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尼尔·波兹曼是当代最重要的媒介学者之一,影响重大.他的媒介思想主要集中在<娱乐至死>、<童年的消逝>这两本著作.从解读这两本著作出发,以波兹曼体现在书中的媒介即隐喻、媒介变迁理论、对电视文化的批判这三个主要观点作一简析和阐释.  相似文献   

2.
着重探讨了马克·波斯特理论产生的社会批判立场、研究问题的后结构主义语言论视角及其后现代文化是去稳定化、去中心化文化的理论主张 ,进而以电视广告、数据库和电子书写为例论述了其对当下大众文化分析的合理性 ,文章最后分析了这一理论对中国当代文化研究的借鉴与启发价值。  相似文献   

3.
陈文忠  孟瑞 《中州学刊》2007,2(6):234-239
近二十年来,学界围绕审美文化展开了广泛的研究,涉及审美文化研究的对象与范围、具体的操作方法和实施方略、审美文化与其他意识形态的关系、审美文化的当代性、审美文化的研究与美学学科和美学史的关系、审美文化理论的建构和发展前途等一系列问题。关于这些问题的研究成果颇多,但仍有一些问题有待深入,如审美文化的当代性、审美文化与审美教育的关系以及审美文化与当代媒介的关系等。  相似文献   

4.
在经历了不同历史时期生产方式的演进变革和积累叠加之后,今天新媒介文学生产方式已经生成。新媒介文学生产方式依托于当代数字媒介场而运作,它既受一般媒介场生存法则制约具有他律性的一面,又遵循文学性生产原则而保持着生产的相对自主性。新媒介文学生产力在生产工具、生产对象、生产技术和生产者生产能力等方面都体现出了被当代媒介建构的特点。新媒介文学生产关系主要展开为当代媒介参与形成的打破传统垄断性的文学生产资料占有关系、去等级化的文学分配关系和当代媒体组织的文学交往关系。  相似文献   

5.
《江西社会科学》2017,(6):109-114
当代著名的媒介文化研究学者劳伦斯·格罗斯伯格从斯图亚特·霍尔的"两个全球化时代"理论出发,在经验层面以提供反例的方式论证了"文化帝国主义"/"麦当劳化"理论对解释全球化时代"媒介图景"的无效性。格罗斯伯格使我们认识到"文化帝国主义"/"麦当劳化"理论的不足之处,然其以全球化进程中存在的部分本土化"事实"去否定"文化帝国主义"/"麦当劳化"理论可能带给我们以思想和现实启示的做法,不仅显示出美国媒介文化研究偏重经验事实、批判性较弱的特点,亦有故意回避当前文化弱势国家存在"文化帝国主义"和"麦当劳化"这一"事实"之嫌。  相似文献   

6.
尼尔·波兹曼的媒介生态学包含一种悲观主义的技术决定论.从媒介的视角,尼尔·波兹曼分析了技术对社会尤其是文化及其历史变迁的决定性影响,提出了两种以技术为标准的文化史理论,批判了技术对当代文化的负面影响.波兹曼的技术论属于人文主义技术论传统,虽然在基本立场和理论建构辱方面存在诸多缺陷,但对当下技术哲学研究不乏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7.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传媒艺术生产领域市场机制的引进以及艺术产品的商品化,使传统的艺术理论很难适应市场经济体制条件下艺术的现实与发展。从马克思的艺术生产理论出发,运用政治经济学视角,对"艺术生产论"给予论证,一方面可以回应当代传媒艺术生产的现实,另一方面还能够深入拓展艺术理论的研究视野。  相似文献   

8.
王丹 《北方论丛》2014,(2):73-76
20世纪,语言问题日趋成为西方文学研究的核心。而在基于对文学语言的理解所展开的理论实践中,当代文论的语言维度得以形成与嬗变。作为富于自觉问题意识的批评理论类型,不仅从本体论上关注语言内在属性之于文学的关键性,强调审美性是文学媒介的技术延伸;而且还从逻辑与认识论方面研讨文学语言的述行性,分析文学作为文化表意媒介的实践特征,及其对于文学活动关系网络的深层规约。  相似文献   

9.
张岩 《理论界》2009,(9):170-171
对于电子媒介时代文学创造精品意识的建构是立足于对当代文学乃至整个20世纪中国文学人文精神的坚守,对优秀民族文化传统的积极倡导的价值诉求.本文立意于对电子媒介时代文学的理论建构应采用宏观的历史视野,将研究对象纳入到整个20世纪中国文学的生态发展的整体格局中,在不同的媒介语境中寻找到文学自身的发展线索和潜性规律,在全新的传媒视境中打造既体现当代中国的时代精神又兼具持久的艺术生命力的当代中国的文学精品.  相似文献   

10.
汤普森在吸收特拉西、拿破仑、马克思、韦伯、阿尔都塞、曼海姆、哈贝马斯、格尔茨等人观点的基础上,从学术上最早系统分析了传媒与当代社会之间的关系.他对意识形态与现代文化特别是传媒的诠释,在现代西方社会学乃至文化哲学界产生了巨大影响.汤普森站在现代文化传媒化背景下,对意识形态作出了独特而深入的理论诠释,揭示了意识形态对当代文化各个层面的辐射和穿透,延伸、拓展和深化法兰克福学派的批判理论.  相似文献   

11.
消费时代的价值期待,是媒介生态学研究领域内重要问题.本文阐释了波兹曼《娱乐至死》的理论内涵,梳理了西方人文思想领域诸多大家对消费社会娱乐化问题的反思;结合当代中国文化的发展进程,进一步探讨了“泛娱乐化”现象产生的根源、问题及其危害;面对消费时代的到来,媒介生态学更应重视人文取向与价值建构,在理论与实践两方面,不断解决技术发展中的人文价值认同与生态学关怀.  相似文献   

12.
人类文化生产史是媒介影响文化的发展史,是文化生产媒介化发展演变的过程,也是一部文化的媒介生产史。从古代到当代,随着媒介发达程度的提高,媒介在文化生产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制约作用,在当代已经形成新媒介文化生产方式。  相似文献   

13.
新闻传播是一种精神意识性很强的活动,它的发生发展与科技进步密切相关。互联网络作为一种全新的高科技传播媒介,已向报纸、广播和电视等传统媒介提出挑战。凭惜高速度、大容量以及双向互动的技术优势,互联网络不仅对传统媒介发起了冲击,而且对包括新闻传播理论在内的当代新闻传播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杨年保 《云梦学刊》2011,32(6):86-86
《重构文学场:当代文化情境中的传媒与文学》(谭旭东著)于2010年12月由敦煌文艺出版社出版。该书运用传播学、社会学、文化学与文艺学等方面的前沿理论,结合我们身处的当代文化情境和我们参与的当代文化实践,探讨了电视、网络等电子媒介的文化内涵及其对当代文学的影响,并对媒介变迁与文学的转型、电子媒介时代文艺发展的可能性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论述。该著视角新颖、视野宽阔,  相似文献   

15.
媒介文化效应分析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洪念德 《北方论丛》2005,4(6):64-66
媒介文化是大众传播时代一种新兴的文化形态,泛指由当代传媒技术所引发的文化景观,具有感性化、开放性、愉悦性和消费性.且当代媒介文化也有着一定的积极功能和负面效应.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以转型社会作为理论视角、以利益群体作为分析模式,对经历着结构性转变的当代中国在媒介话语资源的再分配上进行了大胆的理论预想与宏观的现状分析.文章指出,多元利益主体的出现以及多元利益集团的形成是造成媒介表达失衡的根源,利益博弈的现实法则也同样折射于媒介表达的现状.然而,大众媒介的公共性实践逻辑与伦理要求决定了媒介表达还须承担起利益制衡的使命,在追求社会和谐与社会公正的过程中,无论是作为一种渠道还是作为一种机制,媒介表达必须遵守其应有的原则、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新世纪中国文论研究的转型与当代中国社会转型和全球化的推进密切相关.新世纪文论的问题域表现在审美现代性、生态批评与生态美学、媒介文化及其后果、文论转型与文学史理论建构等方面,全球化、跨文化、跨学科是其突出色彩,现代性是各问题域的根基.在统观的基础上对转型文论的哲学基础进行概括,将是新世纪中国文论所要完成的重要理论任务之一.  相似文献   

18.
站在俗世的角度还原当代传播语境中的媒介观念,从媒体“做媒”的意识来查看媒介观念之于传播伦理的影响及相互关系问题,便可以看出当下传播世界的困境在于,整个大环境总是过度热心关注媒介作为“传播的过程”这一问题,而往往忽视媒介中的日常伦理以及媒体人隐性文化心理对当代传播伦理的影响,因此便造成了当代传播的困境和当代人的心理障碍.而摆脱当代传播伦理困境的重要途径在于重返当代人的内心之源,关注当代媒体人、传播者的隐秘心理,逐一排除那层“做媒”心理的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19.
朱霞 《西藏民族学院学报》2011,32(1):99-102,110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媒介的变化以及媒介的全面市场化转型,电影、电视、互联网等新兴媒介及其产品日益渗透到人们生活的每个细节,媒介及其符号价值越来越成为经济世界的组成部分,媒介以其特有的技艺和商业资本联袂创立了一整套审美标准与社会趣味,并越来越控制了人们的精神活动,媒介制约和影响着当代审美文化的生产和消费的方式,当代审美文化日益变为一种新的“视觉文化”;当代审美文化生产体现了愈来愈鲜明的娱乐性与非历史化倾向;技术本体化是当代审美文化生产中无法回避的问题,加强当代审美文化生产的人文价值是文化发展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20.
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对当代传播学和文学批评产生了深刻的影响。麦氏理论的形成背景和发展脉络可以归结为三点:其一,在剑桥大学学得了新批评的文学理论和研究方法,认为"词语不会静止不动",作品存在于语境之中。其二,在威斯康星大学任教时,"为了自己的生存"研究流行文化,将广告、报纸、流行小说带入他的文学课堂,由此将研究领域拓宽到大众媒介。其三,返回加拿大任教后,探索他"感知"的印刷媒介和电子媒介,将自己对媒介的主观感受作为研究依据,形成了一系列独创的观点。他的"媒介即是讯息"、"地球村"、"冷媒介与热媒介"、"媒介是人体的延伸"等理论,有着一脉相承的内在逻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