统研究目前尚未展开.通过对选定文献的穷尽性考察,我们发现“宁”表推度询问的用法来源于反问,“邪”在“宁”类测度问句的句末语气词中占有一定的比重.该类测度问句具有较为强烈的感情色彩,一般用来表示积极测度问.“宁”类测度问句中的动词具有类同化倾向,一般是表示客观存在和主观感知类的动词.中古时期新产生的句末语气词“不”与“宁”类测度问句的疑问程度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
《理论界》2014,(9)
语气词在汉语语法表达和语气表达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文章拟从分析"吗"的用法和表达入手,分析"吗"构成是非问句的意义和特点。"吗"有着明确的性质归属,具有明确的用法,但实际上,"吗"帮助构成是非疑问句的情况不像"吗"的属性那么明晰,往往看似复杂的句子其实简单,而往往形式简单的句子实际上非常复杂。总的来说,"吗"是一个既复杂又简单的"多面手"。  相似文献   

3.
动词重现话题化紧缩句"V也VP"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V也VP”以动词重现的方式使句法形式和语义特征得到高度统一。在句法上,能进入“V也VP”的词以口语性较强的单音节动作动词为主;在语义上,前现动词的动词性较弱,前现动词与后现动词短语之间具有让步关系;在语用上,“V也VP”具有“话题一述题”的信息结构特征,包含了基础信息、预设信息、附带信息、推理信息等多重语言信息。“V也VP”属于动词重现话题化紧缩句。  相似文献   

4.
吴燕 《阴山学刊》2011,(4):36-42
在包头方言入声字中,有几个入声词头运用非常广泛,其中最为活跃且能产性最高的要属“圪”字。“圪”[ka?]保存了入声喉塞音[-?],作词头可以构成名词、动词、形容词、量词和语气词。“圪”由一个表示“墙高”或“高土”的实语素演变为一个词头的虚语素,是与实词虚化有关。从汉语语音发展序列看,包头方言的入声已完成了[-P—t—k...  相似文献   

5.
江西中西部的吉安赣语,其后缀不但类型丰富且颇有特色。其中常用后缀"叽"的语法功能为主要表示微小和使语气轻松、亲切。"叽"后缀除了可加在名词性中心语素后面外,也可以加在形容词性、动词性、量词性中心语素后。赣语、湘语的"叽"后缀都是由尖音发展到团音,从语音原理和音韵学上探讨,"叽"后缀是源于"子"后缀。  相似文献   

6.
曾炜 《云梦学刊》2015,(3):137-141
动词“持续”体重叠式“V着V着”不具句法独立性,超句子层次的构式分析发现,“V着V着”出现在由三个语块——“先行状况”语块V1P、“持续”语块V1着V1着、“变化”语块V2P组成的构式中。在该构式的教学中,引入构式语块教学法,能较好地解决二语习得中的语块误用、构式缺失、构式混淆等类型的偏误。  相似文献   

7.
昆明话中有一种述补结构,用结构助词“得”的音长来表示事物性状的程度的加深,述语由形容词或心理动词充当,补语要么重复充当述语的词语,要么省略中心语;作为补语标志的结构助词“得”的读音可以任意延长。  相似文献   

8.
丁加勇  易磊 《云梦学刊》2009,30(6):136-140
运用构式语法理论研究“爱V不V”结构能够解决以往研究中存在的某些问题和缺陷。“爱V不V”结构作为构式存在,它独特的语义是结构本身赋予,结构具有不完全推导性。“爱V不V”构式在不同的语境中发生语义偏移,是构式多义性的表现。“爱V不V”构式对进入构式的动词音节和动词义都有制约作用。  相似文献   

9.
拟声词常常叠用,用来表示声音的多、杂、连续、反复等,还可以加强所摹仿声音的节奏感.第六版《现代汉语词典》中的A式拟声词的重叠形式有6种,从式有4种、AB式有15种.而每个拟声词可重叠的类型是不一样的,有的类型多一些,有的则少一些,还有一些特别是那些具有书面语色彩的拟声词则没有重叠形式.  相似文献   

10.
"语—图"互文的类型,除了有不同媒介文本的互相转换或运用一种媒介表达出另一种媒介的审美效果外,还有让两种媒介并置在同一文本中,即"语—图"文本融合。"语—图"文本的融合,从融合的功能角度看,大致有解释类、启发类和标识类等几种类型。了解"语—图"文本融合的基本功能类型,能够更好进行艺术鉴赏与创作。  相似文献   

11.
朝鲜语的“V+ ”结构与汉语的“V+下来”结构都能表示一定的“完成体”意义,因此可以建立对应关系。现从语法结构、语义、语用等方面对这两种结构进行对比分析,找出它们之间的对应条件及其规律,并指出这种对应关系的成立与否跟其中的动词V有很大关系。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从“一V”与数量之间的连接方式、数量词语和时态三个方面论述了“一V…数量”结构的特点。作者从汉语中抽绎了甲乙丙丁四种格式,对这四种形式中的数量词语的功能进行了论证,对其结构的时态进行了归结。在现当代汉语中,乙式是四种格式中的基式,但从汉语发生学的时空审视,丁式的出现历史久远,今天的乙式很可能是从古代汉语的丁式发展而来的。“一V”中的“一”,虽然转化为副词,但仍然具有使动词带有“小量”附加义的作用。“一V”的自足性较差,它要求将影响力射向数量,与数量发生语义和句法上的联系,并赋与结构以不同寻常的意味。“一V”含有主观小量的特点,小量的不同寻常的结果便是大量。  相似文献   

13.
戚晓杰 《云梦学刊》2007,28(2):140-143
《金瓶梅词话》“比”字句分X比Y式、X比YW式两种类型。X比Y式的否定式远远多于肯定式。这说明其动词“比”是一个处于虚化过程中的成分;X比YW式包括差比句、异比句、疑比句、等比句四种类别,等比句几近枯萎,其“比”仍带有一定的动词特性。  相似文献   

14.
感叹句中“多(么)”、“太”的语义、句法、语用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语义、句法和语用几个方面比较分析了感叹句中“多(么)”和“太”的差别,认为“多(么)”着眼于描述现实的性状、含有夸张的语气;“大”含有比较和确认的语气。“多A啊!”和“太A了!”的结构不同。会话中两者有不同的语用功能。  相似文献   

15.
龙国富 《云梦学刊》2002,23(1):109-111,128
从汉译佛经《长阿含经》与《中阿含经》入手 ,描写“已”在“V +(O) +CV(完成动词 )”格式中作补语的情况 ,分析它的语法功能 ,对汉语史的研究 ,很有意义。而且 ,佛经中的“已”在“V +(O) +CV”中表示一种先于主句所表达的主要行为的行为 ,与主句行为者相同 ,根本原因是其性质和来源不一  相似文献   

16.
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发展,尤其是微博平台的广泛应用,网络世界中出现了一个备受关注的“大V”群体.网络“大V”凭借相当的话语权和广泛的影响力占据了网络舆情的至高地,在网络世界中发挥着“意见领袖”的作用.但是,近年来网络“大V”群体中出现了许多令人堪忧的不良现象及失范行为,导致网络生态乱象丛生,从而引发了人们的广泛关注与热议.文章分析了网络“大V”的形成背景、不良表现的形式及其影响,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网络“大V”承担社会责任,发挥社会正能量的规制策略.  相似文献   

17.
苏州评弹语言中的"个",用法较为复杂和丰富。从字形上来讲,"个"还可以写成"個",在不同的评弹脚本中,两者用法、意义基本相同。除了可以做量词、代词之外,"个"是评弹语言中最常用的几个结构助词之一,可以用在名词、代词、动词、形容词后面构成定语加中心语结构,可以构成"个"字结构,可以用作语气词。当代苏州话中的"个"基本沿袭了评弹语言中"个"的用法和功能。  相似文献   

18.
论“动词+介词”的词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后置介词"到、给、乎、往、向、以、至、自、在"中,只有"乎、以"可以和前面的动词结合成词,原因在于动词可以和"乎、以"后面的成分直接构成动宾关系,从而使介词"乎、以"失去介引功能,变成无意义成分,在汉语双音节化趋势影响下,后附有意义的动词完成词汇化。"动词+介词"的词汇化规律可为解决"V+P+Np"是动宾还是动补结构问题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9.
对于动结式“打V2”的受事前置现象讨论的最多的是“打开”和“打碎”。通过对“打开”和“打碎”以及其它动结式“打V2”的受事别置现象在句法形式、事件性特征及语义上的不同表现的分析,我们可以重新认识它们的受事前置现象及其原因。  相似文献   

20.
在武汉方言中 ,动词的重叠式是比较少见的 ,但是由单音节动词重叠后加构形后缀“神” ,形成的“VV神”结构却大量存在着。“VV神”结构用来形容事物的连续状态 ,其中的动词受到诸多限制 ,《武汉方言词典》所收的单音节动词 ,能够入这种结构的动词比例在十分之一以下。其条件有三 :第一 ,V必须是短暂性动词。( 1)这个伢精神不好 ,坐倒那里眼睛闭闭神。( 2 )炉子高头的水开得翻翻神也冒得人管。例句中的两个动词“闭、翻”在这里全部都是表暂时的。一般而言 ,表历时的动词是不能进入“VV神”结构的 ,不存在诸如“走走神 ,看看神”这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