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刘熙载的诗论以儒家思想为根基,关注现实人生.他以悲天惆人的情怀,以人为本,将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个体精神的和谐理念融贯在艺术审美批评的实践之中,体现了艺术审美与人文关怀的有机结合,从而丰富了中国古代诗学的人文底蕴.  相似文献   

2.
尼布尔认为,人本性中的非自私冲动赋予了他一种超越自我去追求生命永恒性的能力,促使他与其他生命共同体达到某种和谐.这种自我超越性在个体上是比较容易实现的,尤其是将理性和宗教作为个体在社会中的资源而言,都为个体的自我超越提供了助力.但当个人进入到社会,由于社会是个复杂的有机共同体,理性资源的匮乏、宗教资源的局限、国家自身的虚伪与自私、特权阶级间的伪善与自欺,使得个体的自我超越能力在社会中受到极大限制,从而形成群体自我超越的困境.通过对强制的分析, 笔者认为,实现群体自我超越的有效策略应如尼布尔所言,将强制手段与理性道德和宗教仁爱相结合.  相似文献   

3.
关于素质教育价值取向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实施素质教育是国家对个体成为社会合格成员的要求,也是个体生命成长与和谐发展的需要.这一方针的公共取向体现的是社会的共性要求和价值导引,个体取向体现的则是个体的生命诉求和发展愿望,因此,应该将公共取向与个体取向有机统一,将外在规约与自主选择协调一致.人格品质是人的核心素质,素质教育应该将人格培育作为重点目标和促进学生自主发展的突破口,将促进学生的和谐发展作为评价的核心价值取向,注重过程的生成价值,注重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认知世界和完善自我过程中的作用,设定多维评价目标,综合运用评价方式,提升评价主体素质,从而有效达成唤醒人的生命意识、建构人的精神世界、提升人的生命价值、促进个体和社会和谐发展的终极目的.  相似文献   

4.
在杜威的《民主主义与教育》中一直贯穿着一种教育的生命哲学。杜威把教育看作是有生命的,并且把每个受教育者都看成一个有生命的、不断成长的、独一无二的个体,所以他提出教育要关注生命,尊重生命发展的规律,为生命的成长提供保障。杜威教育生命哲学启示我们要尊重学生的生命存在和每个生命的差异性。探索教育的生命真谛应该从教师入手,培养教师的生命意识和生命情感,增强对教师发展的生命关怀,摆脱传统的师生角色,探索师生之间最真诚的、具有生命关怀的交往。  相似文献   

5.
社会和谐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构建和谐高校校园是和谐社会发展的必然,和谐本质是生命间的和谐,尊重生命、关爱生命既是和谐校园的内涵,也是构建和谐校园的终极目标,从生命关怀视野角度出发,通过以人为本、尊重生命;规范有序、民主法治;关系和谐、安定团结;改革创新、科学发展;环境和谐、文化繁荣等5个方面提出构建高校和谐校园的建议与对策。  相似文献   

6.
教育是最具生命的事业,它不仅关注生命的发展,也基于生命的追求。人既有自然生命的属性,也具有价值生命的属性。池田大作的教育思想是一个博大精深、倡导生命化教育的思想体系,他主张教育要关注生命的完整性;要凸现生命的灵动性;要张扬生命的独特性。只有这样,教育才能体现一个人双重生命的存在,才能达到个体生命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7.
生命、心理与社会和谐的建构是探究、解决安乐死问题的关键所在。要实现这种和谐必须以审视自我、识别情境、领悟角色、调控情感、理性互动、优化心理结构为行动路径;以宽容地对待患者及其家属的诉求与行为,和谐处理患者、亲属、医护人员及社会的关系为处置手段;以建立健全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机制,共同营造一个既充满关爱、宽容、亲和,又体现科学、理性、有序的社会环境为实现目标。安乐死的实践是在社会时空之中发生的,它既实现了个体的需求和利益,体现了社会意义,同时也使相关的社会文化、社会习俗、社会制度得以不断再生产和完善,而且这种社会再生产只有通过人类生命、心理与社会和谐的实践才能达到和完成。  相似文献   

8.
中国现代小城小说里有大量的对死亡的叙写.中国现代小城小说文本里的死亡叙事,既是对个体生命的人文关怀,又是对社会现实的反映和对社会痼疾的暴露与批判,也是关于生命和自由的伦理叙事,体现了作家对现实的思考、对民族命运的探寻和对未来的期待与呼唤.  相似文献   

9.
孤寂感是鲁迅感触最深的生命体验和进行文化选择的重要心理动因,鲁迅的先觉者思想意识正是以孤寂意识为基底形成的。孤寂意识不仅指向自我审视,还具有个人-他者的内涵,其催生了鲁迅对社会、家庭及个体精神的思考。孤寂意识赋予了鲁迅思想积极的内涵和对自身孤寂命运、复杂思想清醒的自觉。一方面,鲁迅在孤寂感中遭遇精神苦难;另一方面,他又高度警惕这种孤寂感并对民族之命运表现出强烈的关怀。这也是其孤寂意识的复杂性所在。  相似文献   

10.
生命叙事是以生命为主体的叙事,它把对肉身的关怀逐步推进到类似宗教的精神境界。生命叙事是对生命现实的反思,它把叩问人类心灵的意义、慰藉和照耀人类的心灵作为自己的使命。生命叙事既要切入个体的生命体验、又要超越个体的生命体验,其最终的目标是催发、振奋人的蓬勃强健的生命力量。生命叙事应该成为作为“人学”的小说最基本、最重要的叙事方式。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生命美学思想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人的生命活动区别于动物的生命活动在于人除了有低层次的动物式的快感外,还有高层次的美感;二是人的生命是一个和谐的整体,是物质性的生命与精神性的生命的高度统一;三是生命的自由境界是共产主义,它是对群体生命即类生命的终极关怀,是生命的天堂。  相似文献   

12.
教育评价有善恶之分.评价异化导致本体意义的缺失,"价值中立"导致对社会正义的忽视,"对象性思维"导致对个体生命的轻视,这些都是在当前的教育评价现实中存在的恶的要素.可以从体现社会公平和道德关怀入手进行教育评价领域的祛恶扬善.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大学生轻视与伤害生命的现象屡见不鲜,主要由教育内容的抽象化和生命内涵的现实化之间的矛盾、教育培养方式的产品化与生命存在的个体之间的矛盾、社会物质的丰富化与生命信仰的匮乏化之间的矛盾引发而形成的.因此构建大学生生命关怀教育体系,引导大学生寻求生命的意义与价值,学会热爱与尊重生命尤显重要,且迫切.  相似文献   

14.
对个体生命存在的独特价值取向是<列子>哲学的生命所在.<列子>哲学形下个体生存重当生之乐,尤重身体之乐;而要得当生之乐,必依人之本性,重生贵己,虚静处世;个体惟顺命安时,虚己顺物,非名去智,方可虚静处世.<列子>哲学这种另类的个体生存方式予现时代个体生存以重要启示.个体和谐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石和旨归,现时代要实现个体的和谐快乐,个体既要合理享受,又须旷达处世,天人和谐.  相似文献   

15.
彭波  李洁  叶英 《淮海文汇》2013,(3):23-24
正现代社会在不断地发展和进步,人们的生活质量水平也在不断地提高,人们越来越重视人文关怀的意义和作用。人文关怀包含了人格塑造和尊重,是社会理想、生命价值、生存境遇的统一,关系到社会的全面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人文关怀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和谐,人文关怀的本质对教育发展与改革、和谐社会的建设都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艾滋病患者应该享有公民权利和一些特殊的社会权利,但是目前艾滋病患者普遍面临社会排斥的尴尬处境。伦理关怀是消除社会排斥、保障艾滋病患者权利的重要手段。对艾滋病患者的伦理关怀,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尊重生命、关爱健康”的生命伦理观;维护社会伦理正义,公平对待艾滋病患者;坚持人道主义和终极关怀原则,关注艾滋病患者的幸福指数;重建平等和谐的新型伦理关系,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  相似文献   

17.
论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伦理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我国医患关系呈现紧张状况,医患关系紧张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是医学与人文的不和谐,是社会伦理环境与医务人员的伦理精神的缺乏所致。深刻理解和谐医患关系的伦理内涵,加强医务人员伦理精神的培养和培育良好的社会伦理氛围,来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实现生命终极价值的关怀和终极追求。  相似文献   

18.
孔子“和”的思想与其关于“人”的思想密不可分。本文认为 ,孔子的“人学”思想虽没有摆脱严格的等级规范 ,但尊重人的观念已提到相当高度 ,孔子“人学”思想全面地把握人的本质 ,高扬了个体人格的独立性与主动性 ,并且认为自然美与社会美都是个体生命充足、完满、和谐发展的对象化  相似文献   

19.
我国近代著名教育家黄炎培先生在其毕生的教育实践中,孜孜探索的重心是职业教育,而贯穿这一实践始终的灵魂则是他的教育发展观.黄炎培在深刻批判近代教育有悖于个体及社会发展需要的同时,提出教育不仅要根据实际分层分类促进个体的天性、智能、情感全面和谐地发展,而且要使人人通过受教育懂得并能肩负起社会发展的责任,同心协力共同推动社会进步.黄炎培的教育发展观是立足于现实的发展,是实实在在地解决个体、国家、社会发展中的最基础问题的发展.其发展观对于解决今天的新农村建设问题、中等教育多元化问题、人才培养浪费问题等均有一定启示.  相似文献   

20.
建安文人不仅因乱世的遭遇复苏了对大生命的关怀,而且清醒地意识到个体生命短暂而产生了强烈的终极关怀情绪。将社会责任感即济世弘道的志愿与建功立业、永垂不朽之理想结合在一起。其生命主题在诗歌中有很广泛的表现。一、崇尚儒家“三不朽”的生命价值观对生命的物质性有清醒认识的建安文人,不可能将他们的终极关怀建立在神仙长生或死后灵魂永生之类的非理性生命观念之上,他们真正的对生命关怀是建立在伦理生命观上,是它的立德、立功、立言的三不朽思想,这才是他们真正的归依。这使他们的时代成为注重行动,奋发有为的时代,建安文人将儒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