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3 毫秒
1.
高校学生在实习过程中人身伤害事故经常发生,由于没有明确的全国性劳动法律规定实习生的人身伤害可以享受工伤待遇,所以各地的地方法规出现不一致规定.在司法实践中,很多是以侵权方式解决赔偿问题的,这种方式在有的情况下不能弥补实习生的人身伤害的全部损失.在现有法律制度下,笔者以为,把参加实习的学生视为职场上的特殊劳动力,当他们在实习的过程中发生了人身事故可视为工伤,按我国现行的工伤保险条例进行处理.同时,为实习生投保人身意外伤害的商业保险,作为实习生人身权益保障的一种补充,也是保护实习学生在实习中受到人身伤害赔偿的有效方式之一.  相似文献   

2.
接纳大学生到公司实习,然后在实习生中挑选优秀人才,是许多公司招聘新人的重要策略。但是,如何解决实习生留用选拔的技术问题,是企业必须跨过的难关。笔者曾遇到一家国有企业,当年共接收实习的应届大学生毕业100名,准备留下30名,作为公司的正式员工。但  相似文献   

3.
高校学生在实习过程中人身伤害事故经常发生,由于没有明确的全国性劳动法律规定实习生的人身伤害可以享受工伤待遇,所以各地的地方法规出现不一致规定。在司法实践中,很多是以侵权方式解决赔偿问题的,这种方式在有的情况下不能弥补实习生的人身伤害的全部损失。在现有法律制度下,笔者以为,把参加实习的学生视为职场上的特殊劳动力,当他们在实习的过程中发生了人身事故可视为工伤,按我国现行的工伤保险条例进行处理。同时,为实习生投保人身意外伤害的商业保险,作为实习生人身权益保障的一种补充,也是保护实习学生在实习中受到人身伤害赔偿的有效方式之一。  相似文献   

4.
目的调查安徽省三甲医院护理实习生压力源现状及其影响因素,为制定缓解护理实习生压力源的策略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便利抽样的方法,应用自制的一般资料量表、护生临床实习压力源问卷、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对590名护理实习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护生实习中期压力源总分为(84.42±21.53),得分最高的是就业考试与面试(3.01±1.125);回归分析显示,是否想评选优秀实习生、是否有亲属在医疗系统工作、是否准备四、六级考试、一般自我效能感是护生临床实习压力源的影响因素。结论护生实习中期压力源处于中等水平,需加强实习护生的心理支持和就业指导,以减轻实习压力,提高实习质量。  相似文献   

5.
作为一个实习生,究竟要在实习过程中获得什么,怎样才能把握实习机会为自己求职增加砝码?三个不同的实习案例或许能给正在准备实习的学生们一点启发。职业顾问认为,实习生一定要摆正心态,实习的目的并不是为了在这家公司就职,而是增加自己求职的砝码。  相似文献   

6.
目前,不少发达国家都有较为完善的实习生法律制度,并且已经成为了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的组成部分。而在我国《劳动法》中对学生实习还没有明确的规范,尤其是学生在实习期间,处于"准劳动者"法律地位的实习生,还没有予以确认并进行规范。实习生的劳动保障问题、薪酬问题、职业保障问题还需进一步完善和解决。应以《劳动法》为基础,明确实习生的"准劳动者"的法律身份,不断完善"实习生法律制度",保护实习生的劳动权益。  相似文献   

7.
一、成都市金牛区企业人才基本情况(一)企业人才队伍规模不断扩大截至2016年底,全区企业拥有 专业技术人才8.7万名,技能劳动者4.7万名,其中高技能人才1.8万名. (二)人才竞争优势进一步增强金牛区现有院士3名,国家"千 人计划"专家16名,省"千人计划"专家53名、团队2个,成都人才计划专家8名、团队2个,总量居成都中心城区第一.拥有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创新实践基地)4家,人才工作站1家,成都市技能大师工作室4家,成都市专业技术人才继续教育基地1家.  相似文献   

8.
咨询台:我是一名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人员。2010年1月,我从某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接收了一批当年7月即将毕业的学生到我单位实习.并与该校协议这批学生实习期至当年7月底,如果学生通过了企业的考核项目.就转为企业的正式员工。2010年7月这批实习生毕业.其中大部分通过了考核转为企业正式员工,企业与他们签订了劳动合同.  相似文献   

9.
正近年来,我国实施多层次的海外人才引进计划,吸引一批又一批海外高层次人才回国或来华创新创业。截至目前,"千人计划"已分10批引进了4 180名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2008年1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转发《中央人才工作协调小组关于实施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的意见》,标志着被称为"千人计划"的"国字号"人才工程付诸实施,成为我国目前最高层次的海外人才引进计划。"千人计划"最初考虑用5至10年时间引进2 000名左右能够突破关键技术、发展高新产业、带动新兴学  相似文献   

10.
一、新津县人才队伍现状 截至2016年底,新津县经认定的高层次高素质创新创业人才有14人,其中国家"千人计划"1人、省"千人计划"1人和成都人才计划1人.共有专业技术人员3693人,其中高级464人、中级1820人、初级1409人;党政人才2668人,其中研究生65人、大学本科1111人、大专及以下296人.技能人才约6350人,其中新津籍初级工约6000人、中级工约300人、高级工约50人.  相似文献   

11.
专家简介: 柿嶌眞教授自毕业于东京大学之后,一直从事菌物学教育工作,曾经2次获得日本菌物学会的平冢奖,2013年获得日本菌物学会奖,并于同年受中国邀请并授予国家外专特聘专家称号,吉林省优秀外国专家.至今一直为吉林农业大学特聘教授,中国外专“千人计划”特聘教授.  相似文献   

12.
正2009年设立于南京的,由国家"千人计划"特聘专家柏立州一手创建的第一家属于中国人自己的产品测试实验室,具备几乎所有国外资质,致力于帮助中国企业走向世界,参与国际市场的竞争。上世纪90年代初,中国和新加坡刚刚建立正式的外交关系,柏立州获得新加坡政府奖学金并到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深造。毕业后,他在新加坡生产力与标准局从事产品测试和标准化研究工作,之后赴美分别在美国数字微波集团和戴尔担  相似文献   

13.
一、崇州市人才现状 截至目前,崇州市拥有各类人才4.5万人.其中,院士5人、"省千人计划"专家1人、"成都优秀人才培养计划"专家1人、博士8人、硕士431人、高级专业技术职称668人、中级专业技术职称3020人.建成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国家和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国家级专家服务基地共4家,省级工程实验室、企业技术中心、工业设计中心10家,成都市级产业研究院、企业技术中心、院士(专家)创新工作站10家,搭建创新创业载体5家.  相似文献   

14.
约瑟夫·奈提出的"软实力"理论,明确指出了文化吸引力的重要作用。在当今国际形势下,文化外交的作用日益凸显,成为传统外交的有力补充。2013年中韩两国领导人各自换届以来,中韩两国关系进入发展的"快车道"。由于中韩两国彼此之间互有疑虑、在国际舞台上话语权弱等特点,因此在两国之间开展文化外交是十分必要的。通过开展文化外交,中韩两国之间可以起到增信释疑、增强综合国力、提升国际地位的双赢效果。中韩两国应重视文化外交的开展,通过加强网络资源的运用、加强两国政府间的教育交流、开展多样性的人文交流活动等途径,扩大中韩两国的国际影响力,提升中韩两国的国际地位。  相似文献   

15.
因学生的实习活动被排除在劳动关系之外,不受劳动法律保护,所以,实习生无论在劳动权益保护及权利救济方面都面临着困境,成为一个制度性社会弱势群体。建议扩大《劳动法》调整范围,明确实习生特殊劳动者的身份,为其搭建一个权利救济路径。  相似文献   

16.
潘洪岩  刘继媛 《劳动世界》2010,(11):190-192
战前,外国企业在中国的投资中,日本具有特殊地位。日本投资进入中国比英、法、俄等国晚,但是伴随着对中国侵略的逐步深入,日本取代英、法、俄等国成为中国最大的投资来源国。日本在旧中国的投资扩大实际是日本对中国侵略的深入。中日两国的经济关系有着不堪回首的历史,也有着平等合作,互惠互利颇为成功的现实。战后日本诸如三井这样的跨国企业重新进入中国,情况已经完全不同于战前。了解和分析这些深刻的历史教训和成功的现实经验,可以为中日两国的企业间的合作提供积极的借鉴和帮助,有利于加强中日两国间的交流与合作。因此,笔者认为,该论题有学术探究的价值。它在中日经济史、中日企业发展史研究中具有一定的学术意义。  相似文献   

17.
集体合同制度是调节劳动关系的重要法律制度.实行集体合同制度,可以通过规范集体合同双方的行为,维护职工的劳动权益,协调企业劳动关系,从而促进企业健康发展.我国<劳动法>中关于集体合同的规定,适用于我国境内的各类企业.  相似文献   

18.
去年12月8日至19日,由原吉林省劳动保障厅副厅长崔力夫为团长的吉林省赴法劳动保障考察团一行5人,应法国社会福利卫生部养老保险局邀请,参加了欧洲国际老年研讨会,洽谈了中法老龄人口调查合作项目,同时对法国社会保障制度进行了考察。  相似文献   

19.
史琪 《劳动世界》2016,(30):27-28
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高度重视师范生教育实习的开展,出台了一系列文件,指导师范院校师范生教育实习相关工作的开展.伴随着时代的发展,20世纪末以来,我国开始用"教师教育"取代了原来的"师范教育",综合性大学成为实施教师教育的主要机构,这些大学也开始因地制宜地开展一系列措施改革教育实习.文章对不同时期教育实习的发展情况进行了梳理,理清了教育实习发展情况的历史演变脉络.  相似文献   

20.
正年过八旬的法国"骑士勋章"获得者李丹妮女士,为中法文化交流和教育做出了杰出贡献!事实上,她的爱情故事更富有传奇色彩:风华正茂时,她在中国与一位厦门小伙相知相恋;1955年,他们因故含泪别离,从此隔洋相望相思;2010年,初恋情人的一封情书,唤醒了这段掩埋55年的旷世情缘,让终身未嫁的她毅然重返中国,以83岁高龄披上了嫁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