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在精微的哲学深思和人生体验中,唐君毅构建了心本体的哲学体系,实现了“道德自我”——“仁德”——“生命存在与心灵境界”的层层晋升,从高悬于天际的道德心灵,最终走向了永恒理性和现实人生的融合,在理与情的结合中强调了生命在物我感通基础上的圆融。在这个基础上,他指出中国艺术精神之根本在于物我相忘以通情,中国艺术的心境关系实为一感通关系,中国艺术精神是以心物交融为核心的感通之德。感通之德的提出既是唐君毅对中国传统游艺精神的承继又是他对中国艺术精神的创新性解释,既具有极强的时代意义又是对中国文化精神探求的有益补充。  相似文献   

2.
唐君毅的人生观是建立在其心本体论哲学的基础上的,他对人生的一切看法和观点都强调了心的主导作用.他认为,生活之价值在于如何启迪人生的智慧、发现人生的真理、保持宁静的心境、确立自我之精神、体验价值之存在、发现人生之价值;要注重心灵之发展,心灵存在于自然世界中并在自然世界中发展、应注重心灵之自我肯定与自我超越、心灵在精神世界的发展.对自我生长之途程,唐君毅提出了十种生活内容之形态,即十层人生境界.  相似文献   

3.
唐君毅的人生观是建立在其心本体论哲学的基础上的,他对人生的一切看法和观点都强调了心的主导作用。他认为,生活之价值在于如何启迪人生的智慧、发现人生的真理、保持宁静的心境、确立自我之精神、体验价值之存在、发现人生之价值:要注重心灵之发展,心灵存在于自然世界中并在自然世界中发展、应注重心灵之自我肯定与自我超越、心灵在精神世界的发展。对自我生长之途程,唐君毅提出了十种生活内容之形态,即十层人生境界。  相似文献   

4.
“心本体”论是唐君毅美学思想最重要的哲学基础。这种观点以人类的心灵活动为“体”,以各种文化意识为心灵活动之“用”。唐君毅认为心灵和精神的求美活动是生命的意义所在,对自然美、文艺美、人格美的追求是心灵自我超越的上升历程,也是完善道德自我的重要途径。同时,他还论述并分析了美的本质、中国艺术的精神、中国悲剧的特点及其原因。  相似文献   

5.
从儒学义理内涵看,儒学具有信仰和超越性的双重内涵,儒教为“本心本性即天心天性”的天人合德之教,儒学既是一种哲学理论形态,又是“儒教”,仁心本性为一切宗教精神与信仰之根源。从祭祀礼仪制度层面看,“三祭”是具有宗教意义的活动,重对神的报恩。天地、祖先、圣贤的图像存在于现实世界的自然与历史秩序之中,可使人超越当前现实世界,又可使心灵不陷溺于对超世的想象中,实现现实世界与超现实世界在纯宗教心灵观照下的不脱节。因此唐君毅认为儒学具有宗教性,儒家的超越智慧涵盖了西方的宗教智慧。  相似文献   

6.
从儒学义理内涵看,儒学具有信仰和超越性的双重内涵,儒教为“本心本性即天心天性”的天人合德之教,儒学既是一种哲学理论形态,又是“儒教”,仁心本性为一切宗教精神与信仰之根源。从祭祀礼仪制度层面看,“三祭”是具有宗教意义的活动,重对神的报恩。天地、祖先、圣贤的图像存在于现实世界的自然与历史秩序之中,可使人超越当前现实世界,又可使心灵不陷溺于对超世的想象中,实现现实世界与超现实世界在纯宗教心灵观照下的不脱节。因此唐君毅认为儒学具有宗教性,儒家的超越智慧涵盖了西方的宗教智慧。  相似文献   

7.
心本论是唐君毅哲学思想的基础,而陆王心学则是其直接理论来源.他的心本论有三个重要环节心体存在之发现;心体超越之证明;心境关系之展开.唐君毅以现代心理学和西方哲学改造传统儒学心性论,使得他的心本论超越了陆王心学,具有明显的现代特征.  相似文献   

8.
在当代新儒家中,唐君毅强调哲学以"成教"为目的,凸显文化意识与价值安排,他运用感通原则作为动态根据,申论心灵境界以及价值安顿中的生命阶序.唐君毅自觉地以主体哲学为主题,此种主体同时涉及超越作用,在各种境界中升降流转.本文尝试分析主体与他人的关系,阐明道德责任的关键,藉由唐君毅与列维纳斯的比较,探索主体哲学与主体之位如何作为责任承担的基础;也比较唐氏与列氏的思想背景差异,说明当代儒家哲学的独特性;此比较一方面指出哲学与教化之间的张力与融通,另一方面也开启跨文化对话的契机.  相似文献   

9.
中国文化的重建必须吸收西方文化之长处,唐君毅先生认为这一重建在社会实践的运作层面,应特别注意社会文化各领域的分途发展,兼应注意对接受西方文化而来的科技、民主、宗教等予以“礼乐化、中华人文化”,而实践动作的内在根据是中西方文化精神的事例,以儒家内在超越性的宗教精神为核心吸收西方文化任持超越客观理想之精神  相似文献   

10.
艺术、哲学和宗教是满足人的超越性精神需要的三种文化形态。但是艺术又有超越于宗教和哲学之上的自在自为性,表现为它不是认知宗教哲学理念的手段和途径,而是宗教哲学理念生成的母体,又呈现为人类的感性、理性"对话性共在"的一极,在时间之维上,超越于具体的时空背景和不同文化模式中的宗教、哲学文化的以及社会功利文化,而成为一自为自在的实体,具有永恒之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