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3 毫秒
1.
县域经济是以县城为中心、乡镇为纽带、农村为腹地的区域经济,具有一定的相对独立性和能动性,是功能较为完备的综合性经济体系。党的十六大首次把“壮大县域经济”作为一项重要任务鲜明地提了出来,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进一步强调要“大力发展县域经济”。我省现有66个县(市),县域国土面积37.8万平方公里,占全省的83.3%,人口2380万,占62.4%。但2003年全省县域生产总值为1602.8亿元,仅占全省生产总值的  相似文献   

2.
区域经济不断壮大,综合竞争力明显增强近两年来,温江区以举办“花博会”为契机,主动融入大都市,加快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加大对外开放和招商引资力度,国民经济快速发展,总体实力明显增强。2004年,全区完成生产总值71.25亿元,比2002年增长37.5%,年均增长17.2%。2003年,地区生产总值总量提升1位,跃居成都市属19个区(市)县第16位;生产总值增幅连续两年居成都市属区(市)县首位。产业结构日趋合理。全区坚持经济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努力提高经济增长质量。2004年,国民经济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10.0:56.9:33.1。全区农业总产值11.41亿元,…  相似文献   

3.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晋中地区农村劳动力结构发生变化,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这是伴随着经济发展,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而出现的必然趋势。近6年来晋中地区农村劳动力非农化进程加快,有34万多农业劳动力转移到非农产业。——农村劳动力非农化信况1996年全区乡村实有劳动力99.9万人,比1990年增加71万人,增长77%。1996年农村劳动力的非农化率(非农产业劳动力占全区劳动力的比重)为34.7%,比1990年上升1.5个百分点。晋中地区真正从事第一产业的劳动力占农村劳动力的比重逐年下降,1980年为90.8%,199O年下降为66.8%,…  相似文献   

4.
一、我省欠发达县(市、区)发展状况全省25个欠发达县,区位条件和交通基础设施都较差,现有人口1017万人,占全省的22·4%。近几年来,经济发展呈现如下特点:1·经济较快增长,综合实力明显提高。从经济总量看,2000年到2004年,25个欠发达地区实现生产总值(GDP)1081亿元,年均增长13.7%,高于全省(12.9%)0.8个百分点。从人均GDP看,25个欠发达地区人均GDP达到10302元。2·积极发展非农产业,产业结构日趋调整。25个欠发达地区产业比例从2000年的20∶46·3∶33·7调整为2004年的14·1∶49·3∶36·1,第一产业下降了5·9个百分点,第二、第三产业比重…  相似文献   

5.
2021年,四川有效克服复杂严峻外部形势和灾情疫情冲击影响,县域经济总体呈现出强县引领、梯度发展、持续向好良好态势,区域经济底部支撑作用更加凸显。县域经济总体情况经济实力持续增强,26个超500亿元的县(市、区)贡献全省GDP的48%从总量看,2021年全省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3850.8亿元,183个县(市、区)县均地区生产总值294.3亿元,其中:56个超过县均水平,最高的为成都市武侯区达3414.1亿元,11个超过1000亿元、较上年增加1个,26个超过500亿元、较上年增加7个。  相似文献   

6.
51个重灾县推动全省经济增长3.6个百分点 灾后重建使灾区经济增速高于全省平均水平.2009年,四川51个重灾县地区生产总值3526.7亿元,同比增长15%,增速高出全省平均增速0.5个百分点.其中,39个国定重灾县地区生产总值2582.6亿元,增长16.2%,高出全省平均增速1.7个百分点;10个极重灾县地区生产总值606.7亿元,增长21.9%,高出全省平均增速7.4个百分点.  相似文献   

7.
工业化率即工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GDP)的比重,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工业发达程度的重要指标之一。截止2004年底,四川共有181个县级行政单位,除43个市辖区外,有14个县级市、120个县和4个自治县。这138个县的幅员面积占全省94.7%、人口占全省74.2%、GDP占全省58.9%。以工业化率指标来衡量四川县域经济发展,有如下特点:四川工业化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004年,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为136876亿元,全部工业增加值为62815亿元(经济普查后尚未调整的统计数据),工业化率为45.9%。2004年,四川的地区生产总值为6556亿元,全部工业增加值为2165亿元(源…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我国农村劳动力就业结构由单一的种植业结构向工、建、运、商等多种行业结构发展,并经历了一个超常规回流的发展过程。1990年底,我国农村劳动力人数为 42009.5万人,比上年增长 2.6%,其中男劳动力占53.7%,女劳动力占46.3%.目前,农村剩余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速度有所加快,并且开始向农业的深度和广度进军。据对全国29个省、区、市 9936个村组的抽样调查,从事农林牧渔业的劳动力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79.4%,从事农村二、三产业的劳动力占20.6%.调查资料表明:1.转移到农村二、三产业的劳动力继续增加,回流人数显著减少。1990年,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到非农产业人数占农村总劳动力的3.7%。比上年增长28%;而从非农产业返回农业的劳动力比上年减少75%。  相似文献   

9.
攀西地区是全省增长最快的区域之一,它的经济发展势态对全省经济发展趋势的变化具有重要的影响。“十一五”期间攀西地区生产总值4793.56亿元,平均增长率19.侣%。地区生产总值占四川省的比例稳定在7%-8%之间。人均GDP22772元,三次产业结构为1:3.9:  相似文献   

10.
夯实底部基础,就是要加快县域经济发展,全面提升县域经济实力。到2017年,力争有一半以上的县(市)地区生产总值(GDP)超过100亿元,40个左右县盱节)地区生产总值超过300亿元。  相似文献   

11.
攀西地区是全省增长最快的区域之一,它的经济发展势态对全省经济发展趋势的变化具有重要的影响。“十一五”期间攀西地区生产总值4793.56亿元,平均增长率19.侣%。地区生产总值占四川省的比例稳定在7%-8%之间。人均GDP22772元,三次产业结构为1:3.9:  相似文献   

12.
一、我区产业结构变化情况及存在的问题据悉,1947年全区生产总值仅为5.37亿元,1978年发展到58.04亿元,2005年达到3822.77亿元。2005年全区生产总值比1947年增长163倍,年均增长9.2%,其中1979—2005年平均增长11.4%,特别是“十五”时期,全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6.6%。全区人均生产总值由1947年的96元、1978年的317元迅速提高到2005年的16026元。1947年全区农业增加值占全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76.7%,1978年这一比重下降到32.7%。经过20多年的发展,经济结构不断优化,三次产业构成由1978年的32.7∶45.4∶21.9调整为2005年的15.1∶45.5∶39.4,第一产业…  相似文献   

13.
循化县是以撒拉族为主的国务院确定的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县辖6乡4镇,154个行政村,675个农牧业生产合作社。县域国土面积2100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3.88万亩,其中:水地7.01万亩,占耕地面积的50.15%,浅山地6.87万亩,占耕地面积的49.49%。  相似文献   

14.
一、陕西高技术产业发展与经济发展的现状 (一)陕西省经济发展的现状2004年陕西经济表现出了良好的发展势头。全年陕西GDP为3175.6亿元,比上年增长13.2%。其中,第一产业372.3亿元,增长9.3%,一产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1.7%;第二产业增加值1553.1亿元,增长16.7%,二产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为48.9%;第三产业增加值1250.2亿元,增长10.4%,三产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为39.4%。2004年人均GDP达8543元,约合1032美元,比上年增长12.7%,低于全国平均水平,陕西要实现2010年经济发展翻一番,人均GDP达到2000美元,发展成西部经济强省的近期目标,任重而道远。  相似文献   

15.
《青海统计》2009,(3):43-43
2008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经济总体仍保持了较快增长。2008年全市完成地区生产总值422.19亿元,同比增长14.7%,增速高出全省2个百分点,生产总值占全省的比重为43.91%;固定资产投资占全省比重为38.01%,增速高出全省4.29个百分点;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占全省的比重为67.23%,增速高出全省0.91个百分点;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高出全省281元,增速低于全省1.2个百分点;农民人均现金收入高出全省882元,增速高于全省1.97个百分点。  相似文献   

16.
一、取得的主要成绩 1.经济实力显著增强.2005年全区可望实现生产总值(GDP)588亿元,比2000年增长158.0%,年均增长20.9%,超过计划下限8.9个百分点;人均GDP预计达到51300元,增长156.7%,年均增长20.7%,超过计划下限8.7个百分点.2001年全国县(市)综合发展指数测评,萧山列第7位,比2000年上升两位,2002-2004年继续保持全国第7位,全省第1位.  相似文献   

17.
县域经济总量占比过半 2013年,全省183个县(市、区)地区生产总值(GDP)总量超过100亿元的有96个,比上年增加11个;超过200亿元的有43个,比上年增加6个,超过300亿元的19个,比上年增加2个。  相似文献   

18.
2009年绵阳涪城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07.66亿元,比上年增长12.85%;完成财政总收入53,3亿元,增长17.8%,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95.7亿元,增长47.11%;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5406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6695元,分别增加2258和502元。  相似文献   

19.
看今朝风景这边独好经济总量进一步增大。2005年大竹县实现地方生产总值(GDP)67亿元,比2004年增长8.7亿元,同比增长13.0%,超过全省平均增幅0.4个百分点,增幅居达州市第一;虽然人口、土地面积分别占全市的16.56%和12.50%,但经济总量占全市20%,居达州市第一。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三次产业结构比由2004年的36:32:32调整为33:36:31,即由1.2.3型结构调整为2.1.3型结构,第一产业降低3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增加4个百分点。显示出以竹北乡五丰村、东柳乡柳木科技示范园的特色种植及农产品深、精加工为示范的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已取得实效,费时、费力、…  相似文献   

20.
2006年,我区积极贯彻执行国家宏观调控政策,认真清理和停缓建一批不符合国家有关产业政策的在建项目,固定资产投资适度增长,经济增长实现理性回落。全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4790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8%。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641.72亿元,增长6%;第二产业增加值2329.51亿元,增长25.1%;第三产业增加值1818.77亿元,增长14.5%。全区产业结构进一步调查,工业和第三产业快速增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