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冯国泉 《求是学刊》2005,32(3):49-52
"反"的辩证范畴体现了老子思想的精髓,事物都是在相反相成中变化发展的.具体到治国用兵中,"反"就成为一种深刻的智谋."反"的思想源于老子对于自然和生活原则的深刻领悟,为施政用兵的思想提供了坚实的哲理基础.  相似文献   

2.
李波 《求是学刊》2015,(3):126-133
在"礼崩乐坏"的春秋时期,基于对古今的历史性考察,老子提出了旨在复元古的道论思想主张。老子道论思想本身就是其思考古今而得出的理论成果,因而在建构道论思想体系时,老子的古今观念是渗透其中的。在老子道论思想中"古"已经内化成"道"的基本属性,乃至在很大程度上崇元古与崇道在老子那里成了二而为一的概念。而老子的道论思想在重新刻画其古今观念的同时也把这种观念性的影响渗透到了他对文艺的相关认识之中。老子否弃文艺、对语言表达的要求以及"复归"的发展论思想无不是这一思想特征的具体体现。后世文学批评家刘勰等人对老子这一思想观念的继承和发展也反映出老子古今观念及其文艺思想的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3.
《社科纵横》2018,(3):79-84
一些专家认为老子思想是乌托邦,所以批评它"无法操作";然而,老子思想智慧既可用来治世,亦可用来修身,这是它的"可操作性"。对老子思想的"可操作性"进行强调将有助于我们更自觉地在现实生活中运用"无为"这种智慧的思维方式处理问题,减少不自然的、折腾之事发生。同时本文认为"无法操作"确也是老子思想的特点,但这不是它的缺点,而正是它的价值所在,即它的理论所达到的至高纯度,这种理论的纯度应得到充分尊重。  相似文献   

4.
刘泉 《唐都学刊》2013,29(3):42-45
张载曾累年究释、老之说,熟知释、老典籍及思想。据相关文献可知,张载从"礼"、"天地和圣人"、"有无"三层对老子及其思想略有所论述,对老子的部分概念进行了重新诠释,并对老子思想进行了一些批评与纠正。张载经过重新诠释和演绎,将老子的思想补充到了其理学思想中。  相似文献   

5.
通过运用多元价值分析的方法,重点分析《老子》"无弃人"思想的价值哲学内涵,并通过全文本贯通的分析,将各章用人思想贯通,第一次解析出老子"用天下人之力"的思想。"故无弃人"包含着老子的价值思路"不弃人→用天下人→没有弃人"。"人之不善,何弃之有?"表明老子"用人之力"是用天下人的所有价值。最后辨析四个基本理念:天下人、天下人所有价值、用、力,概括出老子"用天下人之力"论述逻辑:"不弃人→用天下人之力→没有弃人",其中蕴含着"价值实现方式→价值结果→价值评价"的价值哲学思路。同时初步涉及老子注重价值实现方式以及从形上落实于形下的价值逻辑、人的价值的绝对性和周普性、内在价值与工具价值、事实与价值的缠结等价值哲学思想的独到之处。  相似文献   

6.
《社科纵横》2015,(2):93-96
老子的美学思想是中国美学得以发展的基础。黑格尔是西方美学的集大成者,其著作《美学》对现代西方美学的发展更是起到不可替代作用。比较和分析老子的"美"与黑格尔的"美"的共通性和差异性,探析二者的美学思想,无论是对于促进中西方文化交流,还是对于追寻美的本质及其历程而言,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其思想博大精深,他不仅探讨了宇宙的本体及其运动规律,而且对社会政治和人生伦理亦提出了不同于儒家的深刻见解,在中国哲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老子思想的形成,同他的否定思维方式是密不可分的,可以说老子正是用否定思维方式建立起他的整个思想体系,而且也正是这种否定思维方式奠定了老子哲学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地位。本文拟就老子的本体论、宇宙观、方法论、认识论、伦理观、政治思想等方面对其否定思维进行探索,这对于进一步挖掘和研究老子的思想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一、本体论上的“无” 老子哲学不同于孔…  相似文献   

8.
《社科纵横》2017,(3):73-76
老子的《道德经》中蕴含着深刻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和合思想,"和"指和睦、和平、和谐;"合"指结合、融合、合作;"和合"并举,意为和谐、协调与合作。我们要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就必须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老子《道德经》中所蕴含的以柔克刚的辩证思想、清静平和的和谐观念以及天人合一的生态文明都对我们寻找生命最自然的本源,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9.
在先秦诸子的哲学思想中,老子是第一个创立了哲学体系,阐述了辩证法思想的。他把哲学从对人生与政治的思考和讨论中扩展到整个宇宙,正如有些论者所说的,老子的整个哲学系统的发展,可以说是由宇宙论伸展到人生论,再由人生论延伸到政治论。本文仅就老子哲学中的辩证法思想试作一点分析,以求教于专家。 (一) 在老子的哲学思想中,“道”是最高的实  相似文献   

10.
老子是中国古代哲学本体论的创始者,"道"是其本体论的最高范畴,他对中国古代"哲学的突破"有着不可磨灭的功绩。然而,被奉为道家始祖的老子是哪个时代的人?《老子》又成书于何时?老莱子、太史儋与老聃是否为同一个人?这一连串的问题长期困扰着人们。因而澄清真假老子及其原作、伪作,对我们准确了解和把握老子的学说宗旨及其传承脉络无疑会有极大的帮助。同时,先秦思想文化的特点、演变轨迹以及道家与其他各家的相互关系等,也须在此基础上重新审视。  相似文献   

11.
论"虚假人类中心论"与"真实人类中心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伴随着生态环境的恶化,人与自然关系的紧张,从而引发了对以往“人类中心论”的反思与批判,应该说,这是人类面临生态环境危机,在理论和实践基础上进行的自我反思与批判。反思的结果是有些人把问题简单而武断地归结为“人类中心论”,进而提出“非人类中心论”。实际上,生态环境的恶化,并不能简单笼统地归结为是“人类中心论”问题的症结是以往的“虚假人类中心论”。因此,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不能以“非人类中心论”代替“人类中心论”,而是抛弃“虚假人类中心论”,建构“真实人类中心论”。  相似文献   

12.
"三个代表"思想是对"历史周期率"的跨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孙玉娟 《学术交流》2003,3(1):17-21
长期以来 ,人们对社会历史的变迁是否有规律 ,这种规律是否客观 ,是否可以改变、抗拒 ,一直争论不休 ,众说纷纭 ,见仁见智。中国共产党三代领导集体始终把“历史周期率”作为一个深刻的课题来思考和探索。江泽民总书记提出“三个代表”思想体现了跨越“历史周期率”的宏观方略 ,是中国共产党人对所谓“历史周期率”的郑重回答。  相似文献   

13.
贝丽静 《学术交流》2005,2(1):32-35
统一战线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和建设取得胜利的有力武器.江泽民同志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形势下创造性地提出了"四个服务"思想,具有时代性、理论创新性、实践性的特征,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在统一战线理论上又一次成功的尝试.  相似文献   

14.
"韵"是一种外在形态,更是内在的精神。秦观词从感物、言情两方面体现了"韵"味:得之于内、虚处入神的空灵之韵;重在感发、意在含蓄的清灵之韵。然而秦观词"韵"尚有"无力蔷薇"之不足,与李清照词进行对比论析,可资更好地认识"韵"之丰富内涵。  相似文献   

15.
作为"存在主义马克思主义"的代表人物,科西克以"具体总体"为核心,系统构建了他的全部哲学体系。在追溯"总体"概念发展过程的基础上,科西克对其进行了创造性的发展,提出了他的"具体总体"观。这一概念的提出标志着哲学研究方式的根本转换:将对世界超验本质的思辨转化为对人的存在方式的关注。"具体总体"具有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三重内涵,它所要揭示的是人如何通过革命性、创造性的实践活动超越资本主义条件下"抽象"的存在状况,实现"具体存在"的过程。  相似文献   

16.
The term "political Islam" sounds strange to people who are not familiar with Muhammad's teaching: how can a religion be political? To a Muslim—for whom religion is inseparable from politics, the state, and from all spheres of a person's life—this formula seems equally strange, but for a different reason entirely. After all, in Islam there is no division into secular power and spiritual power; in fact, the Church as an institution does not even exist. The Christian formula "Render therefore unto Caesar the things which are Caesar's; and unto God the things that are God's" [Matthew 22:21] is unacceptable to Islam; and the Muslim rulers, beginning with the caliphs, have embodied both spiritual and secular power at the same time. From a Muslim standpoint, Islam's political influence is a natural phenomenon.  相似文献   

17.
Until recently the health care professions gave little systematic attention to psychosocial needs of the dying person and his or her family. There seemed to be no place for death in the prevention and cure-oriented outlook of our health care systems. This situation is now undergoing rapid change. Analysis of our society's death system indicates that "comfort care" has started to take its place along with the more dominant death system functions of curing and killing. Particular attention is given to the emergence of the hospice movement. Improved care of the terminally ill person may not be enough, however, to meet rising expectations for a higher quality of life, in general, and in the dying situation in particular. It is suggested that our society will not be content with a terminal phase of life in which physical distress is well controlled and individual dignity maintained. Rather, we seem to be questing for a form of dying that is "healthier" than ordinary life and that actualizes values whose attainment had previously been frustrated. Pleasurable dying and glorious death may be major "consumer demands" in the future.  相似文献   

18.
吴学国 《求是学刊》2002,29(4):32-37
海德格尔晚期思想中真正的“上帝” ,就是存在本质的真理。海德格尔通过对“上帝之死”的分析 ,指出西方思想二千年来的历史命运就是虚无主义 ,即对存在本质 (虚无 )的遗忘和逃避。在海德格尔晚期的四重性的世界图景中 ,神不是人借以逃避存在的庇护所 ,而是将人引向存在自身本质 (发生、四重性 )的暗示、线索。而海氏强调的“本体论区分” ,其神学意义就在于将神从本体神学的上帝的存在者性的桎梏中解救出来。毫无疑问海德格尔晚期思想包含了一种宗教经验 ,但由于海德格尔的宗教思想存在一种暧昧性 ,他的“神”并不足以表达这种经验。我们认为在海德格尔思想中 ,除了那明显的“神”之外 ,还有一个“隐藏的上帝” ,它就是存在自身的本质 ;在海氏看来 ,只有它才是真正的神圣性  相似文献   

19.
徐桂梅 《学术交流》2002,(4):125-128
对外汉语教学是汉语研究的试金石。用这一试金石检验“把字结构”的研究,便可发现我们的许多认识尚停留在“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阶段。反映在对外汉语教学实践中则是教材和教师只讲“把字结构”的语法构成方式而回避为什么和在什么语境下用该结构,学生只会造“把字句”,但在交流中回避使用该结构。从修辞的角度探讨操汉语的中国人创造和选择这一言语结构形式在文化、民族心理以及表达习惯等诸方面原因具有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20.
北京话的“您”与京味儿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汉语普通话第二人称代词尊称"您"的用法源于北京话。"您"在北京话中是一个具有明示权势关系、凸显京味儿文化双重意义的尊称代词,在交际中不仅普遍使用,而且显示出鲜明的地域文化特色。本文依据《当代北京口语语料》,在对北京话"您"的用法的描写与分析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京味儿文化对北京话"您"的使用所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