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美国打击了阿富汗塔利班政权后,在抛出“邪恶轴心”说的同时,矛头直指伊拉克,表示决心要推翻萨达姆政权,并派副总统切尼到中东游说,寻求阿拉伯国家的支持。但是,从伊拉克的反对派力量、阿拉伯国家的反应及世界舆论看,美国要对伊拉克动武有相当多的难点.  相似文献   

2.
在民主化进程中,阿拉伯国家并非"例外",而是滞后于世界其他地区.阿拉伯国家的民主实践呈现由弱渐强、逐步推进的趋势.但是,阿拉伯国家政治发展中的根本问题--政权产生的方式--尚没有实质性突破,面临诸多困难和挑战.阿拉伯国家的民主化道路基本上要经历一个权威政权主导下的政治自由化和有限民主化阶段.  相似文献   

3.
2003年3月20日,美国以伊拉克支持恐怖组织和隐藏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为由发动了对伊战争。由于这一次是海湾战争爆发后美国又一次进军伊拉克领土,所以此次战争又称"第二次海湾战争"。事实上,美国之所以绕开联合国、不顾国际社会的反对而发动伊拉克战争,是要通过这场战争来推翻反美政权,取得对伊拉克的石油控制权。本文将以理论分析为角度,通过经典国际政治理论来分析美国发动伊拉克战争的国家层次上的动机。  相似文献   

4.
资讯     
伊战十年后混乱依旧美国分析家几乎一致认为,入侵伊拉克没有达到目的。前美国总统顾问罗斯承认,推翻萨达姆政权,伊拉克和美国付出的代价都"十分巨大"。罗斯说,"我认为,距离实现建设一个民主稳定的伊拉克仍然很遥远。"有些专家更坦言,现在的伊拉克很不民主、很暴力、很独裁。罗斯说,伊拉克战争的主要成果是消除了萨达姆政权,但代价非常巨大,教派争端已导致数万人死亡、国家四分五裂、大批的人流离失所,美国人也付出了鲜血和金  相似文献   

5.
"9·11"事件后,在"反恐"的名义下,美国发动了阿富汗战争,继而又发动伊拉克战争.在军事打压的同时,小布什政府又提出"大中东倡议",对阿拉伯-伊斯兰世界进行"柔性改造",亦即借传媒力量来影响和控制阿拉伯-伊斯兰国家,进而争得民心,实现军事手段所无法达到的目的.因主客观原因,修复美国在阿拉伯-伊斯兰世界的形象成为美传媒外交的重要内容.从目前来看,小布什政府在阿拉伯-伊斯兰世界的传媒外交尚未取得成功,美国的国家形象也未获得改善,甚至有愈抹愈黑的迹象.这与美国在中东一贯推行的双重标准、阿拉伯-伊斯兰世界本土传媒的反弹和美的霸权心态等有关.  相似文献   

6.
伊战前中伊两国间保持着长期的友好交往。伊战结束后,中国积极参与了联合国倡导的伊拉克重建,并与美国等西方国家及俄国、阿拉伯国家合作,与伊拉克新政权建立了良好的关系。中国公司也积极参与了伊拉克的经济重建。与战前相比,中伊经济关系发生重大变化,即贸易规模迅速扩大,能源合作的地位上升,中国从贸易顺差变为逆差,而中国公司的投资从一般制造业和建筑承包转向能源和高层次的制造业。中国对伊拉克新政权的外交政策和经济合作对于伊的稳定和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同时保证了中国在伊的权益,在2014年6月以来伊拉克的动荡中,中国和伊拉克共同努力妥善保障了中国的利益。  相似文献   

7.
陈解 《老年人》2003,(5):10-11
美国无视世界大多数国家的反对,于3月20日发动了对伊拉克的战争。美国打着反恐旗号,表面上是要清除伊拉克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实际是为着推翻萨达姆政权,并在伊拉克建立亲美政权,进而在中东地区和全世界推行美国的“全球战略”。一个国家以种种借口对另一个主权国家发动战争,这种藐视国际法准则和粗暴践踏联合国宪章的行为,在国际上开创了一个危险的先例。美国的强权政治和单边主义行径,受到了全世界热爱和平的国家和人们的强烈谴责。正在膨胀的美国单边主义单边主义是从霸权主义衍生而来的。冷战时期,美苏称霸,东西对抗。苏联垮台后,冷战结…  相似文献   

8.
战后伊拉克教派暴力冲突不断,国家濒临内战边缘,重建深陷安全困境,折射出伊国家认同的严重缺失.伊各派势力的利益纷争、美国强力改造伊拉克、某些周边阿拉伯-伊斯兰势力的介入等内外因素导致伊重建的严重受挫.伊加强中央政府权威,美调整对伊政策,以及有关各方回到联合国框架下推动伊重建,才有可能解除伊重建中的安全困局,而重构国家认同更是伊拉克的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9.
美伊战争结束已半年,在美国的一手策划下,被称为"千面枭雄"的伊拉克代表沙拉比,在流亡期间与美国国会联系密切,在众多伊拉克反对派中,被华盛顿选中,成为伊过渡政权的核心人物.  相似文献   

10.
伊拉克是一个以阿拉伯人为主的多民族国家,在近44.2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生活着2600万伊拉克人,其中阿拉伯人约占73%,库尔德人约占21%.伊拉克的官方语言是阿拉伯语,北部库尔德地区的官方语言是库尔德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