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世纪80年代初,面对美苏核均势下前苏联咄咄逼人的对外扩张形势,美国里根政府决定重整军备,提出战略力量现代化计划,发展和部署导弹防御系统,彻底消除前苏联的核威胁。除了里根个人对导弹防御的兴趣和信念,其白宫幕僚和以特勒、本德森为代表的政府外游说集团的支持与建议,也为里根推出"战略防御计划"发挥了重要推动作用。"战略防御计划"的提出标志着美国核战略思想由"相互确保摧毁"转向"相互确保安全"的重大转变。虽然它引发了美国朝野的争论,但依然开启了美国导弹防御系统建设的进程。  相似文献   

2.
美国导弹防御计划的演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8 0年代以前 ,美国主要推行被动防御战略———即通过“相互确保摧毁”的核威慑防止来自苏联的攻击。里根时期推出“星球大战”计划 ,实现了从消极防御到积极防御的转变。冷战结束后 ,美国出于建立单极世界的需要 ,对安全形势进行了新的评估 ,对“星球大战”计划进行了变革 ,抛弃了其中过于理想的部分 ,提出并开始建立弹道导弹防御系统 ,以对付所谓“无赖”国家的导弹威胁  相似文献   

3.
战略稳定理论是美国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对核战略进行充分讨论时诞生的新理念。在该理论的框架下,冷战时期美苏两国相继建成了具备二次打击能力的庞大核武库,因而也就形成了双方之间的战略稳定。冷战结束后,美国为了继续维持或扩大核武器领域的优势,对其核战略进行了一系列调整,并开始部署导弹防御系统。这些不可避免地削弱了国际战略稳定,也毋庸置疑地对我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奥巴马政府继承了小布什政府部署全球导弹防御系统的政策,在完成美国本土和东欧的反导部署之后,转向亚太特别是向东北亚地区扩展。亚太反导部署已经成为美国全球导弹防御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2013年以来朝鲜核导计划的发展,特别是2016年的两次核试验促使美韩决定在韩国部署"萨德"反导系统。这使得东北亚国际关系和安全局势愈加复杂和危险,也给中国的安全与外交带来严峻挑战。中国有必要冷静分析和应对,从中美关系的角度寻求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5.
美国的弹道导弹防御 (BMD)政策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美国国家安全政策组成部分 ,经过半个世纪的演变 ,随着国际格局变化 ,美国经济实力和科技水平的发展 ,美国对于其国家安全认知的变化以及美国整体核战略的调整 ,美国的弹道导弹防御政策有了很大的完善 ,在美国国家安全政策中的地位也不断上升 ,逐步成为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冷战结束之后 ,美国的弹道导弹防御政策呈现出加速发展的态势 ,已经逐步进入实质性的部署准备阶段 ,成为美国在冷战后保持其霸主地位 ,追求国家的绝对安全的重要步骤 ,是美国冷战后称霸全球的战略反映在安全政策上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6.
古巴导弹危机是美苏两国在冷战期间最严重的一次对抗,把人类推到核大战的边缘。苏联在古巴部署导弹的目的,是为了在全球冷战背景下寻求战略平衡。赫鲁晓夫低估了美国的反应,挑起了古巴危机。但古巴导弹危机之所以险些走向核战争,责任在美国,美国的激烈反应和战争威胁使之升级成为危机。  相似文献   

7.
最近几个月,美国加紧在东欧部署导弹防御系统,导致俄罗斯作出强烈反应。美国的反导部署行动不仅使美俄矛盾升级,而且很可能在欧洲引发新一轮的军备竞赛,给整个欧洲地区的安全稳定带来新的潜在的威胁。  相似文献   

8.
美国在东欧部署导弹防御系统的计划,对欧洲安全与防务政策的发展有着诸多深远的影响。对美国导弹防御计划的不同反应,直接造成了欧盟内部的分裂,影响了中东欧新入盟国家的安全与防务选择;该计划刺激俄罗斯对欧洲态度进一步趋向强硬,使欧俄关系出现新的不稳定因素;欧洲在安全与防务领域重新陷入严重依赖美国的境地。东欧反导计划从根本上阻碍了欧盟安全防务一体化的建设。  相似文献   

9.
诞生于冷战时期的战略稳定概念包括危机稳定性和军备竞赛稳定性两个组成部分,其直接目的是为了从军备结构上消除两个超级大国之间爆发核战争的可能性。该理论对于同时期美国的核战略起到了重要的塑造作用,直接指导了"确保摧毁"战略的提出。这种战略最后成了美苏两国核战略的主要基础,并影响了此后几十年美国战略核力量的发展。战略稳定概念在后冷战时代虽然遇到了一定的挑战,但这一概念仍然是影响国际战略力量平衡的基础。  相似文献   

10.
冷战结束后 ,美国一方面大建反导系统 (表现为实施TMD ,NMD计划 ) ,另一方面 ,加强防扩散机制(表现为加大MTCR的实施力度 ) ,由此构成了美国冷战后三位一体的核战略。美国在实施该战略 ,尤其是在部署NMD的进程中 ,遭到了俄欧中的联合反对 ,这在理论上也为现实主义的崛起、自由主义的衰微提供了现实的证明 ,因此 ,在一定意义上 ,这可以叫做当代国际政治的一次裂变  相似文献   

11.
美国计划部署反导条约禁止的国家反导弹系统,开了一个破坏反导条约的危险先例。  相似文献   

12.
冷战时代美苏两国在核威慑战略上的相互博弈历程也反映了两个超级大国追求"绝对安全"的不懈努力。美苏战略原则的主要分歧并非主要由理解上的差异造成,尽管这种差异真实地存在。这些原则所针对的实际情况和结构情况,才是分歧的主要原因。对相互的立场作多少澄清,都消除不了因各自的安全需求不同而造成的根本利益分歧。  相似文献   

13.
冷战时期 ,美国建立和发展了核威慑的逻辑 ,并在不同时期奉行各有侧重的核战略。冷战结束后 ,美国出于霸权主义的需要 ,对其所面临的安全形势进行了新的评估 ,提出建立弹道导弹防御系统以对付所谓“无赖”国家的导弹威胁。这一计划的提出反映了核威慑的逻辑与现实世界的深刻矛盾 ,将破坏大国特别是核大国的战略稳定关系 ,对世界安全形势构成新的威胁  相似文献   

14.
冷战前期国际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东西矛盾”、“南北矛盾”、“西西矛盾”、“南南矛盾”等 ,其中 ,以两大阵营的意识形态对抗为核心的“东西矛盾”是最主要的矛盾。冷战后期 ,国际社会的主要矛盾从两大阵营的意识形态对抗转向美苏争霸 ;冷战结束后 ,国际社会的主要矛盾从美苏争霸演变为超级大国称霸和主要大国反霸。造成冷战后国际社会主要矛盾演变的原因很多 ,其中主要是经济因素的增强和美国新霸权主义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美苏冷战关系和中苏结盟在亚洲形成了中美直接对抗的亚洲冷战体制。处于这种“一边倒”冷战体制之下 ,中国与美国对抗时希望苏联的支持 ,与美国缓和时需要美国的诚意 ,而当美苏缓和、中美紧张时 ,中国的外交就必然面临困境。从朝鲜停战开始 ,中国乘国际紧张局势缓和的大趋势 ,探索和平共处原则指导下的外交政策调整取得进展 ,但由于在台湾问题上美国坚持干涉中国内政 ,而苏联不支持中国因台湾问题与美国对抗以继续“缓和国际紧张局势” ,毛泽东便重新强化意识形态对外交政策的主导作用 ,提出有限和平共处思想 ,50年代中期的外交政策调整因此发生转向  相似文献   

16.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 ,日本的安全战略基本上是以日美同盟为基轴 ,以专守防卫为基本原则。但冷战结束后 ,日本的安全战略开始转变 ,通过加强与美的同盟关系 ,企图走上“大国角色”的道路。日本的战略意图恰好与美国在东亚地区的战略相一致 ,在美国加强日美同盟关系谋求霸权利益的背景下 ,冷战后日本的安全目标可分为“保护日本领土、确保日本周边地区的稳定、为国际社会做出贡献”等三个层次。但日本的最终目标指向是“在国际社会或者起码在东亚地区能够发挥重要影响的军事大国”。然而 ,由于宪法的根本限制 ,日本企图通过有关法律的制定 ,突破宪法的制约 ,扩大它在日美同盟中的作用 ,并最终扩大在海外的军事影响。  相似文献   

17.
近来,俄美围绕着东欧导弹防御系统的部署等问题展开的斗争不断升级,并导致双方关系的日益恶化,俄美新的“对抗模式”逐渐形成;美国执意在东欧部署导弹防御系统、极力向独联体渗透以及俄美在“民主”等问题上的分歧是俄美对抗的根源所在。  相似文献   

18.
冷战结束后 ,俄内部就核战略与核政策问题展开了激烈讨论。普京上台以后推出了新的核战略 ,突出了核力量在国家安全战略中的地位与作用 ,并在许多方面作出了重大调整。然而 ,新的核战略仍存在许多不足和争议之处 ,仍处于变化之中。另外 ,面对美国执意部署NMD ,俄将加紧研制新型核武器和战略反导系统 ,并在对美谈判中采取更加灵活的策略。  相似文献   

19.
在经历艾森豪威尔时期太空时代带给美国的政治冲击后,即任的肯尼迪总统在冷战国际形势的制约下,重新制定了美国外层空间政策的目标与原则,并确立了具有强烈冷战色彩的“阿波罗计划”。肯尼迪政府时期美苏在外层空间领域进行的一系列威信与军备竞赛,都深刻反映了这样一种冷战本质:即冷战是美苏两国在积极的军事准备的基础上,围绕国家威信度和制度号召力展开的政治和心理战争。  相似文献   

20.
"环岛屿防务链"是美国国务卿艾奇逊在1950年初提出的,并于1951-1954年建立,是旨在维护美国在西太平洋地区的国家利益的重要防线,也是美国在20世纪50年代构建的西太平洋集体防务体系的核心部分.构成"环岛屿防务链"的诸条约是一个不可分割、彼此呼应的防御整体,但是,这几个条约在美国的西太平洋地区安全战略中所处的地位是有差异的.<澳新美安全条约>、<美菲共同防御条约>和<美台共同防御条约>的重要性要低于<美日安全保障同盟>.这几个条约重要性的排序实际上反映出美国在西太平洋安全防御中实施的是以日本为重要依靠对象的防务战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