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4 毫秒
1.
据法国《世界报》1982年8月13日报道,老舍的中篇小说《北京人》等最近已由P·巴迪和李志华等翻译、法国加利玛出版社出版。巴迪为该小说集写了《序》。  相似文献   

2.
孔焕周 《学术交流》2004,16(4):147-151
抗战时期,老舍先后创作了九部话剧。讴歌民族英雄、渴望民族新生的爱国主义思想,批判犬儒主义的人生哲学、探索中国新文化出路的文化分析,是其思想内容的两大特点。"出走"的情节模式和对照的人物塑造手法,是其艺术表现的重要手段。老舍抗战剧作的文学史意义在于它广泛而深刻地表现了抗战时期中国人的生活和心理而成为一面时代的镜子,开拓性的题材和新颖性的形象系列,扩大了现代话剧表现生活的穿透力,对于老舍后来的小说和话剧创作产生了直接而深远的影响。研究现代文学,不应漠视老舍抗战剧作的文学成就。  相似文献   

3.
文学中的理性与哲学和一般社会科学中的理性的区别在于它属于审美范畴;老舍小说中的理性是在描写对象和作者的主观创作感情交合中显现出来的,文章谈了理性审美形式在老舍小说中的体现:象征、隽语、分析地描写。  相似文献   

4.
尤红娟  高月丽 《唐都学刊》2009,25(4):105-108
老舍与张爱玲都是各自所生活的城市的忠实书写者.作为"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后成长起来的作家,受时代浸染,其小说创作或隐或显地呈现启蒙意识.老舍立足民间,直接承继启蒙传统;张爱玲将新文学传统隐蔽地介入到她的小说中,转化成叙事背景.对于二人都关注和表现的都市女性悲剧,老舍注重从社会批判的角度来解读,张爱玲倚重挖掘女性自身的劣根性,其创作延续并发展着"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一直提倡的改造社会、改造国民性的启蒙传统.  相似文献   

5.
老舍《二马》是中国较早且绝佳的后殖民文本,小说背景与人物性格无不受到东方主义的影响,也决定了小说的后殖民主题思想。老舍舍弃康拉德的东方主义,而以其深究人类心灵的创作手法为典范,后殖民意识随着刻画人性而得到充分流露。《二马》通过展示英国人的话语霸权、讨伐民族歧视、揭橥宗教伪善与编定象征符号,对东方主义做出控诉。虽然说教式的旁白成为小说的缺点,但它无非是对中国衰落的究诘与爱国思想误区的反省。因此,《二马》具含深刻的后殖民批判意识,是中国较早与最深刻的后殖民文本。  相似文献   

6.
老舍与传统文化的关系是一个发展演变的过程,在其生命的不同时期,老舍对传统文化的态度是不同的.就其主要倾向而言,经历了文化接收、文化批判、文化检讨和文化建设四个时段.梳理老舍与传统文化的关系,对于认识老舍的创作和文化心理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7.
田建平 《社科纵横》2008,23(6):101-102
审美是文学艺术创作活动得以发生和进行的前提之一.老舍小说悲中蕴喜的幽默风格深受英国现实主义幽默大师狄更斯的影响.这种跨文化文学接受对老舍的小说创作有着决定性的影响,同时也表明积极的文学接受是保证文学创作得以进行的动力和决定作家审美倾向的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8.
老舍的文学世界与中国民间通俗文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石兴泽 《学习与探索》2003,17(1):107-113
老舍与中国民间通俗文学关系甚为密切。其文学意识的生成和文学世界的建构 ,创作道路的延展乃至生活道路的选择都与中国民间通俗文学的影响相关。其创作和理论更表现出明显的俗文学性。老舍在接受民间通俗文学影响的同时也为 2 0世纪民间通俗文学的健康发展和理论建构做出了突出贡献  相似文献   

9.
论北京人艺对老舍戏剧创作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一个新的角度(即把文学和剧场“打通”了来研究)考察了北京人艺对老舍戏剧创作的影响,这种影响主要表现在对作家剧本的选择、分享经验、对剧本的建议和修改等方面,并通过精彩的演出促进了老舍独特的戏剧风格的形成。  相似文献   

10.
孟昭水 《学术交流》2006,(2):171-173
上世纪80年代初期,刘心武突破社会问题小说的创作模式,继承了老舍以来描写北京市民的文学传统,将笔触深入到北京的胡同和四合院中,对居住在那里的普通市民生活做了纵深的开掘,凸显了普通人的魅力,取得了历史性的突破,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创作形式。北京独有的民俗文化给刘心武的创作充实了血肉,也给他带来了较高的声誉;与此同时,刘心武的创作又将北京胡同和四合院的民俗风情提升到更高的文化境界。  相似文献   

11.
老舍的文学作品与当代影视媒体有着良好的互动态势:一方面它在特殊的历史语境中给影视媒体提供了不可多得的文学脚本,另一方面,影视传媒也宣传扩大了作品的影响,使其在当代赢得更多的读者和观众。着力描写下层市民的喜怒哀乐与婚丧嫁娶、情节的曲折感人、文化意蕴的深刻悠长、语言的幽默风趣是老舍作品备受当代影视传媒青睐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2.
在老舍的文本世界中,“理想市民形象”承载了他国民性改造的核心价值观念。这种价值特征在发展的过程中,遭遇了根源于“民族自尊”的“文化侵略”的想象,从而形成了认同西方文化立场与尊重传统文化优质因素之间难以调和的矛盾状态。这种矛盾不仅颠覆了左翼关于“现代革命”的理论想象,而且使得老舍撤回传统文化内部寻找国民性更新资源。  相似文献   

13.
高妈作为《骆驼祥子》中一个微不足道的小人物,作者对她着墨不多,极易被人们忽视,但其实高妈相对于虎妞和小福子来说,更适合祥子对未来婚姻的希冀。高妈与祥子之间存在着超乎一般男女关系的好感和欣赏,在她身上凝聚着祥子与老舍对于理想婚恋模式的期待和向往。  相似文献   

14.
《骆驼祥子》是老舍先生的代表作之一,曾以不同的版本与语种面世,产生了很大影响。本文拟从出版史与接受史,即从作者、读者(主要是评论者)的角度来考察这部著作被传播、被修改与接受的过程,揭示它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命运与地位。  相似文献   

15.
梁晓声的知青小说因浓重的知青情结、悲壮崇高的理想主义、“英雄主义”的基调而一度备受关注和争议.然而,批评界对梁晓声知青小说的创作特质、价值取向的评判似乎不甚客观和全面.实际上,北大荒的地域文化品格、“文革”时期的“极左”思潮,以及知青群体的身份焦虑乃是形成梁晓声知青小说特质的内在因素.  相似文献   

16.
再谈金庸小说与文学革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庸的武侠小说大大提高了武侠小说作品的思想、文化、艺术品位 ,使近代武侠小说第一次进入文学的宫殿 ,可以说是一场静悄悄的文学革命。但金庸并不能称为文学革命家 ,事实上也从无此种称谓  相似文献   

17.
张勇 《唐都学刊》2012,28(4):48-51
在散文《瓦尔登湖》里,梭罗以"回到生活本身"为目标展开了新生活实验。梭罗以大自然与人的劳动实践作为新生活伦理生长的沃土,在心灵的重塑中实现人与自然相统一的生活本相。与梭罗相比,老庄也保持了文化批判与自然主义的文化视角,但由于时代缘故,未能经历近代科学的洗礼,老庄对人与自然相统一的生活道路采取了直觉主义方法,回到生活本身的过程表现为艺术化的审美体验。  相似文献   

18.
王锺陵 《学术交流》2006,19(4):146-153
茅盾在20年代末提出了突出时代性的“新写实主义”。相应地,他对鲁迅小说的评价也发生了变化,由此,他的文学观与后期创造社所提倡的普罗文学观就趋同了。其时,写实倾向大大地压过了表现自我的倾向,第一人称的写法遭到了批评。文学界展开了对于浪漫谛克及庸俗现实主义的批判,现实主义本身也发生了深刻的嬗变。在这股更新了形态的现实主义潮流中,又有着以茅盾为代表的重视艺术表现和以阳翰笙为代表的注目于转换立场与克服旧意识的两种不同倾向。鲁迅则以一种面向新时代的态度,并且以他深刻的经验,指出了当时小说创作的正确途径,解决了作家与所写题材的关系问题。  相似文献   

19.
陈国恩 《学习与探索》2002,9(4):110-115
沈从文的湘西题材小说浸透了道家艺术精神。这体现在他的想像方式、自然观、命运观以及所展示的自然人性系统中 ,也包含在他的艺术观中三个极重要的范畴“童心”、“生命”和“神性”中。沈从文的道家观点 ,主要不是他潜心研究所得 ,而是他受大自然熏陶所涵养成的一种气质禀赋 ,从自然中悟得而应用于人事方面的一种智慧。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从分析《聊斋新义》系列小说的内容入手 ,结合汪曾祺本人的创作谈 ,讨论汪曾祺 2 0世纪 80年代的小说观念 ,尤其是他对传统与现代的关系问题的理解 ,以及这些理解对其创作产生的影响。汪曾祺对“现代”的理解基本局限于现代派手法 ,如意识流 ;在他的创作中 ,传统与现代意识构成了一种相反相成的微妙关系 ,这一点也比较突出地体现在他对宋人笔记和唐人传奇的看法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