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中国改革开放30年:路线图与大智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认真回顾和梳理了中国改革开放30年的历程,科学地探索了改革开放的基本经验,认为"一刚多柔"和"刚柔相济",是中国改革开放取得成功的大智慧,并把这个大智慧通俗地升华为"做中国'猫',抓中国'鼠'".中国依靠大智慧取得了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功,但改革的任务还远远没有完成,要进一步解决存在的严峻问题,推进改革攻坚,必须运用和进一步发展大智慧.  相似文献   

2.
郁达夫新论     
自身复杂的性格、放荡不羁的私生活、悲欢交织的爱情行旅和良莠相间的交游活动是构成诗人郁达夫生前和死后蒙受不白之冤的主要因素.我们可以从他的婚姻爱情观、外圆内方的处世哲学、文坛上的"和事佬"等方面来解读他那"光辉的特异的人格"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轨迹,还原出一个真实的郁达夫.  相似文献   

3.
周良书 《学术界》2001,(4):211-215
新时期反倾向斗争的重点从纠"左"开始,经过一次主要反"左"--拨乱反正,一次主要反右--平息政治风波两大中介之后,回到原来的逻辑出发点,得到"中国要警惕右,但主要是防止'左"'的逻辑结论.本文试图对这一逻辑发展作一历史考察.  相似文献   

4.
《周易》从不同侧面展示了其人格结构的理想。它包括《周易》之德的基本点———“仁”的理想、刚柔相济以成德、和而不同的独立人格、宽厚待人诚信行事、谦逊勤谨积蕴成德等若干侧面。见之于文献,《周易》是最早的完整阐述人格理想的著述。  相似文献   

5.
企业管理成功的关键在于"执行",衡量企业管理成功与否的标准在于"执行的结果"。因此,执行文化的建设就成为企业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文章以企业执行文化的构建为中心,从刚柔相济管理模式的内涵入手,以煤炭企业为例,着重从刚性管理与执行力的养成、柔性管理与执行意识的提升、刚柔相济与企业执行文化的形成等方面展开企业执行文化的构建过程。  相似文献   

6.
郭大方 《学术研究》2001,3(5):68-70
中国现阶段的社会弊病腐败与中国二千余年的封建史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本文阐述中共执掌全国政权以后,在"反帝反封建"的历史课题上,有过"防'资'未反'封'"、"固'权'未限'权'"、"'人'治未'法'治"的历史教训,提出反腐败斗争应在思想上以"新"治"旧";机制上以"法"治"人";手段上以"众"治"寡"的主张.  相似文献   

7.
儒道互补及其对中国社会之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儒道互补奠定了中国人的文化生命形态,铸造了中华民族精神和中国人的国民性,形成了中国人独有的阴阳互动、刚柔相济的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儒道都是"推天道以明人事",只是两家的落脚点不同,儒家在中国社会中起到了动力机制作用,道家起到了平衡机制作用,儒道互补表现为动力机制与平衡机制的对立与统一.儒道均具有宗教的超越性,但与西方的宗教性不同,主要体现在"安身立命"、"终极关怀"和人格的"内在超越"等方面,其内在的根据是道德精神.中西方不同的宗教性对科学、民主和社会政治的演化产生了不同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中国共产党80年历程,既有伟大的胜利与骄人的辉煌,也有沉郁的曲折与深刻的教训.本文以丰实的内涵、独特的视野,探索和概述了中共80年来的历史经验一是坚持走自己的路;二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三是"要警惕右,但主要是防止‘左'";四是反腐肃贪、以民为本;五是实践"三个代表"的思想宗旨.  相似文献   

9.
在20世纪30年代中国文学商业化的背景下,"卖文"的生活方式给茅盾的文学创作带来了深刻影响.茅盾那种游走于创作与杂著之间的选择、对小说创作日渐疏远的态度、"卖文"的急迫所导致的作品的"半肢瘫"现象、写作计划的缩水以及编辑约稿带来的利弊等,成为制约茅盾文学创作取得更高成就的直接原因.  相似文献   

10.
中国现代长篇小说的崛起有一个特点:理论先行,创作后起。茅盾作为现代长篇小说的创始人,他的创作道路即如此。茅盾首先把泰纳和左拉的理论引入中国。1922年作《文学与人生》,就介绍了泰纳的文学三要素说,提出文学受“人种”、“环境”、“时代”以及“作家的人格”(这最后一点是茅盾的见解)的影响,并提倡用泰纳的观点观察中国文学。他说:“以上是西洋人的议论,中国古来虽没有这种议论,但是我们看中国文学,也拿这四项以根据。”存写作方法上,茅盾强调文学表现人生应“没有一毫私心,不存一些主观”。又说“譬如人生是个杯子,文学就是杯子在镜子里的影子”。  相似文献   

11.
邢亚玲 《阴山学刊》2005,18(5):78-81
对传统本体论的批判,海德格尔建立了基础存在论。在关系世界中“此在”的存在状态、此在的本质是超越、“此在”的活动是包含过去现在和将来的统一过程是《存在与时间》中“基础存在论”的思想内涵。与马克思主义哲学时人的研究相比,海德格尔基本上是在强调人和他人、个人和社会的对立关系的基础上看待二者共存,将外物、他人当作个人在世的相关物,认为没有此在(个人)在世,就没有世界在此,这种观点在一定条件下将导致唯心主义。  相似文献   

12.
“做人”的教育和“做某种人”的教育,应该是教育的两个基本支点。但是,长期以来我们的教育建立在了“做某种人”的单一支点上,“做人”的教育被抽离或消释于“做某种人”的教育之中,当前社会存在的许多问题,与此有着直接的关系。因此应该根据人的生命的二重性牢固确定教育的两个支点,要创造性地继承和发扬中国教育的“重人”传统,让科学与人文成为教育的两翼,不断提升“人”的精神境界。  相似文献   

13.
陈振华 《晋阳学刊》2005,(4):115-118
小说家是"存在的勘探者".刘震云深切关注人的现实处境、生存境遇、精神状态等存在图景.他虽然不是纯粹意义上的"存在主义"作家,但他对"存在"一如既往的倾心、关注,对存在非理性状态的深切体认和感悟,对生存现实的荒谬性、不合理性的勘探,对人的异化现状的揭示与洞悉,以及对人生、历史、世界本体论式的怀疑与追问,所有这些使他成为一名"存在"意义上的当代作家.对存在的审视、关怀、批判,是其大部分小说的内蕴和指向.从存在的多个维度切入刘震云的小说创作,我们期望能部分地抵达刘震云眼中存在的奥秘和真相.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何为"斯密问题"以及"斯密问题"何以产生原因的分析,可以认为市场主体既不是"经济人",也不是"道德人",而是平等自由的现实的人.  相似文献   

15.
王俊 《兰州学刊》2007,(1):51-53
在对存在的思考中,黑格尔哲学和海德格尔哲学中都贯穿了"无"与"在"的辩证,只是思考的路径不同,导致了对"无"与"在"的不同理解.黑格尔把进入概念的存在看作真正的存在,把非概念化的存在看成无.海德格尔则相反,他认为存在的概念化导致了虚无主义,为了理解真实的存在,必须将被概念束缚住的存在释放出来,因而需要解构以黑格尔哲学为代表的传统哲学.  相似文献   

16.
评冒顿单于     
吕喜林 《阴山学刊》2011,(5):91-95,124
冒顿单于是中国北方草原游牧民族历史上第一位民族英雄,是一位具有高超政治谋略的杰出政治家,富有创造性的军事才干。他第一次统一了北方草原游牧各民族,建立起强大的政权。统治期间,匈奴经济迅速发展。对于冒顿单于,我们应该给予准确的定位和高度的评价。  相似文献   

17.
"现代性"推动了传统社会向现代转型,同时带来了人的分裂和异化,也因此产生了和谐人格的构建吁求。西方"和谐人格"思想源于后现代主义对现代性的反思和对人类命运的关切;马克思主义的人学思想是中国人和谐人格塑型的理论基石,也是中国人现实人格发展的理想目标;中国人"和谐人格"的构建需要在中西现代性语境比较之中,结合中国的现实国情与文化传统展开。  相似文献   

18.
借鉴儒家和谐思想,可以为建设和谐校园提供重要思想资源。构建和谐校园应该继承儒家的忧患意识和人本意识,需要运用“和而不同”的辩证思维以及“执两用中”的实现路径,需要融合天人、义利、理欲三方面的矛盾冲突。  相似文献   

19.
《重庆社会科学》2013,(11):28-32
群众路线对中国共产党而言,不仅是一种工作方法,还是一种工作作风、一种价值取向。在全党深入开展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其目的就是让全体党员尤其是广大党员干部真正知道“我是谁”、明确“依靠谁”、弄懂“为了谁”。在此次教育实践活动开展过程中,要通过明确教育内容、科学划分教育对象、灵活选择教育方法等多种途径,力争把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落到实处。  相似文献   

20.
翟岩  张云鹏 《北方论丛》2004,1(4):113-116
在<形而上学导论>中,海德格尔开篇就提出了"究竟为什么在者在而无反倒不在?"的问题.之所以这样发问,是因为他首先深刻地反思了西方从古希腊哲学到德国古典哲学形而上学的历史.接着,他又批判了近代哲学用"思"去规定"在",也就是控制论、价值化、世界资源化、利益最大化的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他运用现象学的方法论,从本体论出发,以"在者"为起点,吸收了"生存哲学"和"生命哲学"的精华,以时间为视域,来说明"此在",进而领会"在"和"无",从中导出了生命及其意义.推倒了古典哲学形而上学的神像,重开了哲学之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