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考察撒哈拉以南非洲的人力资源现状可见,该地区的人口增长并未给这个区域带来丰富的人力资源,相反,过快的人口增长给医疗和教育带来了压力,由此,人口的健康、知识与技能水平在当今世界都极为落后。艾滋病对该地区人力资源破坏明显,并导致了劳动力短缺、工商企业成本增加、投资减少,以及经济增长率下降等问题。在落后的经济背景下,提高撒哈拉以南非洲人力资源的能力,需要推进人口控制、艾滋病预防以及争取外援、减免外债等项目,并且在此基础上加大中、小学的教育投入。  相似文献   

2.
新世纪以来,非洲贫困呈现出新的特点,即经济增长与严重贫困化并存问题日益突出。致力于摆脱非洲贫困境地不仅是非洲自身发展的要求,更是世界作为一个整体发展的迫切需求。非洲脱贫的障碍从殖民统治历史、不良的政府治理以及国际贸易秩序的不平等三方面来解释,虽各具其理,但仍不够切中要害,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非洲的贫困问题。非洲脱贫的关键在于自身的发展。近年来,以非盟为代表的区域合作组织纷纷提出制定一体化的反贫困社会政策的要求,在社会保护、就业和劳动市场建设、教育和卫生等主要社会政策领域作出了新的探索,可以说这是非洲迈出谋求自身发展道路的实质性一步。毋庸置疑,这对非洲早日脱贫具有重要的政策意义。  相似文献   

3.
发展中国家在独立之后纷纷发展经济、振兴教育,特别是自1993年9个人口大国全民教育计划会议以来,各国在普及教育方面均取得了一定成绩。但由于历史、文化、经济等方面的差异,在实现全民教育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不尽相同,其中以非洲及东南亚地区的教育普及程度尤为滞后。占世界人口五分之四的发展中国家,其教育的普及程度影响着世界全民教育的进程,而大多数发展中国家面临的最大难题就是为少数族裔特别是少数族裔女童普及教育。  相似文献   

4.
1960年代大批非洲国家独立以来,非洲的人口素质虽有一定提高,但与其它地区相比,仍属世界最低下水平。其原因固然十分复杂,但人口增长过快无疑是其中最重要的因素之一。人口规模的急剧膨胀制约了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和经济的发展,使非洲国家无力投入足够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以改善人口的素质。非洲的现实告诉我们,在经济落后的发展中国家,如不采取有力措施控制人口过量增长,那么,提高人口素质将成为一句空话。  相似文献   

5.
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非洲人口高速度增长,占世界总人口的比重大幅度上升,这一趋势预计还将持续很长一段时间。非洲人口的高速增长主要是由于经济文化落后,同时还受到多种政治和社会性因素以及传统婚姻习俗的影响。人口增长率过高已造成多方面的不良社会经济后果,其突出表现就是人均GDP和人均食物产量多年停滞不前,甚至有所下降。近十年来艾滋病在撒哈拉以南地区特别是南部非洲的流行,对人口的影响非常严重,是当前社会发展中最紧迫的问题之一。  相似文献   

6.
生物技术及相关产业的发展使遗传资源在当今各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日渐重要。总体上看,发展中国家是遗传资源提供国,发达国家是遗传资源获取国。双方围绕着遗传资源的法律地位、保护、获取与惠益分享等问题形成了不同的立场和态度。多年来,非洲国家从国际、地区和国内三个层面上,就遗传资源获取与惠益分享的保护与协调机制的形成做了大量的工作,基本上构建了相关保护与协调机制,借此维护了非洲国家对遗传资源的主权。  相似文献   

7.
本文对历史上西部民族地区的经济建设给生态环境造成的消极影响进行了回顾,分析了当前该地区生态环境恶化对经济发展的掣肘作用,找出了实现生态资源开发与经济发展双赢的关键因素,最后提出了实现生态系统与经济系统的对接、生态系统与开发方式的对接以及保护与建设并行等生态保护与经济建设可持续发展的链接途径。  相似文献   

8.
多年来,一直是经济发展最落后地区的非洲,扣年代初以来,经济面貌已经开始得到改善,国内生产总值平均增长率连年递增,并从IWe年起,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开始超过人口增长率。在非洲,从南到北涌现出不少经济明星,如毛里求斯、突尼斯、博茨瓦纳、乌干达等。正象毛里求斯总理纳温·拉姆古兰1998年1月底在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发表讲话说的那样,“从现在起,非洲悲观主义已成为过去;今天,应该真正谈论的是非洲乐观主义。非洲已决心亲手掌握自己的命运,致力于经济发展。”o非洲经济的好转主要得益于以下因素:(-)全球经济的增长,带动…  相似文献   

9.
一、要用生态经济观念指导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人口、资源和环境问题,是当今世界经济社会发展中面临的三大挑战,引起了人们的高度重视。我国的情况也不例外,同样由于人口增长失去控制,因而给能源、资源和环境都带来了很大的压力。长期以来人们利用和改造生态系统为自己服务,取得了很大的成果,但  相似文献   

10.
耕地是人类社会生产和生活的基础。我国耕地资源的保护对本民族生存和国民经济的发展以及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具有重要意义。目前,人们对耕地资源保护在认识、技术、投入等方面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应采取思想教育、法律、行政、技术等综合措施,以保护耕地资源的数量、质量和生态系统。  相似文献   

11.
针对医院儿童病区这一特殊环境的环境装饰绘画设计,从病区装饰母体、病区环境空间、病区人文环境三个方面,接合某医院儿童病区的环境装饰绘画设计实际案例,深入探讨了装饰绘画与病区环境、病区环境和人、人和装饰绘画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民生",就是人民的生计与生活。中央苏区时期的民生建设是中国共产党在局部执政条件下解决民生问题的第一次伟大尝试。在当时极为困难的环境中,党为解决民生问题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实践,这一建设实践对中央苏区的社会发展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对我们今天的民生建设也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3.
攀西地区土地利用与开发中的十大生态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攀西既是生态脆弱的干热河谷地区和长江上游生态屏障的核心地段 ,又是四川省特色化、产业化农业 (水果、蔬菜 )基地 ,而且还是全省重要的耕地后备资源供给地。这些极为矛盾的角色导致攀西地区土地生态状况不断恶化 ,存在巨大隐患  相似文献   

14.
人才集聚环境指的是某一地区能够吸引人才到本地工作且能长久为本地服务的多种宏观环境要素的总和。中国有二百八十多个地级城市,它们在人才集聚环境方面存在诸多共同特点。针对这些特点,要采取多种措施优化人才集聚的政策环境、经济环境、文化环境、人文舆论环境、生活环境。  相似文献   

15.
黔中布依族中除流行本民族民歌外,还流行大量汉语民歌。这些汉语民歌有劳动歌、时政歌、仪式歌、情歌、生活歌、历史传说歌以及儿歌等。其中以礼俗歌与情歌数量最多也最具特色。黔中布依族汉语民歌是汉文化传播的结果,属于自然传播,符合文化传播中的“适应原理”,其体式上与汉族民歌相同,但演唱方式有较大差异,内容、风格也具有浓厚的布依特色。无论是礼俗歌还是情歌,在汉族民间已经缺少相应文化环境的情况下,却在布依族中找到了生存的环境和土壤。布依族中的汉语民歌虽然使用汉语,但已融入布依族文化体系,成为布依族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因此,布依族汉语民歌属于布依族民歌。  相似文献   

16.
国家宏观层面的顶层设计是实现辅导员队伍专业化的战略保障,可以通过加强工作督查促进文件贯彻落实、精心树立先进典型培育职业精神、潜心提炼重点经验形成制度升华和精心谋划国家战略建成数据平台等实践构想来建设好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  相似文献   

17.
文化的变迁与发展,深受文化性格的影响。文化性格是人的内在的文化基因,它因各区域自然环境、生活方式、文化传统不同而形成不同的性格,而一定的性格又往往会对人们的生活态度、行为方式和该区域的文化特征产生作用。荆楚文化传统、自然社会环境和血缘因素铸就了晚清以来两湖地区士民最为核心的文化个性:刚劲尚勇、机智灵巧。历经长时间的风雨洗礼和明清移民的加入,逮至晚清、近代,两湖地区士民的这种文化性格特征更加鲜明。  相似文献   

18.
民间故事作为广大民众集体创作的体现其集体意识的文学作品,本身具有传统性,它的内容往往因为流传地自然环境或人文背景的不同而产生变化,这些变化也会适度反映人民群众的生活方式和思想感情。澎湖民间故事体现的是澎湖早期居民对食物缺乏的反映。民间信仰显现的艰苦情境、男性婚配之难和女性婚后生活之苦以及其“小地方出大人物”的心理期盼的艰困意识,也表达了当时人突破困境的需求。从某种意义上说,这种艰困意识发挥着提醒澎湖人不忘本,对未来充满期望,努力创造新生活的非凡影响力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森林能够涵养水源,保持水土,调节气候,是山地丘陵地区生态系统的核心。清代西江下游地区人们对此已有较为深刻的认识,因此本区颇为重视植树造林和保护林木。在植树造林方面,诸如观赏林、行道树、防护林的栽植,所在多有。在森林保护方面,其突出特点则是树立碑刻进行保护。从这些碑刻的内容来分析,西江下游人们结合宗教、民间风俗、所有权及借助官府的力量等措施来保护森林,多管齐下,在体现他们智慧的同时,也较好地保护了本区的生态环境,从而为珠江三角洲乃至整个广东的生态环境保护作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20.
一个民族的生存环境是特定的,为了适应不同的生存环境,每个民族都具备其特有的传统生计方式。都安布努瑶族长期生息在高度石漠化的喀斯特山区,该地区土体浅薄、土壤保水性不足,对植物种类成分选择性强。面对其脆弱的生态系统,布努瑶族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创造出了一套适应于当地生存环境的传统生态智慧和技术技能,从而使本民族得以发展延续,并凭借这样的生态智慧和技术技能有效地控制了石漠化灾变,化解了生存环境中的结构性缺陷,使得看似极不有利于人类生存的环境也能成为可以利用和改造的家园。这一事实足以表明,布努瑶族能够将世人视为“土地癌症”的灾变实施有效地救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