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文章以黑龙江省哈尔滨市河松小区育新学校的自闭症儿童班级为例,通过对自闭症儿童的志愿者服务以及前期的活动与调研发现,虽然政府和社会已经开始关注自闭症儿童的问题并出台了一些政策以保障自闭症儿童的社会福利,但是仍存在着许多需要完善的地方.文章鑫减轻自闭症儿童家庭的经济压力、特殊教育工作者的培训、完善自闭症家庭的福利保障制度三方面提出完善自闭症儿童相关政策的有效建议.  相似文献   

2.
自闭症未成年人的康复是一个漫长而曲折的发展过程,要让该群体能更好地生活、更好地融入社会,政府必须承担起主要责任,也要积极调动各种资源帮助自闭症患者及其家庭,让他们得到更多关爱和帮扶,享受社会进步发展的共同成果。  相似文献   

3.
高健 《劳动世界》2020,(8):36-38
当前,我国残疾人的事业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与残疾人对美好生活的需求还存在一定差距,残疾人的社会融合面临政策设计上的制度区隔、污名观念上的社会排斥以及主体心理上的自我疏离等三大困境。而社区是城市有序运行的细胞,残疾人的社区融入关系到新时代社会融合的关键。在借鉴社区康复视角的基础上,构建有效的层级网络,发挥社区康复的孵化器、推进器以及净化器作用,着力保障残疾人的发展权利,提高残疾人的生存和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4.
卢敏 《劳动世界》2016,(29):23-24
城镇儿童医疗保险作为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社会保险体系中的一个重要项目,在保障儿童身体健康、减轻城镇家庭医疗费用负担、保证医疗资源有效配置以及维护家庭和社会稳定方面都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与此同时,我国城镇儿童医疗保险制度又存在统筹层次低、政策差异性大、保障功能有限和互济性不高等特点.依据城镇儿童医疗保险的特点和实施现状,从绩效评估的角度分析城镇儿童医疗保险制度绩效评估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并据此构建了评价城镇儿童医疗保险制度运行效果的评估模型.  相似文献   

5.
流浪儿童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弱势群体引起了各国政府和学者的高度关注。目前各地流浪儿童的救助仍然主要是临时性的食宿供给和返乡护送。而那些长期流浪街头的未成年人在获得临时救助和返送回乡后,由于导致他们流浪的家庭和社会环境并没有真正得到改善,因此,重复流浪率一直高居不下。相关部门也一直在进行相应的探索和实践,如探索建立类家庭、家庭寄养以及家庭收养等项目,并取得了一定的实效。从维护儿童的根本利益角度出发,如何改变目前临时救助的模式,真正让流浪儿童从心灵上回归仍然有待探讨和研究。  相似文献   

6.
陆玉 《劳动世界》2017,(12):17-18
精准扶贫政策的提出是基于对以往扶贫工作的反思,主要包括精准识别、帮扶、管理和考核几个方面,是指导新时期中国扶贫工作的重要政策.精准识别机制作为精准扶贫政策实施的基础和前提起到十分关键的作用.本文从社会排斥的视角入手,深入挖掘了目前精准识别机制存在的社会排斥问题并试图分析了其产生的理论根源,进而希望通过从政策到制度,从实施到监管的不断完善,建立科学合理的精准识别机制,保障精准扶贫政策的有效实施.  相似文献   

7.
文倩 《劳动世界》2017,(27):25-26
儿童是一个国家的未来,儿童的健康成长是一个民族繁荣昌盛的重要保障,同时也关乎着社会的和谐稳定和每一个小家庭的幸福.全面二胎政策实施以来,我国新生人口不断增多,儿童的医疗健康问题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然而,目前我国现行的社会医疗保障制度不能很好的解决儿童的医疗问题,故本文针对这一矛盾,试图通过对各国的儿童社会医疗福利制度进行比较,以期为完善我国儿童社会医疗保障制度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8.
未成年人保护是社会管理的难题,同时也是政府的良心工程。然而近年来,侵害未成年人事件频频发生,未成年人保护存在突出问题,如立法工作滞后、机构设置不科学、监护监督存在漏洞、教育理念滞后等。对未成年人"性侵"应当单独立法,设立专门的保护机构,建立专业化的服务队伍,建立强制举报制度,加大教育投入构建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从而将这一良心工程变成民心工程。  相似文献   

9.
家庭核心化趋势的出现和人口流动性的加强导致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对解决我国严峻的人口老龄化问题捉襟见肘,在生活照顾上越来越多的老人开始寻求社会养老服务,于是社会养老服务对传统家庭养老中子女照顾的影响引起了很多学者的注意.文章基于江苏省南京市的调查数据,运用计量统计方法分析了社会养老服务以及老人个体特征对家庭养老的影响.研究发现:社会养老服务对家庭养老有着明显地挤出效应,同时这种挤出效应存在年龄、子女数、居住情况等方面的差别.  相似文献   

10.
唐成 《劳动世界》2017,(6):23-24
儿童虐待这一现象普遍存在于社会生活中,已经引起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因此受虐儿童问题也是社会工作亟待解决的问题.文章主要从受虐儿童的研究起源开始探讨受虐儿童概念的界定,阐述我国儿童虐待及处遇现状、成因及社会工作介入的困境,并从家庭、个人、学校、社区、社会组织等方面分析和研究社会工作介入受虐儿童的方法,以期能解决现有的虐待儿童问题,并唤起人们对儿童的关注与爱护,从而促进儿童更好的成长.  相似文献   

11.
康复服务是现今精障人士较为需求的社会服务项目之一,但是从目前来看,精障人士的康复却受到各种现实条件的制约.对于精障人士来说,当服务是本社区可及的,那他们是可以在自己的社区进行康复.并且当服务是社区可及时,他们还可以有尊严地生活,他们的权利也可以得到尊重.S街道是苏州市社会组织提供精障人士康复服务较早的街道,但目前也存在一些问题,作者结合自己实习所感,具体分析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并提出改善社区康复服务的对策.  相似文献   

12.
养老问题是我国面临的一项紧迫而严峻的问题,虽然我国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取得一定成绩,但与广大老年人的需求,无论是住养服务机构,还是文化活动等服务机构,差距都很大,发展中的问题明显,缺乏政策有效支持。尤其在照料机构和养老机构的发展上,很多地方陷入高需求低入住的怪圈。本文以《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十二五规划》为指导,剖析了我国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存在的问题,并相应的提出了解决途径和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实施过程中出现了社会排斥现象,产生了较为严重的社会后果,其原因主要是对贫困及致贫原因的认识有偏差;将最低生活保障等同于最低吃饭保障;将最低生活保障看成是一种恩赐;资金来源渠道单一;慈善捐助的成效甚微等。最后提出当前解决社会排斥的几点针对性对策。  相似文献   

14.
据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显示,我国内地残疾人总数为8296万人,占总人口的比例为6.3%,涉及2亿多个家庭,无论对于个人还是家庭,这都是一个有着特殊困难、需要特殊帮助的群体。目前,我国的残疾人公共服务发展还处于初期阶段,政府购买社会力量助残也刚刚起步。北京作为我国首都,它在社会事务中的任何政策和决策都对全国有着指引作用。因此,本文旨在通过对北京市政府在购买社会力量助残服务方面的政策实施和实践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剖析,针对问题提出进一步的意见和建议。这对促进我国发展政府购买社会力量助残服务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贾爱宾  赵国丽  黄子晴 《劳动世界》2020,(11):78-78,F0003
流动青少年的心理融入是实现其社会融入的一个重要方面,对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实现社会公平、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目前流动青少年的心理融入水平普遍较低,具有家庭关爱、公平感、自我身份认同等心理需求,存在制度环境缺乏公平、舆论环境带有偏见、社会支持网络相对缺乏等制约因素,需要构建政府、学校、家庭、社区等多主体支持的流动青少年社会心理服务体系。  相似文献   

16.
<正>随着人口老龄化趋势的发展,养老服务需求快速增长,社会养老服务问题日益凸显。现行的机构养老和家庭养老服务在满足老年人养老需求方面存在供需匹配度不佳、功能不足等一系列困境。在传统养老服务供给能力不足的背景下,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成效突显,逐渐成为一种新的可行的养老服务模式。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能够克服家庭养老服务能力弱化的困境,也能弥补机构养老家庭隔离、成本高昂、覆盖面窄的缺陷,是家庭和机构养老的有效替代和补充。在多元供给主体背景下,如何重新明确政府在养老服务中的角色定位,充分发挥政府、社会组织、市场、社区、  相似文献   

17.
目前我国失能老人增多,政府须加快探索建立老年长期护理服务体系以满足老人不断增长且日益多样化的护理需求.本文通过对S市老年长期护理服务体系的现状进行分析,运用社会支持理论,提出要建立和完善"家庭—社区—机构"三维长期护理服务支持体系,并通过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衔接家庭、社区、机构三方的护理功能,使老年人融入一个完整的社会支持网络,以满足日常照料、健康照护、社会交往和精神慰藉等基本需求.  相似文献   

18.
杨黎敏 《劳动世界》2016,(17):12-13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以及传统的社会家庭观念的延续,失能老人家庭照顾者的各方面压力等问题亦凸显出来,这就需要国家、社会、各团体组织的共同协作,尽可能提供较多的外部资源,来更好的缓解家庭照顾者的照料压力。现阶段,国内学术界对于失能老人家庭照顾者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本文基于开展的南京市调查问卷结果,通过对失能老人家庭照顾者对社会支持系统的认知情况和对现有福利需求层次的分析,试图揭示家庭照顾者的政策支持效果以及社会福利需求等问题,构建失能老人家庭照顾者的社会支持体系,为国内学术界在此压力的研究提供本土化的研究经验。  相似文献   

19.
随着现代化社会进程的不断加快,老龄化问题与日俱增,由此而产生的一大难题便是老年人失智症的患病比例不断升高,失智老人的养老形势愈加严峻。目前,国内失智老人的机构生活状况并不乐观,失智老人往往因为缺乏必要的支持网络而导致生活质量难以保证。基于社会工作介入的视角,以青岛市X机构内失智老人为对象进行研究的结果表明,失智老人正式社会支持网络存在着社工服务效果难以维持、护理员服务质量难以保证、养老机构自身支持有限和政府政策支持力度不足等问题,非正式社会支持网络存在着家属联系不足、朋友沟通渠道不畅和同住老人关系紧张等问题。因此,应该从正式支持和非正式支持两个方面整合、运用失智老人的各方支持力量和资源,从社会工作者、护理人员、养老机构以及政府政策等方面为养老机构内失智老人构建起正式的社会支持网络,从家属、朋友和同住老人等方面为养老机构内失智老人构建起非正式的社会支持网络,从而改善养老机构内失智老人的生活处境,提高其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20.
老年人养老问题是人口老龄化背景下亟需解决的社会问题。本项研究基于2011年中国老年人健康长寿调查(CLHLS)数据,将家庭养老分为经济支持、生活照料与精神支持,分析了养老保险对家庭养老的影响以及居住安排的调节效应。研究发现:(1)养老保险对家庭养老具有挤出效应;相比于同子女居住的老人,与配偶居住、独居和居住养老机构对家庭养老有显著负向作用。(2)养老保险强化了子女对独居者经济支持的负向影响;养老保险对与配偶居住和独居老人照料支持起到了负向调节作用。(3)养老保险与居住安排对家庭养老的影响存在性别、城乡与年龄段差异。同时,文章指出养老保险通过居住安排间接影响了家庭养老,即理想化结果是:在尊重老人选择居住安排的同时,养老保险弥补因居住安排导致家庭养老的缺陷。文章最后结合研究结论,探讨了本项研究的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