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1 毫秒
1.
人不仅是一种现实的生命存在,而且还是一种超越性的存在.超越性是人之为人的根本特性,是生命存在和发展的内在本质要求,也是人区别于其他物类的重要标志.人的超越性主要表现为四重维度:从"生存"到"生活"、从"物质"到"精神"、从"个体"到"类"、从"有限"到"无限".这是人的超越性的主要体现,也是人之为人所不可缺少的生命特质.  相似文献   

2.
"生存"是人类生命的永恒主题,而人作为生存主体则赋予了生存以全新的涵义.在某种意义上说,生存和超越就是人类生命的基底和耸峰相伴而行,它开拓了更广阔的生存可能.同时,人的主体性、生存超越性也在促使人类对自身的终极关怀.因此,对于人类整体而言,生存的阐释和探析,能够使人类正视自己的生存,从而引导人们的超越性,走向人类本身的存在.  相似文献   

3.
作为文化体系中的文学,既是人的生命过程的特殊解释系统,也是帮助人们对付生存困境的一种努力.这是文学人文关怀的特殊体现,也是文学的文化特质和价值意义之所在.现代文学的奠基者鲁迅等人的创作,其深刻性和超越性正在于此,由对人的生命过程的细微体察、哲理概括和艺术表现,而通达对于历史文化传统和现实人生社会的理性批判,将人的生命过程的艺术解释与帮助人们对付生存困境的努力统一起来.但现代文学在后来发生了从侧重人的生命过程的解释到侧重社会历史过程的解释的嬗变,并一直延续到当代,至新时期才有"回归"和新的变异.嬗变的实质涉及文学的特性、文化特质和价值功能问题;这种嬗变具有不可逆转性和一定合理性,但却潜藏着深层文学难题.  相似文献   

4.
认识必然的自由即自由的客观性、必然性与超越必然的自由即自由的主观性、超越性之间存在着不可还原性.对于超越必然的自由即自由的主观性、超越性的考察,正是美学之为美学所必须面对的当代问题,也正是生命美学得以诞生的根本前提.审美活动并非意在对于美的寻找、反映,而是意在生命自身的提升.审美活动不是事实判断,而是价值判断,是对于生命活动自身的一种自由愉悦的揭示.审美活动完全应该成为人类生命活动中最根本的东西,成为人类在漫长的生命进化过程中为自己所创造的一种推动生命向前向上的动力之源.  相似文献   

5.
生存·实践·超越——人的生命活动之链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人的存在方式显现为生存、实践、超越这几种基本的活动样式.它们共同组合成了一条生命活动之链.生存作为自然生命,是人的最基础的存在,从根底上制约着其他生命活动形态.在实践中求发展,体现着人的自觉生命的性能,成为人类存在活动的主导方式.而超越性的精神追求又开启了人的终极关怀之维,昭示着自由生命的取向,并使整个生命活动达到自我圆成的境地.三者之间有着逐层递进且相互融通的关系,在历史演进的不同阶段上亦会产生种种不协调的现象,努力求得并举兼顾、互补互动,以实现整全的人生与合理的安排,或可视以为当今时代人的生命意义之所在.  相似文献   

6.
从生物学角度来看,人是有限的生命个体,势必要经历生老病死.但是,人之所以区别于动物在于人能从有限的生命中体验无限的意蕴.庄子就试图以"悟道"来实现从有限到无限的超越,他肯定人有绝对自由的存在层面,批判了现实中受物役、功利役和观念役的无超越性的假我的人的存在状态,这种状态使有限固化.因此,庄子指出以"心斋"之"忘"追求"道"为路径,才能实现真正人的复归.  相似文献   

7.
生命的"大同"与"大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生命伦理学击溃了生命的"大同"梦想,它要面对生命之"大异"的现实.生命伦理问题自古就有,但它受制于形而上学的大同梦想,唯有在其幻灭处,生命伦理学以生命之差异进入自身的问题论域.人之为被抛在世的生命存在,总已经被抛入"大异其趣"的生存境遇中.着眼于此"异化"的生命现象问题,生命伦理学得以诞生,它是在形而上学的哲学传统终结处展开的一种无体系的伦理学.生命伦理学遵循伦理思维,是一种"存异"的思维类型,它已经展现为某种纲领性的步骤,呈现出从"大异"着手向"大同"的某种邻近.生命伦理学有其最高追求,它从差异切入,进入生命之大同与大异的辩证视域.生命之"大同"隐匿在生命之"大异"的历史处境之中.在一个危机四伏的时代,在一个呼唤"思想"的时代,生命伦理学必须制订更高的纲领以担负起思想的任务.  相似文献   

8.
张婉盈  方文 《理论界》2014,(12):76-79
"三生"教育即生命生存生活教育。以价值哲学为视角来看,"三生"教育的当代价值就在于让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内在意义,从非理性走向理性的一种人生教育,使人完成从自发到自觉的生命、生存、生活历程。即"三生"教育本质上是一种人生哲学教育,其终极价值在于应该将生命、生存、生活的理性与实践相结合,让人的生命价值、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融合统一,推动每个人合理地生存于自由而全面发展境遇中的目的的真正实现。  相似文献   

9.
(一)“人”——人的认识对象中的难解之“谜”人要认识外部世界,也要认识人自己.依照常理,人最了解的首先应该是人自己,然而事实却正好相反.在人的所有认识对象中,“人”可以说是最难把握的一种“对象”.所以“人是什么?”一直是个“谜”,成为世间向无确定答案的难题.认识人的困难.可以从许多理由去说明,例如:(1)人作为自然进化基础的产物,原本也是一物,然而人之为人的特性却又在他对物的超越性.人有生命本质,又有超生命的本质.人的生命只有体现为超生命的本质,它才能够是人的生命.这说明认识人已不同于认识物,决不能把人再当做物,运用认识物的方法去认识人.那么,怎样才能不把人理解为物而把握为“人”?这显然是十分困难的事;  相似文献   

10.
休闲是中国古代文人理想的生存状态,诗词创作是古代文人理想的审美体验方式.休闲之为理想在于进入了人类的自在生命领域,创作之为审美理想在于进入了生命的自由体验状态.两者有着共同的心理前提与审美指向.休闲带给人自由体验,审美是体闲的最高层次和最主要方式,正是在这一意义上,诗词创作成为古人理想的审美实践,"闲"也作为重要的审美元素拓展了诗词的审美空间.因此,我们在"哀怨起骚人"、"愤怒出诗人"之外,更应关注古代休闲文化对文学,尤其是对诗歌创作的影响,关注审美的休闲文化对人性生态建构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