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基于时代变化,1990年代乡村小说叙事呈现出现实凸显、观念尚存的形态。以关注现实和偏离现实为标志,具体分析现实主义冲击波和以陈忠实、莫言等作品为代表的乡村题材小说创作,试图从宏观上对1990年代的乡村小说叙事作整体的归纳、概括,并进一步对1990年代乃至新世纪以来的乡村小说叙事之流变及其特征作出解释。  相似文献   

2.
张文诺 《学术探索》2011,(4):103-108
在农村题材小说中,鲁迅描述了酒店、土场、茶馆、书房、街头等乡村场所,建构、想象了自己的乡村空间。运用空间理论,我们分析鲁迅小说中的乡村空间想象的方法、过程、特征,探究乡村空间想象背后鲁迅的思想情绪以及乡村空间背后所隐匿的意识形态、权力机制、文化规约,从而揭示鲁迅小说所蕴含的深刻的社会、思想与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3.
李运抟 《江汉论坛》2007,(4):117-120
关注乡村权力状况是新时期乡村小说一个贯穿性主题,包括四个方面:权力与政治,权力与文化,权力与经济,官场权力游戏.它们有所关联,但存在明显的递进演变,显示了文学与时代的联系以及乡村权力的时代特征.同时表现了创作主体意识走向自觉的趋势.乡村小说的权力主题针对着乡村重要现实问题,体现了强烈社会责任感.  相似文献   

4.
赵磊 《社会科学论坛》2008,(16):146-148
文章分析了"十七年农村题材小说"的思想转变问题.认为革命话语的"介入"模式、人物主体的"内省"模式是其主要叙事策略.这种叙事策略导致了个体文化心理的单一性与政治性,成为一种特定时代的政治话语建构方式.  相似文献   

5.
文章分析了“十七年农村题材小说”的思想转变问题,认为革命话语的“介入”模式、人物主体的“内省”模式是其主要叙事策略。这种叙事策略导致了个体文化心理的单一性与政治性,成为一种特定时代的政治话语建构方式。  相似文献   

6.
在继承新时期乡村叙事的基础上,新世纪乡村小说聚焦城乡冲突,叙写城乡贫富差距、身份地位的悬殊与城乡空间不平等的权力关系,揭示出在城市化进程中乡土的坍塌,反思着城市现代性的弊端,具有观照历史、批判现实的价值。  相似文献   

7.
动员、改造农民参加合作化是50至70年代农村题材小说主题表现的重心所在,在合作化小说叙事中,主要是从乡村政权与乡村伦理宗法秩序的重构乃至身体上的"劳动改造"等一系列有着共性特征的情节模式将"动员"与"改造"这一国家话语形象有力地传达出来的。对合作化小说叙事中的"改造"模式予以梳理和挖掘,将有助于从多维的视角透视"改造"叙事背后所潜隐的政治文化蕴含。  相似文献   

8.
自晚清以来,各种政治势力为了加强对乡村的社会控制和资源掠夺,纷纷在乡村进行政权建设,将国家权力轨道铺设到乡村。国家权力的下沉没有完全动摇地方绅士的权威,血缘、地缘、礼教、族规在乡村中依然占有突出地位。但是,由于各种政治力量对乡村的渗透方式和治理策略不同,中国乡村政治文化在不同历史阶段和不同地区,还是呈现出阶段性和区域性特征。而这些特征在总体上表现为国家权力加速向乡村渗透,乡村传统权威在国家权力的挤压下,逐渐呈现出衰落的迹象。本文从晚清、民国和革命根据地三个方面,分别探讨了乡村政治文化变迁的方向。  相似文献   

9.
论阎连科乡村小说的苦难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苦难叙事是文学创作中一个经久不衰的主题。对生命生活的厌恶与恐惧是阎连科乡村小说苦难意识产生的根源,疾病、权力、自然、贫穷、爱情缺失等给人类带来的巨大痛苦是苦难意识表现的具体形态,抗争苦难是作品人物应对苦难的最重要方式,也因而具有十分鲜明的审美意义。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50至70年代的合作化小说叙事中被嵌入了强势的主流权力话语,致使合作化小说叙事在很大程度上背离了文学创作的审美特性,文学自身的主体性被剥夺而处于被政治意识形态压抑和规训的状态。但是,这又不能一概而论,在赵树理、周立波等少数作家笔下还是能够发现其小说创作中潜隐着与主流话语相龃龉的"民间"话语。从而在合作化题材小说叙事话语中呈现出了一定的复杂性与"潜在"的张力结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