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自20世纪80年代"寻根文学"开始,韩少功扮演了一位"寻根"者的角色,其独具特色的文本给中国当代文坛带来了一个又一个惊喜。"寻根"作为一种文学创作理念,是韩少功文本创作的内驱力,在不同时段形成不同的创作景观,而文化、人性和乡村(自然)命题是其"寻根"永恒的追求,它们在"寻根"过程中呈现共时性,共同构建了韩少功及其文本创作的经久魅力。  相似文献   

2.
“寻根文学”时期,韩少功的作品明显体现出现代性启蒙话语的影响,而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处于潜隐的层面;1990年代以降,韩少功对现代性的反思视角凸显,开始以多元化的包容眼光发掘传统和民间文化的价值,注重对传统文化资源加以创造性的运用。同时,韩少功将批判的锋芒转移到了当代文化尤其是大众文化上,对当代大众文化的媚俗和同质化倾向采取激进的批判立场,推崇有灵魂、有信仰的文化。  相似文献   

3.
韩少功视写作为奔赴精神家园的途径,纵观其三十余年的创作历程,他不断地在学习、创新、运用各种创作方法,创作出一系列优秀的小说作品,从"知青文学"到"寻根文学",再到文体探索与世纪初的"新乡土文学",韩少功创作道路发生的转变引导着文学界的思考方向和写作热潮,探析韩少功小说的创作道路成为了解其个人和整个文学界发展轨迹的一个不可或缺的侧面。  相似文献   

4.
本文认为寻根小说在向传统文化回归时表现出对具有原始风貌、异域情调的社会生活形态的偏好,这种原始情结的出现既有作家自身的原因,也与外来文学的影响有关,同时也是文学自身发展的逻辑结果。寻根小说在具体作品中对原始或半原始文化表现出批判、认同或二者兼而有之的三种倾向。  相似文献   

5.
20世纪中国文学中反复出现的寻找民族文化之根的创作现象,是作家陷入个人遭遇和社会前途双重困境下而出现的极为重要的精神现象,也是作家长期思考的一个创作母题。1930年代的“京派”文学和1980年代的“寻根文学”是20世纪“寻根”思潮在不同时代产生的两大重要的文学流派,二者在乡土体验和文化重构方面有着惊人的一致,然而又因创作主体的文化心态与审美价值取向的差异,体现出不同的创作风格。  相似文献   

6.
1979年第3期的《人民文学》上有一个短篇小说《月兰》,这篇貌似平凡的小说在读者当中起了极大的反响,小说的作者韩少功由此受到人们的关注。随后,他的《西望茅草地》和《飞过蓝天》连续获得1980、1981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到1983年,韩少功写出了一系列优秀小说,成为文坛一位十分活跃的青年作家。随着新时期文学的日趋繁荣,步入中年的韩少功,他的创作也开始进入一个新的境地。1985年,他创作出《归去来》、《蓝盖子》、《爸爸爸》、《女女女》等作品,成为“寻根”文学作家中惹人注目的人物,到目前为止,他已有3个小说集:《月兰》、《飞过蓝天》和《诱惑》。关于他近期创作的评论文章很多,本文在此以引起争论最为激烈,被普遍认为是用以体现他的“寻根”主张的小说《爸爸爸》为中心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7.
20世纪80年代的中国是一个处于不断变动之中的转型社会,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所出现的寻根文学思潮,也必然带有其时代的不稳定因子。被称为寻根文学"领军人物"的韩少功先生,就对"寻根"有着不同于评论界的观念。因此通过对韩少功"寻根话语"矛盾现象的梳理来还原历史真实,并结合具体文本解析这种现象的成因,从而窥见其背后韩少功不断追寻与超越的文学心境,就可以更为深入地探求寻根语境个案中作家审美与思维优势的根本所在。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中国1984-1987年出现的几部经典寻根小说文本的分析,在阿城、韩少功、王安忆、莫言等人的创作中寻求寻根风景的特质,并将寻根文学还原到80年代思想史的谱系上进行考察,发现这些"根"的意象作为历史的譬喻装置与隐喻性的扩张而发挥着作用。  相似文献   

9.
"文化寻根"小说既是国际国内的文化思潮冲击的结果,又是文学自身逻辑演变的产物.它或从民族与个体生命的原始状态中发掘民族文化积淀,或从传统文化中寻找现代社会的精神支撑,或从民间文化的历史遗传中探测现实生存的文化秘密,体现出不同的文化价值取向."文化寻根"小说是渗透着当代意识的民族寓言,它所采用的文化视角扩展了文学表现的角度和领域,促成了20世纪八九十年代多元文学景观的呈现.  相似文献   

10.
80 年代文化寻根小说中的鲜明主题意向,繁复的情节叙述,以及创作主体强行介入人物命运的写作方式, 都流露出社会转型时期现代性的焦虑。而沈从文的作品以 乡下人的执着, 以真正艺术家的心境回答了未来世界走向一体化进程中会遇到的问题,即从多元文化的审美角度来对待和处理现代性的紧张与焦虑问题。沈从文固守着自身审美立场对当时现实得出的结论,创作出了许多优秀作品; 80年代的寻根作家到底没能逃脱流行趋势的囿制,也没能取得沈从文那样的文学成就。  相似文献   

11.
韩少功小说的文体特点具有清晰的发展轨迹,体现了作家自觉的文体意识。"伤痕"、"反思"文学阶段,韩少功小说文体特征突出地表现在再现生活真实的叙述视点、以典型环境塑造人物的模式、以情节为中心的结构方式这三个方面。"寻根"文学阶段,其小说文体以非理性的话语模式、寓言化的人物塑造、非常人的叙述视角为特色。"词典体"小说创作阶段,混沌态的时空观、"碎片状"的结构模式、民间性的叙述话语共同构成了此时期的小说文体特征。  相似文献   

12.
80年代初期,文坛出现了一批"市井小说",它们伴随着"寻根文学"的兴起,成为一股不可忽视的文学思潮。不过,与寻根作家纷纷潜入原始荒蛮的边地和乡土中探索民族文化心理不同的是,将叙述焦点集中在城市的他们,却更像是对市井传统的再回首,在古色古香的城市想象中复现了久违的市井空间和市井伦理,因此,这类写作常年被学术界以"缺乏现代性特征"的由头而拒绝在"城市文学"的大门之外。然而,看似复古倾向的背后却掩藏着某种现代性书写的萌芽,这种萌芽的表征与"市井传统"本身的现代性存在着时空与结构上的互文关系,需要重新审视、思考和评估。  相似文献   

13.
西藏新小说是20世纪80年代以扎西达娃、色波等少数民族作家为代表的西藏作家创作的一类小说。本文以西藏新小说为研究对象,将它置放在寻根文学背景中,审视西藏新小说关注西藏地域文化、进行形式探索两个突出特点,以此呈现西藏新小说之于寻根文学思潮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莫言的《红高粱》与贾平凹的《五魁》是中国当代婚嫁题材小说的两朵奇葩,都讲述了婚嫁仪式的全过程。相同的题材表现不同的主题:一个表现原始生命力的张扬,一个叩问文化道德压抑下生命欲望的变态。它们都指向人的生命欲望和生命意识的思考,顺应了20世纪80年代文学的文化寻根热潮。两部小说中男女主人公殊途同归的命运体现出文化寻根小说对传统伦理道德扼杀人性的思想的批判,肯定原始生命力的张扬。  相似文献   

15.
西部小说持续而执著地关注和叙述西部人们的生存状态,追求和谐的生态环境,蕴含着丰富的生态美学特征,体现了西部作家自觉的生态意识以及构建生态文明图景的多元探索.创作中表现在皈依自然的传统生态意识、诗意栖居的现代生态意识、聚焦寻根的文化生态意识、自我超越的精神生态意识,以及关怀生命的人文生态意识等五个方面.深入发掘西部小说中丰富的生态内涵和不同的表现形态,认识其价值和不足,不仅对西部地域小说,对当代中国小说创作和批评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汪曾祺小说创作的现代性在其自身的现代文学观念和其小说创作的现代思想内涵两个维度上得到了展现。作者对人和人的命运表现出特别的关注 ,并拥有开放的、自由的、妇女观和婚恋观。汪曾祺的小说创作无论在题材的探索、语法的革新方面 ,还是在语言观念、体裁特色方面都具有显著的现代性 ,对 2 0世纪 80年代以后的中国小说创作有着不同凡响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韩少功后期小说创作从中国庄禅哲学中获取了创旧图新、融会东西的灵感和智慧,庄禅哲学的相对主义促成了其小说观念的重新定位,禅宗的直觉思维特性改变了其小说思维模式,禅宗的神秘主义因素则为其小说表现手法注入了新质。  相似文献   

18.
贾平凹的文化乡土小说经历了乡土文化寻根、现代文明反思到现代乡土社会的新文化建构的探索过程.在形式上,则由写实转向意象化的手法,进而采用民族寓言的文本形式,把乡村的凋敝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失落联系起来,展示了知识分子对当下乡村和中华文化价值选择的思维轨迹.  相似文献   

19.
《爸爸爸》的出现,立即引起评论界的关注:有人将它置于韩少功的创作过程中来确定其位置,有人将它同“寻根”热联系起来加以考察,更有人视它为二十世纪中国文学转折期的代表作之一。在我看来,《爸爸爸》乃是一部典型的象征小说,而近年以来,由于对小说特殊的表现力与深广的概括力的追求,象征性小说已由八○年以前的零星浪花而渐成江河奔腾之势,所以,将这一引人注目的作品置于象征性小说的潮流中予以评价,也不失为一桩相当有趣的事。  相似文献   

20.
“寻根小说”是新时期小说史上唯一的一股理论与创作并举的小说潮。它是“反思小说”的延伸和深化 ,具有较强的文化自觉意识。其主旨在于表现和反思民族传统文化。在这股创作潮流中 ,涌现出许多小说家 ,其理论和创作上的共识与差异是十分明显的 ,其成就是引人注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